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 第268章 留给他,当皇帝,手上还是要染血的!

李世民转瞬就明白了。

吏部,诸部之首。

正是因为他重要,所以吏部尚书就不重要了。

大家都盯着吏部,中书省、以及他,对于吏部职权的侵占都十分严重。

到了吏部这个位置上,能够做的事情已经很少,能够真正由吏部尚书决定的事情也很少。

这就造成了吏部尚书地位尊贵,却恰恰就成了清贵,某些情况,其实比礼部尚书都要清贵。

清闲尊贵!

这也就是戴胄这种喝茶看报的昏庸之人也能做吏部尚书的原因。

他只是个橡皮图章。

完全无法在自己的权限之内施展抱负。

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可经过皇权和中书城相权的侵占后,看看吏部尚书职权中,真正能够发挥的有哪些?

所有人都在瞬间明白了。

老狐狸!

杜如晦等人在心中不由暗道一句,这都能想得出来,若非他们仔细分析,他们是不会发现,这吏部尚书还有这样的弯弯绕。

‘辅机啊,真是难为你了!’李世民心中暗道一句,他还真的没有对长孙无忌生气过,总是事当初关陇系于他暗中碰撞的时候,他也没有迁怒长孙无忌。

“儿臣愿意!”就在李世民准备开口之际,李恪大声说道。

杜如晦等人暗暗皱眉,李世民看了眼李恪。

“臣赞同长孙宰辅的提议!”

“臣也赞同!”

……

许多朝臣快速跟紧,生怕李恪反悔,皇帝不答应。

“准了!”

原本许多人都以为会是一番争斗的早朝,平稳结束,谁都没有想到皇帝拖延了这么久,想出这样即大踏步后退,同意增相,而且几乎完全顺了提议增相人的心思,同时又另辟蹊径主动出击,把自己的三哥成年皇子安插到六部。

通过皇子掌控最重要的三部。

这局,皇权与臣权的争斗,可以说是平分秋色。

皇帝或许略有输,不过现在下结论还未可知。

“父皇,益州刺史空缺,长孙冲担任益州別驾,政绩斐然,儿臣初为吏部尚书,向父皇以及朝廷举荐长孙冲为益州刺史!”就在所有人还在回味这场君权与臣权的争斗之际,李恪铿锵的声音响起。

李世民不由想笑,他瞥了眼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急切站出来:“臣反对!长孙冲年纪尚且年轻,做事容易鲁莽冲动,臣身为宰辅,又是他的父亲,反对他担任益州刺史。”

“臣也反对!”

“臣也反对!”

……

在场的中书省宰辅们,长孙无忌话落后,温彦博、刘洎、戴胄等人迅速跟进。

除了杨师道尚且还在益州,十一位宰辅,六位反对。

李世民捏紧了拳头。

皇权对中书省控制力削弱,从这一幕反应的淋漓尽致。

“既然长孙冲年轻不合适,儿臣举荐长安令王崇基,王崇基担任长安令期间,推行服务型官府,颇有成效,政绩斐然,年纪也足够了,王崇基作为朝廷重点培养的中青年俊杰,应该到地方锻炼锻炼了。”所有人还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李恪忽然抛出王崇基。

“臣赞同,王崇基亲自推行落实了长安的服务型官府,他到益州更加容易融入益州的大环境。”杜如晦开口说道。

“臣附议!”

“臣附议!”

……

除王珪要避嫌外,剩下的五位刚才没有开口的宰辅有四人开口了。

“儿臣也赞同!”李泰开口举荐道:“正所谓举贤不避亲,王崇基虽然是儿臣的妻兄,但是正如杜宰辅所言,遍观朝廷现在的官员,除非从岭南或者陇右调选官员去益州担任刺史,否则王崇基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世民心中在大笑。

大家已经看出来了,李恪恐怕早知道长孙冲这个打着恪党烙印的人不可能担任益州刺史。

所以他故意抛出长孙冲后,在六位宰辅同时反对的情况下,抛出了并州系出身的王崇基。

王崇基去了益州,长孙王配,甚至比长孙杨配更加好。

王崇基是一个推行服务型官府,并且更加年轻,想法更活跃的中青年官员。

加上属于魏王一党,魏王对服务型官府也是赞同的。

去了益州就不会因为理念的冲突,造成益州政令的摇摆不定,影响益州的发展。

而且并州系刚刚配合关陇系实现了增相的目的,关陇系能马上翻脸不认人反对吗?

绝对不能!

政治上,大家分分合合,没有固定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没错,可也不能翻脸不认人。

“辅机,你认为王崇基合适吗?”李世民故意询问道。

哎!

长孙无忌满嘴苦涩。

关陇系其实已经有自己的人选了。

不是关陇系内部的人,是河东士族。

可没想到李恪根本不给他们开口的机会。

现在反对?

以后谁还敢关陇系在朝堂上相互应援合作呢?

“臣同意!”长孙无忌只能无比苦涩的答应下来。

“臣等同意!”

