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 第312章 让科举沦为士族人的游戏,两方合作,来势汹汹!

“今年吏部会出什么样的考题?”

“现在的吏部是吴王主持,从陇右的革新开始,晋阳完善制度,现在整理逃籍,我认为此次吏部经义考核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关于革新方面的论述。”

“这位兄台说的不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

长安人行道一处树荫茶肆小摊下面,一群寒门士子凑在一起,一群人凑钱买几壶岭南来的炒茶,手中捧着书,一边喝茶,一边意气风发的讨论着今年的考题。

渐渐地,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茶肆后面的店铺是一家书局,往来此处最多的就是读书人。

是故,许多从书局中出来的士子也加入讨论中,人聚集的越来越多。

狄仁杰、崔民干、窦诞站在不远处看着。

“这家茶肆夫妇倒是好眼光,在书局外面摆摊开一个简单的卖茶小摊。”狄仁杰听着远处士子们的聊天,随意找了个由头,笑着评论道。

崔民干和窦诞相视一笑,他们也跟着参加设计了长安街的规划,自是比狄仁杰更清楚不过了。

“仁杰,这可不是茶摊夫妇的眼光好,而是殿下的规划好,什么样的店铺外搭配什么样的小摊位,这都是实现规划好的。”

崔民干说着,指了指对面:“你看,对面连续好几家都是买布匹衣服的店铺,外面会搭配买胭脂水粉的小摊。”

“用殿下的话来讲,店铺和外面的摊位,有相同的目标群体,购买布匹绸缎的多为一些妇人,看到胭脂水粉总会想看一看,反之亦然。”

狄仁杰不由愣怔一下,继而恍然大悟:“这茶摊也是相同的道理,普通的百姓,的确没有去小摊喝完茶的习惯。”

“科举临近,吴王却去了陇右,两位兄长作为吴王身边的亲近之人,应该知晓吴王此行的目的吧?”狄仁杰试探着询问道。

窦诞摊了摊手……

“不要高兴的太早了,以为吴王主持今年的科举,你们这些寒门人就能效仿贞观十五年!”就在狄仁杰等人暗暗关注着,士子们正情绪高涨议论着的时候,有声音从书局内部响起。

几个身穿锦衣的年轻人走了出来。

站在台阶上,居高临下的看着下面茶摊的寒门士子。

一方锦衣玉带,身后跟着家丁,购买书籍,都是一捆一捆的购买,一方已经穿的最体面了,也不过是粗布衣衫,手中的书籍,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起了毛边。

许多寒门士子有些相形见绌,尽管愤怒,可还是不自信的把头低下。

狄仁杰皱了皱眉头,询问道:“看样子是我们士族人,两位兄长是否认识?”狄家不过是并州一小士族,狄仁杰对长安城内的各方人物认识的并不多。

他也是出于对李恪的好奇,所以才渐渐与崔民干、窦诞二人走的比较近罢了。

“认识,裴居道,裴氏与裴炎秉承为双杰的年轻一拜,相较于吏部的裴炎,裴居道更受裴氏的栽培。”

“一直没有入仕,在闻喜裴氏家族内潜心修学,看来这一次,裴氏将裴居道也放出来,准备科举入仕了。”

窦诞指着另一人说道:“另一个是韦思谦,韦氏主支最有才华的年轻人。”

狄仁杰不由恍然大悟:“看来今年这届科举不简单,不单单是科举,还与吴王在辽东斩下的五十几颗人头有关系。”

窦诞面色沉凝的点了点头:“韦思谦、裴居道这些人本不会在一同参加科举的,这种俊杰,至少会错开参加科举的时间,状元的头衔就是他们预定的囊中之物。”

“除了状元之外,榜眼、探花均都不在他们的眼中。”

“贞观十五年的寒门届以及辽东的事件,恐怕是刺激了很多人,这么多士族年轻俊杰开始入仕。”

“这一次,他们是摆明了要统治科举榜单。”

“打击寒门人的信心,同时也是在向王爷做无声的宣战,报复王爷的寒门届以及辽东事件。”

三人议论之际,众多寒门士子中,有人站出来。

同样是两个年轻人。

一个腰间佩剑,更像是一名侠客,另一人衣服还打着补丁,衣襟下摆为了方便插在腰带立,抱拳拱手之际,露出一双粗糙的手,看着不像是读书人,更像是一个农夫。

“在下沈君谅。”侠客装束的佩剑寒门士子拱手介绍。

“在下高周智。”农夫装束的寒门士子介绍。

“敢问两位兄台尊姓大名?”

