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 第328章 横向、纵向论,吏部之剑,肢解关陇!

“对,就摆在这里。”

“往左点,不是勋章,是整个架子往左点。”

……

元宵过后,各部衙门都陆陆续续的恢复往日常态,吏部衙门,正对门的内堂,李治正指挥着几名吏部属官移动着一个架子。

在架子上摆放着一块圆圆的,盘子大小,黄金制成,上面由大唐宫廷最好的匠人雕刻的一朵牡丹以及一支笔。

这是此番皇帝奖励给吏部的二等勋章。

为此,李治专门找了一个大的架子摆放。

空余的格子还有许多。

“晋王,这是不是有些太招摇了?这么大的一个架子,还有这么多空余的格子……”一名吏部属官经过李治身边,瞧着总觉得别扭。

吴王李恪讲究事情做到实处,面子上的东西,吴王从来都不在乎。

吏部上下在李恪的带动下,打造成了六部中战斗力最强的一个衙门。

同时,李恪身为主官的风格,也深深的烙印在吏部的骨子里。

大家总觉得把这东西摆放在这里,一如吏部大门就可以明晃晃金灿灿的看到,总觉得有些太招摇了。

不是以往低头做事的吏部了。

李治挥手笑着说道:“这些空格子,以后还要放弃他的勋章,这只是我们吏部的第一枚勋章,今后吏部还要再接再厉,摆满更多的勋章。”

“这是为了激励我们自己的。”

问话的吏部属官笑了笑,摇了摇头也没有当回事情走开。

裴炎和袁恕己坐在官房内。

二人品茶对弈。

官房的门开着,刚好能够看到外面的情况。

“朝中的消息,城中的谣言裴兄近日也听说了吧?”袁恕己落下一子的同时平淡说道。

裴炎紧盯棋盘,落子后,点头道:“怎么能听不到,除非我是装聋子。”

“无外乎,岭南的述职刺激到了很多人,吏部这两年内在王爷带领下的变化刺激到了很多人。”

“利用岭南逼王爷让位。”说着裴炎笑着捏起袁恕己的白子,继续说道:“拱晋王上吏部尚书的位置罢了。”

“恕己兄,你心乱了,这棋局的败局已经十分明显了,如果王爷坐在你的位置,无论外面发生什么地动山摇的事情,今天这盘棋,我即便赢,也不可能赢得这么顺利。”

袁恕己苦笑将手中的白子扔下。

“的确有些心乱。”袁恕己扭头看向外面正在擦拭勋章的李治:“晋王想做事,可晋王做事,更多是为了勋章,是为了荣誉。”

“做事是为了满足自己少年心性的成就感,和我们吏部王爷缔造的现有风格不同,不融洽,我们是秉承王爷的作风,俯身做事,我担心……”

“李治。”就在此时,外面有动静响起。

只见的李愔佩刀从外面回来,脸色有些冷硬的喊了一声李治的名字,就往李恪官房的方向而去。

袁恕己有些担心。

裴炎笑着说道:“放心吧,打不起来,袁兄你是完全以一个吴王支持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了,所以才会当局者迷。”

“你不就是想说我现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恪党了嘛!你别说你不是。”袁恕己笑道。

李恪官房内。

啪!

李愔把腰间佩刀取下来,压在李恪日常办公的案牍上,他指着兄长日常做的那把胡椅:“你是不是想做我哥这个位置?”

“想啊。”李治想都没想,笑着就直接承认了:“皇兄都跟我们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还有六哥,皇兄也是我哥,凭什么到了你嘴里,好像就是你的皇兄了。”

“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不就是外面的谣言,还有我舅舅他们要把我拱到皇兄这个位置上吗。”

李愔冷硬的脸色渐渐变缓和。

“哥不会在乎这个尚书的位置,他只会在乎,是不是自己信任的人,看重的兄弟在背后插刀。”

李治看了眼六哥李愔按在桌案上的佩刀,不由笑了:“六哥你放心,谁好谁坏,谁真的是关心我的,我能分得清拎的明。”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

兄弟二人扭头就看到裴炎和袁恕己站在门外,裴炎笑着说道:“两位王爷,明日早朝一定会就制度完善以及整理逃籍进行争论,我们是不是商量一下,到时候我们要不要参与。”

“或者问起我们,我们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尚书在的时候,这就是吏部的老传统了。”

李愔点了点头,不动声色的把刀收回,说道:“按照以往的惯例做吧。”

李治也点了点头。

袁恕己笑着说道:“吏部其他属官已经到了,就等我们一起去讨论,大家达成一致性意见了。”

……

翌日早朝。

君臣礼毕后。

戴胄就抢在所有人前面,站出来大声奏禀道:“陛下,今日应该讨论整理逃籍与地方制度的完善之事了。”

“中书省争论了许久,都未能达成一个一致性意见。”

唔……

李世民略作沉吟,点头道:“那诸位爱卿就一起讨论讨论,大家都发表发表你们的意见。”

“陛下,臣以为应该先整理逃籍,逃籍整理完毕,释放民力,对朝廷形成显著补益之后,再进行制度完善,如此,制度完善对朝廷财税的影响就能够控制在最小范围。”温彦博立即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臣也赞同先整理逃籍,整理逃籍的消耗愿小于制度完善。”王珪紧接着进言。

岑文本当即紧跟其后,大声说道:“两位宰辅只看到了整理逃籍的风险小,可你们难道看不到,制度不完善,底层配合整理逃籍的胥吏不得到有效控制和权利收拢,这些地头蛇一样的刀笔吏抵触,朝廷需要多久才能完成整理逃籍?”

