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明史三馆,秦汉魏晋部分+隋唐宋元部分+明清部分。
大泽乡就在安徽宿州。随着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古代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从那以后,江淮地区的人民都很喜欢让历史翻页。翻过两千年,直到大别山,也是在安徽。这么一看,安徽人民还真是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其实后面的藏品我都比较眼熟了。如果说秦朝的铁骑,在物理上席卷六合、扫灭了旧世界,那么汉唐的气韵则真正在文化上风靡了大江南北。无论是哪个省的博物馆,或许在先秦时期还算“特色鲜明”,有些陌生感和新鲜感;可一旦把时间线拉到汉朝和唐朝,藏品就都大同小异了。汉弩、汉剑,汉服、汉字,最先进的生产力支撑着最强大的武力和最灿烂的文化,所到之处,世界大同。
简而言之,看腻了。每个博物馆都一样,瓷器、铜镜、饰品,兵器、车马、钱币,陶俑、碑拓、画像砖,全国哪个博物馆都一个样。但“雷同”并不意味着“枯燥”。同样的丝绸会织造出不同的花纹,同样的语言也能讲出不同的故事,同样的兵器为不同的信念而战——
正如四川博物院会着眼于蜀汉的理想光辉,安徽博物院则落笔于曹魏的建安风骨。虽然对那些眼熟的文物见怪不怪了,安徽省博对曹操的评述倒是有点意思。徐州毕竟不在安徽。
不扯远了,秦汉魏晋部分还有个闪光点,《淮南子》。继续复制粘贴(说实话,不是复制粘贴的,是我对着照片、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比复制粘贴累多了好吗,我自己凭印象胡说八道都没这么累):
淮南王刘安与《淮南子》: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十六岁袭封为淮南王,因谋反畏罪自杀。刘安及其门客著成一部体系博大、思想深邃、影响巨大的社会百科全书——《淮南子》,其中《内书》21篇,《外书》33篇,《中书》8卷,涉及哲学、文史学、天文学、民俗神话、军事思想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智慧之光:汉代安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恢弘巨著《淮南子》成为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精神文化的珍贵遗产;阜阳汝阴侯墓出土的二十八宿盘、圭表等天文仪器是我国科技考古的重要发现;神医华佗首创手术外科,发明麻醉剂“麻沸散”,精通针灸医术,编创医学体操五禽戏;合肥、六安、巢湖、天长等地出土的精美的玉器、彩绘漆器和青铜器具有高度工艺和艺术价值。
以上两段都是原封不动、照抄的安徽省博的解说词,这回不能骂我了,要是有哪里不对、建议直接跟安徽省博对线。
接下来说说隋唐宋元部分。
呃……唔……嗯……就、懂的都懂,好吧,其实没啥特色啦,除了个大运河啥的,反正江淮这一块儿就挺有钱的,跟现在的江浙沪感觉类似。瓷器有个寿州窑、有个萧窑,说了大伙也不懂,我也不懂,总之在古代烧瓷器也是很赚钱的吧。就这样了。
再说说明清部分。
我是不太想把明清混为一谈的,后面清朝部分我也没看了,就说下明朝的吧。
洪武皇帝: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凤阳)人,出身贫寒。元至正十二年(1352),加入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出任右副元帅。至正十六年(1356),率军攻下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设立统军大元帅府,封官任职。至正二十七年(1367),命徐达率师北伐。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其以严典治国,制订《大明律》,抑制豪强,打击贪官污吏。朱元璋强化封建专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为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以上内容同样是一字不改、抄的博物馆简介。朱元璋就是安徽人,安徽还有个明中都,虽然没搞成,但还是给徽商的繁荣创造了一些条件,我对安徽的第一印象主要就是徽商了。跟国博不同,安徽博物院没有采用朱元璋的鞋拔子脸画像,而是用的明太祖御容,值得夸奖。
