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明:我重制过去,惹朱棣泪崩 第9章 帝国之殇

徐增寿被杀,王宁被关进召狱,两个消息,仿佛晴天霹雳,让朱棣心痛不已。

一瞬间,所有人都感觉他苍老了许多。

朱棣挥了挥手,让众人退下,独自坐在王帐之中,默默垂泪。

这时,陈松已经编辑完毕,看着文本文档里的故事,叹息一声,借口,成为卧底的结构,写的太难了。

随后,他按下保存,完成了这个简短却悲凉的故事——帝国之殇。

朱棣再次陷入回忆之中。

凤阳练兵之后,李景隆和朱棣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维系着亦师亦友亦袍泽的关系。

那时节,京都风雨飘摇,朝堂鲜血淋漓,胡维庸案缠绵两年不结,空印案更是杀人无数。

整个大明官场风声鹤唳,各地只要看见身穿飞鱼服的武将,衙门官立刻摘下乌沙,命下人买来棺材,等着被杀。

三年时间,无数人头落地,大明开国六公二十八侯,死了好多。

作为淮右武将集团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兼朱元璋外甥、干儿子。

曹国公李文忠先是国子监祭酒,后是中军都督府大都督,现在又成了平章政事。

配合太子朱标,处理全国政务。

就在这时,李文忠的第三子降生,朱元璋亲赐姓名李芳英。

曹国公一门三子同为陛下赐名,传为美谈,也代表着李文忠的权力、地位、荣耀,登峰造极。

达到了臣子所能达到的最巅峰!

但是李文忠并不高兴,最近这三年,他都不高兴,无论是李景隆进太子府,成为朱允炆的伴读。

还是李增枝入勋卫,仕途一片光明。

他都不高兴,每日忙于处理政务,郁郁寡欢,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直到一封奏疏出现在李文忠眼前。

这个人名叫郑士利,是湖广按察使佥事,受空印案牵连,被打了板子,也坐了牢,刚刚出狱。

他写了一封千言书,经通政司,送到李文忠手中。

当时天气寒冷,李文忠偶感风寒,咳嗽着在书房中看奏折,这是三年来,李文忠第一次把奏折拿到家里。

也是李景隆第一次看到悲伤、郁愤的父亲,露出了笑容。

李景隆疑惑不解,就看父亲兴冲冲的拿着奏折,出门去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太子府,当李文忠把这封奏折交给朱标,朱标也很高兴。

所谓乐极生悲,就是如此吧。

形势急转直下,没过几天,全应天的官员都知道李文忠和朱元璋发生了争吵,而且不是一次,而是三次!

暴怒的朱元璋下旨削去李文忠所有官职,勒令圈禁曹国公府,闭门思过!

辉煌荣耀的曹国公一系,突然进入至暗之时。

长期的积郁和愤怒,还有这几天的剧烈情绪波动,导致李文忠一病不起。

14岁的李景隆,突然就成了曹国公府的主人。

除了侍疾,此时的他最关心的是,到底发生了什么?

得益于李文忠的人脉,和李景隆这些年在太子府当差,朋友多,消息灵通,他很快明白了事情的经过。

那封引起一切事端的郑士利,他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千言书。

内容就是替受空印案牵连的官员辩解。

空印案说白了,就是有官员在空白的税收账册上先盖章,后填写内容,避免错误发生。

这种事元朝就有,到明初都过百年了。

原因很简单,疆域太广大。

举个例子,假设说福建某个县的主簿官,完成了一年的税收,写好了账册,去州府衙门审核盖章。

再拿着盖章的账册,一路爬山过海,走了两个月,来到应天府,交给户部审核,户部一审,出错了。

这个官二话不说,爬山过海,再走两个月,回到县里修改,再去州府衙门重新盖章。

然后再走俩月,回到应天户部审核,发现又错了,只能重来一遍。

一晃半年过去了,今年的税都开始收了,去年的税收账册都没结账呢。

如果这个官运气不好,又错了,下次再来应天,都得准备冬衣了。

太麻烦。

所以官员们想了个招,那就是带一本盖完章的空账册去应天府,写错了就在户部改,改完了往空账册上抄。

这样一来,至少四个月能回家。

结果这事被朱元璋发现了,认为这些官员糊弄他,屠刀举起来,一顿杀。

全大明过万官员因此而死,受刑坐牢的更是不计其数。

这时候,郑士利上书了,他是个明白人,先把朱元璋一顿吹,说陛下你做滴对,该杀就杀,一点毛病都没有。

然后开始具体的讲空账册的由来,首先就是账册盖骑缝章,弄虚作假的可能性不高。

其次就是之前说的距离太远的问题。

再次,郑士利又说,培养一个合格的官员不容易,全杀了,谁替陛下治理国家啊?

然后话锋一转。

含蓄的指出,都已经杀了这么多人了,您老也消消气,该收手时就收手,给天下官吏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李景隆清楚了事情经过,也明白了问题出在哪。

郑士利的奏折就是一个台阶,李文忠和朱标都认为,只要把这个台阶送给朱元璋。

朱元璋就会顺坡下驴,把空印案结了,放下屠刀,不再杀人。

但是,李文忠和朱标没想到,朱元璋不要这个台阶,还把台阶踩碎了。

郑士利已经获释,却被重新抓起来,严刑拷打,逼问幕后主使之人,没问出来,那就流放。

这一下,轮到李文忠和朱标懵了,干儿子和亲儿子都不知道自己老子到底是个啥意思?

李景隆知道,并认为这不是个大事。

他服侍李文忠吃过药,陪着李文忠说话,没几句,就把话题引到空印案上。

李景隆说道:“父亲不必忧心,咱家是陛下唯一的亲戚,即便陛下现在生气,过段时间就好了。”

听见这句话,李文忠一愣,看向李景隆,问道:“这些话谁教你的?”

李景隆说道:“不用人教,我都14岁了,有些事能看明白。”

李文忠说道:“那好,你给为父分析分析,陛下为什么不肯给空印案结案。”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明:我重制过去,惹朱棣泪崩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