“五年可以吗?恐怕五年时间都不够!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未必。”

“最后这个事情是不是就可以和稠佣制一样,拖拖拉拉,总是迁延不决呢?”

“两位宰辅何以对待此事的目光如此短浅?”

岑文本就像个炮仗似的,开口直到停下来,言辞犀利,让温彦博和王珪恨不得将其那张嘴撕烂。

大家有目的,但你岑文本也不能就差挑明了挤兑吧。

“陛下,不能再让明明是一锅好粥,因为朝廷的举措不当,最后变成一锅夹生饭!”岑文本继而转向李世民,作揖大声道。

李世民瞧着岑文本不由想笑,这个岑杀神,回来后,这炮仗做的越来越上瘾了。

不过他还真的需要岑文本这么一个炮仗。

“岑大人,那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中途朝廷发生什么波折怎么办?需要用钱了,制度的完善导致朝廷钱粮不足,你岑文本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陛下,臣反对岑文本的提议。”

“陛下,臣以为制度完善应该先做起来。”

……

很快,朝堂再一次变成菜市口。

武将们乐的文官酸儒们内讧,反正皇帝也没有暗示需要大家卖力,全都一个个乐呵呵的看戏。

“陛下,不如问一问吏部的意见。”就在满堂杂乱争吵之际,杨师道忽然开口说道。

大家都错愕的看着这位有限度宰辅。

这位在朝堂上,一直扮演小透明,雕塑的角色。

即便是被逼的发表意见,往往都是有限度的。

这还是有限度宰辅第一次主动发言。

李世民瞥了眼杨师道,也有些费解。

“父皇,说起来无论是整理逃籍还是制度完善都与吏部有关系。”李承乾这时开口,平缓说道:“吏部或许有他们别具一格的意见,不如有李治来说说。”

“准了。”

李世民看向李治,严肃提醒道:“李治,你肚子里有没有东西,如果没有,就要早早承认。”

“父皇,在昨天吏部内部进行了推演分析。”李治大声说道:“吏部推断,这个事情很有可能在朝堂上争执不下。”

“无论是谁先谁后,似乎都有道理。”

“不过吏部还是赞同制度完善在先,只有解决了制度问题,才能够更好的解决逃籍问题。”

“今年已经确定的试点分别有陇右、岭南,陇右早已不存在逃籍问题,所以陇右只是进行制度完善。”

“岭南依旧存在逃籍与制度的双重问题,儿臣建议岭南先做整理逃籍,后做制度完善的事情。”

“再选关中为试点,先做制度完善,后做整理逃籍。”

“三地用两年的时间,第一年分别做一件事情,力保完成一件事情,两年内查验三地先做那一件事情影响最大,纵向三地自己比较,横向三地之间比较,可以得出一个最实用性,普遍性的结论。”

“吏部计算过,无论是按照哪一种方式,两年之内,吏部和户部人力发挥到极限,也只能保证三两地做完两件事情。”

“如此,既不影响速度,也可以起到对比的好处。”

房杜等人相互对视一眼,点了点头。

这就是现在的吏部,浓浓的吴王李恪风格。

吏部推演布置在前,从李恪执掌吏部之后,就成为了惯例。

温彦博等人则是面色十分难看。

关中为试点。

两年时间!

吏部是号准了陛下的脉搏,知道陛下心心念念想要打掉朝堂关陇系一家独大的格局。

温彦博扭头看了眼裴炎与袁恕己。

李治和李愔根本不可能看到这件事情,看似制度和逃籍,可实则是帮皇帝肢解关陇系。

唯有袁恕己和裴炎!

这二人主导了吏部的推演!

他们也是在贯彻李恪的意志。

吏部还没有换尚书,他们对准李恪的剑尚未完全出鞘。

李恪的剑已经出鞘了。

好一个三地横向纵向对比。

其他两地都是上赶着要做这件事情,只有关陇系的大本营关中成了他们分而食之的目标!

‘这就是朕那个混球儿子亲手打造的吏部!’李世民同样看到了这个事情背后真正锋芒所在。

掩盖在看似妥协背后,斩向关陇系大本营的犀利一剑!