考虑到朱棣迁都北京后,安徽也没啥戏份了,明朝部分主要是介绍的明初创业阶段的事情,尤其着重介绍了中都皇城。安徽人、尤其是凤阳人,最意难平的或许就是这个明中都了。
中都皇城: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集百万匠夫在凤阳营建中都,中都城采用“三环相套”的建筑格局,分别为皇城、禁垣、中都城,规模宏大,气势恢宏。都城营造继承并发展了“前殿后寝”、“左祖右社”、“法天象地”等原则,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其规制上承宋元,下启明清,是明初改建南京、营建北京的蓝本,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以上是博物馆简介,以下是百度百科)
皇城城墙雄伟坚固,皆用大城砖砌筑,已发现署有22个府70个州县及大量卫所、字号的铭文砖。砌砖所用的灰浆由石灰、桐油、糯米汁等材料混合而成。在城墙的关键部位,甚至用熔化的生铁代替灰浆灌铸。所以在明代的二百多年中,城墙完好无损。午门券门及楼台四周基部,总长500余米的白玉石须弥座上,镶嵌着各种珍禽异兽、名花瑞草;而南京、北京两个午门基部券洞两端仅有少量花饰。殿址上的石础,每块直径2.7米见方,础面正中半浮雕蟠龙一圈,外围刻有翔凤。北京太和殿石础直径仅1.6米见方,且是素面。石望柱、栏板、御道丹陛等,也都雕刻着龙凤。明中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豪华的都城。
博物馆里还放了不少城砖、瓦当、瓦片,确实很精美。只能说很可惜吧。过几天去看看。
4.文明史四馆:汉代星空专题展厅。
这个展厅很小,本来以为古代史结束就是近代史的内容了,要看很久的,结果是个小型主题馆,十分钟就看完了。馆里只有两件展品:二十八宿星盘及支架(复制品);圭表(复制品)。除此外全都是对古代天文知识的科普,以及墓主人夏侯灶(夏侯婴的儿子,二代汝阴侯)的介绍。
要看懂这些天文知识,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也困难。简单在“星空(几乎)是万古不变的”、“星空只是一个个光点”,困难在“现代城市夜空(几乎)已经看不见星星了”、“现代人没有耐心和条件持续观察星空的变化”。即便我是个文科生,也还是没太看懂。我相信我再多研究十分钟,应该至少能搞明白这两件展品是怎么个用法,但是手机要没电了,后面还有几个主题展馆,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了。总之还是很有意思的。
5.徽州古建筑
第一部分,民居。搬了个徽州民居到博物馆里,但是只有一套,而且也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满清味儿很重,感觉没啥意思,就是一般的老房子,还不如游戏里的建模内容丰富。简介倒是有点用,介绍了日字型、凹字型、回字型、H型四种格局,对我写小说还是有些帮助的。顺便还介绍了马头墙,说是防火的,又称“封火墙”,我也没搞懂是什么原理,是这个马头能防火,还是只要墙砌得够高就能防火?
第二部分,祠堂。有几个模型,但还是没啥意思,只能说、至少积累了一点小说素材。但有一点不吐不快,馆里放了两张全家福,尺寸大小一致,并排摆放,仿佛是专门挑选的对照组——
清朝的全家福(兵部侍郎朱安沆夫妇容像)只有三个人,一夫二妻,一上二下,稳定的三角形,真稳啊,太稳了,稳过头了。衣服就是清朝官服,可以参考林正英的僵尸片脑补一下。仨人都板着个脸,恶狠狠地瞪着我,我都不敢细看。
明朝的全家福(章子钧夫妇子孙容像),我数了数,一共二十四人。一夫一妻,并排站立,两个仆从一男一女,分侍两旁。子孙十六人,宾客四人。神态活泼,氛围轻松,真正像个全家福。
虽说“全家福”的称呼也不准确,应该说“容像”。容像不等于遗像——遗像=死人遗留下来的容像,而容像就是肖像画,就是证件照。只是古代用证件照的地方不多,一般要拍照了、就是留着做遗像了(很多老人家至今如此)。所以慢慢的、容像和遗像就混为一谈了。
我能够理解、可能有很多人会认为,遗像是供人瞻仰祭祀的,就是要严肃些,就是要板着个脸,死了几百年也要恶狠狠地盯着后人。我想说的是,其实可以不这样,其实也有别的选择,其实在清朝以前还有很多人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