……

“退朝吧,李恪你到太极宫了,皇宫的电力如何解决,你给说说!”李世民起身丢下一句话,转身离开。

李恪跟着来到太极宫。

他搓着手痞笑道:“父皇,一盏灯一年一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噗!

门外传来笑声,长孙无垢走了进来,揶揄道:“恪儿,你这比抢劫还要来钱快吧?一盏灯一年一贯钱,这皇宫内,你说得用多少盏灯,你父皇一年到头,就是给你当长工了?”

李恪瞧着皇帝老子的脸都黑了,他讪笑解释道:“母后,主要是成本高,不是儿臣心黑,就一盏灯一贯钱,儿臣都是亏本经营,真的。”

“屁!”

李世民气的啪一声把折子扔在桌面上:“皇宫所有灯盏的开支由你吴王府包了,你现在富可敌国了,恐怕皇家内帑都没有你有钱,这件事情就不用继续讨论了,就这么办了。”

长孙无垢笑着坐到一边,在这件事情上,一点儿要为李恪说话的意思都没有。

“好吧。”李恪无奈摊手说道。

李世民这才露出得意的笑容,他面色变得郑重,严厉警告道:“你答应去吏部担任尚书,原因是什么爹不管你。”

“但是你要敢像之前一样,给我数个月不去履职,这一次我不会轻饶你,还有你给我在吏部干出点事情来!”

“虽然你这个吏部尚书没有什么能自己调度的职权,但你也必须给我做出成绩来,吏部干系着一个国家的运转。”

“百姓能不能过好日,天下能不能实现大同盛世,就取决于吏部,你做了那么多改善百姓的事情,在吏部做出成绩,对百姓产生的助益是更大的,知不知道?”

李恪郑重说道:“知道。”

“那就行了,出去吧,记得在十天内,给宫中把灯装上,你在外面坑别人多少钱,我不管,但你别来坑你爹我!”说着,李世民就抓起桌上的折子,坐视欲扔。

李恪一溜烟跑的没影。

长孙无垢笑过之后,担忧道:“吏部这个职位,被你和中书省侵占的几乎没有什么权利了,你让恪儿怎么做出成绩来?”

李世民没有说话,透过窗外瞧着李恪离开的背影。

“该死!”

忽然的声音,把长孙无垢惊了一下,她顺着看出去,就看到温彦博似乎在等着李恪,在李恪靠近的时候,忽然跪下了。

“殿下,臣治家不严,家中混账东西私下高价囤积临街店铺、房舍,请殿下大人有大量,给臣一个赎罪的机会,臣愿意平价将店铺让出,十二街属于臣的店铺,臣容许殿下用来帮扶百姓,身为朝廷宰辅,臣理应有这个觉悟,觉悟的太迟,臣一定会自省其身。”

李恪看着跪在他面前,一副惭愧、懊悔、自责的温彦博,眼底闪过一抹寒芒。

然后他俯身将温彦博扶起来,笑着说道:“温宰辅,这是多么大的点事情,用不着如此,好了,本王答应了。”

“殿下放话让臣跪着才答应,臣不得以如此。”

“对,是本王说的,温宰辅做到了,本王也会履行承诺!”李恪大声说道,话罢就不管温彦博走开。

温彦博唇角微微上扬。

杜如晦等人看着,不由皱紧了眉头。

李泰新得了工部尚书的职位,虽然不怎么满意,却也不差,正在打着请教的名义,在中书省和宰辅们拉近距离。

他拦着李恪离开,喊了一声:“皇兄等等我。”

然后快速跑向温彦博,在温彦博耳边低声冰冷说道:“温宰辅,我皇兄不能说他一定杀你,他说了,你肯定会当着群臣的面说出来对吧,我来说这句话,如果本王有机会坐上那个位置,一定杀你!你忘了君君臣臣的规矩了!”

话罢,李泰朝着李恪迅速追上去。

李泰分析的不错,他就是想要逼着李恪说出这句必杀他的狠话。

他也会第一时间,当着众人说出来。

因为李恪在朝中没有人。

杜如晦等人也绝对不会因为这件事情维护李恪。

而李泰则不同,他说出来,并州系一定会极力的维护李泰的。

他当着群臣这一跪,就是一不做二不休,做给所有人看的,看李恪这个王爷如何逼一位当朝宰辅下跪。

他不要了脸面,就是要把事情做绝。

哼!

暖阁中。

王德把外面的话转述后,长孙无垢微微冷哼一声,面色罕见变冷:“一个脾气火爆的小人,把事情做绝,他的确该死!”

王德吓得连头都不敢抬。

他在宫内伺候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位后宫之主生气。

李世民摆了摆手,王德离开后,李世民唇角泛着一抹冷笑说道:“不着急,把他留给那个混球小子,将来让他踩着温彦博的尸体登上我这个位置!我会一直留着温彦博,把他留给那混球。”

“当皇帝,不但要让绝大多数人心悦诚服跟随,手上还是要染血的!”