一年制度完善,一年整理逃籍,剥离了关陇系手中民力这张最大的王牌。

戴胄他们恐怕都不需要他开口,就要主动退下来了吧。

甚至都不需要等两年后,只要今年年底,关陇系就要主动做出退让,以避免等他出手,损失更大。

“陛下臣赞同吏部的提议。”房玄龄拱手表示赞同。

“臣赞同!”

“臣赞同!”

……

很快朝中的有识之士纷纷表达的支持。

裴炎与袁恕己暗暗看向关陇系和并州系的领袖。

温彦博等人猜测的不错。

这就是他们引导的。

想让吴王离开,那么吏部就先动关陇系的老巢!

“臣赞同。”沉默中,长孙无忌开口大声说道:“于公于私臣都应该赞同,晋王是臣的外甥,他的提议很不错,他也长大了,该锻炼锻炼了,这次吏部主导关中的制度完善,就是个不错的契机和平台。”

“长孙大人什么意思?”

“锻炼晋王?”

“难道我们关陇系要改变辅佐对象了?”

……

许多人在听到长孙无忌这番话的时候,心中变得翻江倒海。

李世民瞥了眼这个妻兄,心中感慨道:辅机啊,还真是难为你了,好一招一石二鸟之计,给李治立功的机会,为把他拱到吏部尚书做准备,同时刺激李治的野心,分化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

李世民瞥了眼李泰。

至少长孙无忌已经让李泰很不舒服了。

李治将来如果做吏部尚书,恐怕和工部也尿不到一个夜壶了。

李世民最后看向李治,他这个儿子,能不能经得住考验,他也不确定。

孩子大了,对他下面这个位置有什么想法,纵使是做父母的也很难看清楚。

长孙无忌的同意,代表着整个关陇系的同意。

王珪等人沉默也已经无济于事。

李世民当即命令道:“好,既然大家没有其他异议,就按照吏部提供的策略去做。”

李世民是不会放弃这个一年之内,打掉关陇系一家独大的机会。

“遵命!”群臣俯身领命。

“辅机是不是太快了?”下朝,温彦博跟着长孙无忌,急切低声询问。

长孙无忌瞥了眼老搭档,其实大家都想托着。

纵使当初李恪在朝堂上,让大家不得不答应整理逃籍以及完善制度。

可大家都想着能拖一天是一天。

拖一拖,或许就会像稠佣制一样,拖废了。

“就像稠佣制,关中作为大唐基业之地,总是躲不过的。”长孙无忌平静说道:“既然躲不过,快与慢有什么不同,无外乎是朝堂的关陇系一家独大瓦解早晚的问题。”

“预期拖着,最终都要被人下刀子,不如我们自己做,用这件事情去拱李治上去。”

“不但要这件事情要做,关陇系主动瓦解也要自己来,先从中书省开始!给五姓腾位置,退的干净利索,才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让陛下高兴了,五姓进入中书省,陛下对我们也会松一些。”

“五姓也会感激我们,既然要做,就不要做粘锅之事,拖泥带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温彦博点了点头,咬牙切齿道:“吴王李恪,这一刀太狠了,一年瓦解我们在朝堂一家独大,两年瓦解我们掌控的最大底牌!他怎么能这么毒,这么狠!”

“他去了岭南,都阴魂不散!吏部还都是他的风格和影子,该死!”

长孙无忌没有答话,他看着站在前面,明显在等他的李承乾,说道:“承乾在等我们。”

“恭喜舅舅,李治终于成为了你们的第二人选。”待长孙无忌靠近后,李承乾就压抑着愤怒说道。

长孙无忌笑着说道:“舅舅离间工部和吏部,离间李治和青雀,离间李治和李恪效果不知如何,不过看到承乾你的反应,相信青雀也差不多,至少成功了一半。”

李承乾面露狐疑之色。

长孙无忌语重心长说道:“承乾,按照吏部的提议,陇右不存在逃籍问题,会直接进行制度完善,这是吏部的事情,与你户部没有关系。”

“关中要先进性制度完善,也与你无关。”

“岭南则要先做逃籍整理,其实岭南的问题不大,岭南地方请愿,就注定这个问题在岭南会迎刃而解。”

“舅舅让你去岭南,是让你亲眼去看一看岭南。”

“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景象。”

“这一次不但你要去,舅舅也会请示陛下陪着你去。”

“舅舅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能让岭南士族变化这么大!”长孙无忌被薛万彻述职给震惊了。

岭南的这种思想、精神,较之陇右更加锐意。

变化之大,令人感到害怕!

“嗯。”李承乾沉声点了点头。

温彦博笑着说道:“如果不是我们不能同时离开,我也想去看看,被李恪吹捧的岭南精神,所谓的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到底是个什么妖魔鬼怪!”

温彦博面露不屑,嘲讽、轻视之色。

陇右他都去过,给他的感觉只有浓浓的厌恶。

岭南想来也多半如此。

……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