裴居道和韦思谦相互对视眼,倒是没有因为轻视而废礼,随意拱手说道:“裴居道、韦思谦。”

“闻喜裴氏最杰出的年轻一辈。”

“韦思谦可是千年韦氏这一代最杰出的人物。”

“他们也来参加科举了?”

“他们怎么会同时参加科举,不是应该错开,预定状元头衔吗?”

“他们来参加科举,恐怕今年的前三甲,与我们寒门没有关系了。”

“哎……”

……

很显然,裴居道和韦思谦的在读书人中间的名声很大。

当二人自报家门后,寒门士子面露惊讶,议论起来,再看此二人的时候,面露苦涩,无奈苦笑。

裴居道和韦思谦听着周围人的议论,不由面露一丝倨傲得意。

裴居道开口说道:“我们之所以说你们无法复制贞观十五年的寒门届,倒不是瞧不起诸位。”

“而是科举的规则会改变,今后科举不但要必是文章,还要考君子六艺。”

“君子六艺你们懂吗?”

“礼、乐、射、御、书、数,这些你们有过系统性的修习吗?”

……

寒门士子一边所有人的脸色都变白了,裴居道依旧在凯凯而谈。

狄仁杰三人的脸色也都变了。

“朝廷要改革科举吗?”崔民干和狄仁杰看向窦诞,在他们三人中,也就窦诞这位驸马都尉比他们消息更加灵通。

窦诞面色凝重而担忧的摇了摇头:“我没有听到过风声,不过这话从裴居道口中说出来,就不得不重视,恐怕有人在酝酿这个事情。”

哎!

崔民干叹了口气说道:“这是一种设置障碍,不知谁想出的诏书,科举加上君子六艺,寒门如何与士族竞争?”

狄仁杰面色有些难堪道:“不光是竞争的问题,寒门人有多少人能承担起修习君子六艺的耗费?”

“这种障碍的设置,会使科举逐渐失去他原本在提出来之时的最初目的,打破僵硬的格局成了一句空话。”

“今后的科举,就是士族阶层的游戏了。”

作为小士族,只有那些不思进取的小士族才觉得固有现在的富贵就不错了。

可像狄仁杰这种有着大志向的人却比较倾向科举。

士族也分三六九等。

虽然经过千百年,这种三六九等已经不像魏晋时期那么壁垒坚固,可这种壁垒依旧存在。

小士族想要走到更高的位置,做一番事业。

虽然比寒门人容易些,却也要依靠一些更大的士族,得到他们的支持。

作为人杰,往往是不齿这种事情的。

科举就给许多小士族一个这样的机会,只要能够在科举中高中状元,就能在帝王心中留下深刻影响。

但凡前三甲,会一直在帝王的关注中,只要有能力做出政绩,平步青云也不过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不需要卑躬屈膝的依附更强大的人,这是每一个真正有能力人心中的骄傲和自尊。

裴居道和韦思谦抛出这样一个消息后就离开了。

一群寒门士子纷纷议论起来。

“增加君子六艺,六艺礼、书、数还好说,我们寒窗苦读也一直涉猎,可乐、射、御怎么办?”

“我们高兴的太早了,以为开科举,会给我们寒门人机会,哪曾想到,一样还是士族阶层自己的游戏。”

“凭什么我们生来就没有出头之日!”

“增加君子六艺,这是谁提出来的,是不是吏部?”

……

当有人猜测吏部提出增加君子六艺的考核时,崔民干和窦诞的脸色就变了,果然不出他们所料。

很快就有人怀疑是吴王李恪提出的。

“诸位。”某刻,沈君谅忽然大声说道:“大家别慌,别气馁,现在这个事情还没有任何的定论,未必就是真的。”

“对,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不能放弃读书!”高周智也举起手中的书籍大声说道:“圣人说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只要科举存在,我们总还是有机会的,沈兄说得对,我们不能因为别人一句话,就慌乱,气馁!”

窦诞点了点头,评价道:“这高周智和沈君谅学问不知如何,这份气度和胸襟确实不错!”