……

“彦博,你为什么要做的这么绝?”僻静无人之地,长孙无忌无奈叹了口气。

温彦博咬牙冷笑道:“辅机,我必杀那竖子!我知道太子对李恪还有感念当初帮他的情分,我现在就告诉你,将来太子登基,我一定要杀李恪!他不是要我给他下跪吗?这一跪,我温彦博要换他一条命。”

长孙无忌不由皱了皱眉,温彦博这是让他将心意转告外甥承乾。

甚至有点逼迫的意思。

不过他也倒是了解温彦博这个人,脾气火爆的厉害,一旦记恨一个人,就会记恨一辈子。

……

三月。

户部官衙,尚书官房。

户部的官员进进出出的行走处理事务。

所有人在经过尚书官房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向里面看一眼。

吴王担任户部尚书已经三个月了。

除了和大家打招呼人了认面孔之外,就再没有任何的举动。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尤其是这位吴王,大家都准备着呢。

可一连三个月,什么动静也没有,这不免让许多人心中即惴惴不安有好奇。

三个月这位尚书除了要了所有的户部文卷之外,放到他案牍上的折子也全都纹风不动,没有任何批示转交到了中书省。

对户部事物的关心,还不如对长安城修缮关注的多呢。

吱呀!

是日,尚书官房的门忽然开启。

李恪出现在门口,喊道:“把左右侍郎、四司郎中、员外郎找来!”

“是!”

不久后,左右侍郎裴炎、窦德元、戴至德、袁恕己等人来到李恪的官房。

李恪看着这些人,窦德元窦氏出身,戴至德,戴胄的侄子,袁恕己,河北士族,汉末袁绍长子袁熙一脉。

历史上,异姓封王,参与了有名的神龙政变。

现在也不过刚刚二十岁。

能活到神龙政变,并且封王拜相,这位活的高寿。

李恪把面前的十几道折子摊开说道:“怎么这些折子都是弹劾齐王李佑的,辽东的情况你们调查过吗,这些折子上的内容是否属实?”

这股弹劾李佑的折子,让李恪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有些太频繁了。

要么李佑真的犯浑了。

要么就是有人在针对李佑。

戴至德开口说道:“吴王,做臣子的谁敢污蔑一位皇子,臣以为这些弹劾的内容都是真的。”

“臣也认为是真的,应该转交中书省,呈交陛下,让陛下尽早知道齐王的不法不轨!”窦德元附议道。

啪!

李恪猛地把手中的折子扔在桌案上,冷冷看着戴至德二人:“你们就是这么为陛下,为朝廷分忧的吗?”

裴炎叹了口气,中肯说道:“殿下,这些折子还是提交陛下吧,殿下可以请示陛下,然后来调查核实这个事情。”

“不必了,本王会上书,亲自去一趟辽东!”他感觉辽东有些不对味儿。

窦德元和戴至德相互对视一眼,面色变得凝重。

关陇系在谋求将李佑赶出辽东,防止辽东的十数万精锐,最后成了李恪的助力,所以才有了眼前的弹劾折子。

李恪说着又拿出一份折子说道:“这是我三个月,翻看所有文卷后,做出的一个计划。”

他说着看了眼窦德元:“是说告诉你们,对于吏部现在的状态,我很不满意,别人主官吏部如何做事我不管,但是现在我是吏部尚书,就必须按照我说的做出改变。”

“殿下是否先征求中书省的同意呢?”戴至德询问道。

李恪瞥了眼这个人,平和说道:“不需要,先看,我们内部先有个结论,然后在上报。”

戴至德和窦德元闭口不言,也不去接放在桌面上的折子。

袁恕己犹豫一下,不敢做这个出头鸟。

他一个河北士族出身的人,祖上虽然出过四世三公,显贵一时,可现在不同以往。

戴至德和窦德元眼神中不由露出一丝得意之色。

哎!

裴炎有着配合李恪改建长安的合作经历,对李恪还是很佩服的,他叹了口气,犹豫一下,拿起折子……

他很清楚,他这样做,也最多只是让李恪面子上好过些罢了。

纵使他同意李恪,恐怕戴至德和窦德元也会反对,而袁恕己以他的了解,很可能是装聋作哑,两不得罪。

恐怕都不会成为这位吴王向中书省关陇系几位老大人发起挑战的机会。

连出这个门的机会都没有。

咦!

裴炎看着忽然轻咦一声,抬头看了眼平静做着的李恪,再低头仔细看折子,他忽然有种想笑的冲动,他觉得这道折子出这个门的机会大增了,也就这位吴王敢这么做!有魄力这么做!

这一刻,他对李恪更加佩服了几分,事情还可以这么干!

窦德元三人听到裴炎的惊讶声,不由好奇,同时也微微皱眉,担心裴炎当叛徒。

“裴炎,吴王什么计划,竟然让你这么惊讶!”

裴炎哪里听不出,窦德元暗含着一丝丝要挟,他心中不由恼火,那他放弃闻喜裴氏身份,主动加入关陇系的叔叔裴寂,就是死在了关陇系的手中,裴家对此一清二楚。

他很不喜欢这种被要挟的感觉。

心中冷笑道:一会儿你们会主动求着吴王上报这份折子的。

想着,裴炎把手中的折子递给窦德元:“窦兄,你们自己看看吧。”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