“这两个人在长安寒门士子中很有威望的。”狄仁杰介绍道:“长安寒门士子中都在议论,今年寒门能争前三甲的,也只有沈君谅和高周智有可能。”

“窦兄,用你的关系,打听打听宫内的消息吧。”崔民干无奈说道:“很明显,有些不对劲儿,恰这个时候,王爷还不在京中,我就担心吏部的袁恕己顶不住压力。”

窦诞郑重点了点头:“那好,我马上去打听。”

中书省。

长孙无忌放下折子,看着众人询问道:“礼部提交的这份谏言折子大家有哪些看法,不要拘束,我们畅所欲言,先讨论出一个一致性的意见来,然后再去向陛下禀报。”

“我是赞同的。”温彦博第一个响应,娓娓道:“周礼都说了,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我们朝廷不能培养一群只读书,读死书的无用之才,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像我们这样,各方面都擅长的。”

岑文本瞥了眼温彦博,眼中闪过一抹讽刺嘲弄之色。

但是他没有忙着开口。

这份提案实在是有些棘手。

“我也赞同。”

“我也赞同温大人的话。”

……

很快长孙无忌这边四个人表示赞同。

长孙无忌看向王珪:“王大人,你呢,你对这份折子有什么建议。”

杜如晦缓缓闭上眼睛。

即便不用等着听,他也知道王珪的答案。

增加君子六艺,就是在变相的阻断了许多寒门士子争夺本来属于士族的利益,王珪肯定是同意的。

果不其然,王珪点了点头说道:“君子六艺十分有必要,礼部这次的建议很不错,礼部有着教化百姓守礼的职责,能提出这样一份谏言折子很不错,看来他们是用心了。”

唐俭点头附和:“这些年礼部有些边缘化了,吏部要清查吏治,现在还要完善制度,又提出要对底层的胥吏进行考核,吏部的事情太多了。”

“我看是不是把科举这个事情,交给礼部去做,不能闲的闲,忙的忙,吏部的担子有些重了,我们这些做上级的,不能可着劲儿使用一部。”

杜如晦猛地睁开眼睛。

夺权!

这已经不光是要阻断寒门的晋升通道,更是要夺吴王李恪所属的吏部职权。

已经有六人赞同,即便是杨师道站在他们这边,也是六比六。

到了皇帝哪里,这件事情争执不下,一定需要在朝堂上表决。

而关陇系和并州系合作之下。

朝堂之上,他们无法阻止这份表决的通过。

科举就要落在礼部的手中!

科举也会变成士族人的游戏。

与之前的察举制没有任何的区别,不过是批了一层好听好看的外衣罢了。

温彦博看着杜如晦等人保持沉默,得意笑着说道:“看来我们这边形不成统一的意见了,这种局面,即便去了陛下面前,恐怕也难有决断,那我们只能在明日的朝堂之上讨论了。”

于此同时。

太极宫暖阁。

柴立武恭恭敬敬的坐在凳子上。

李世民眼神犀利的盯着,询问道:“立武,告诉舅舅,是谁让你这么做的,礼部想要与吏部夺权?”

柴立武苦笑道:“舅舅,你误会了,立武就是想为大唐做点事情,礼部实在太清闲了,要不然舅舅你让我去从军吧,让我去娘子关守关效力,你是知道的,我一直想像我娘一样做一名将领的。”

李世民的脸色不由微微变白。

他的姐姐,李氏三娘子。

在李唐开国初期后,因为秦王系和太子系的争斗,多开朝政去娘子关守关。

去了娘子关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病逝在娘子关。

李世民对这位姐姐一直怀有一丝愧疚,而且柴家对李唐开国的付出也十分大。

爱屋及乌,对这个外甥他一直十分关照。

现在这个外甥提到娘子关,就是在戳他软肋。

“你先回去吧,这么大的事情,舅舅还要与朝臣商议。”李世民说道。

柴立武起身默默作揖后离开。

长孙无垢看着柴立武离开,无奈苦笑道:“立武都被他们用上了,听说中书省那边,关陇系和并州系合作了,夺权到也罢,恪儿不会在意这些。”

“可他们增加六艺考核,是想要再次把科举变成察举制那种士族人的游戏。”

“那混球偏偏在这个时候跑去了陇右……”李世民说着,喊道:“王德!”

“老奴在。”王德出现在门口。

“去,通知李恪那个混球,马上滚回来!”

……

当夜。

君子六艺要加入科举考核中的消息,从中书省传出去。

“听说中书省已经有一半的宰辅支持了。”

“这分明就是在针对我们!礼部夺权,还有人要彻底阻断我们寒门向上的通道。”

“今后的科举制与察举制有什么不同。”

“吏部呢?吴王呢?”

“这一次并州系、关陇系合力,就算是吴王又能有什么办法?恐怕吴王就是听到了风声,知道无法阻止,无奈去了陇右的。”

“那岂不是说,千百年对我们寒门好不容易出现的希望,再一次关闭了?”

“我们不想学君子六艺吗?我们没有机会,我们没有足够的钱财,就算是读书,也都是拼了命的在读,十年寒窗,等来的就是这种结果?”

“不行,沈兄、高兄我们去皇城外请愿!让朝廷收回成命!”

……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