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 第386章 李恪后发先至,父子二人田忌赛马的策略!

翌日。

早朝过后。

“听说了吗,朝廷新增设的十八道,十五道刺史任命已经确定了。”

“怎么可能没有听说,吴王在朝中与温宰辅围绕最后一位刺史的人选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以长孙宰辅、温宰辅为首的关陇系想要提拔杜正伦,可杜正伦背叛过吴王,所以吴王坚决反对杜正伦提名最后一位刺史。”

“这位吴王风头可真大。”

“可不是吗,作为庶出皇子,现在压得嫡出的皇子都不敢发生。”

……

洛阳不同关中,李恪革新的利好,因为中原士族的反对,一直没有传递到这里。

即便是传递到这里,百姓能够听到的声音也十分少。

李恪在崤山以东做过两件事情。

清查吏治,当初洛阳就有十数名官员栽在这件事情上,来济之子,来恒也就是在李恪清查吏治之后,被皇帝简拔担任洛阳令的。

第二件是是整顿佛寺。

留给洛阳百姓,乃至整个潼关、崤山以东百姓的感观就是强势。

加上当地士族人暗中推动流言。

百姓对李恪的陌生以及道听途说。

所以对李恪的感观并不是很好,更多是感觉吴王风头太盛。

人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弱势一方的心理。

读历史,总不能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情感总是不受控制的偏向弱势的一方。

为弱势一方失败寻找各种借口。

听说出人说楚汉相争,百姓会不自觉的同情楚霸王,为楚霸王的失败寻找借口。

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站在一个客观中立的角度去看待失败与成功的偶然性以及必然性。

洛阳百姓,乃至崤山以东百姓与潼关以西的百姓,对吴王李恪的认识,差不多是两种对立的观感。

行宫外。

杜正伦焦急的等待着,不时的踱步,即感到慌张,又有一丝窃喜。

慌张是因为李恪果如他猜测的一般,李恪瞧不上他,当然也瞧不上李义府,三个人中吴王李恪看上的人只有狄仁杰。

窃喜来自于洛阳百姓对李恪的感观。

可以预见,两都制,对李恪并没有什么好处。

潼关以西,李恪在民间的威望很高,可迁都洛阳之后,百姓的议论,太明显不过了。

吱呀!

行宫城门打开。

杜正伦急切看去。

“贵人出宫省亲,闲杂人等回避!”

太监尖细的声音响起,杜正伦想到了某事,连忙往后退了一步,低着头站到一侧。

崔郑卢三位贵人出宫省亲之事昨天他就知晓。

杜正伦眼神余光注意到,崔宗伯、郑善果、卢赤松相继骑马跟着三辆马车从里面走出来。

卢赤松瞥了眼杜正伦,唇角泛起一丝不屑冷笑。

郑善果摇了摇头。

崔宗伯微微皱眉。

三人的表情反应,全都落在了杜正伦的眼底,杜正伦一颗心不断往谷底沉。

就在这时,杜正伦注意到温彦博双手拢在袖子里,跟着出宫省亲的三位贵人队伍后面走出来。

他连忙迎上去,尽管心中十分不安,还是露出笑容,作揖道:“学生拜见宰辅。”

温彦博瞥了眼杜正伦:“你是为了早朝的消息对吧?”

“是,宰辅。”杜正伦不解道:“陛下昨日决定今日午朝决定,为什么忽然早朝……”

“魏王那根搅屎棍。”温彦博低声说道。

杜正伦完全明白了。

他悄悄看了眼温彦博的面色,犹豫一下,小心翼翼试探:“宰辅,学生……”

“现在还有三道刺史的任命没有决定,分别是绥北道、定襄道、淮南道。”

“韦思谦为绥北道刺史,我们一定要极力去争夺,剩下定襄道、淮南道并州的孙元亨一定会占据一道,而你、狄仁杰、李义府……现在李义府基本已经出局了。”

“剩下你与狄仁杰竞争最后一道。”

“长孙宰辅让我问你,如果是定襄道刺史,你愿意担任吗?”

“定襄道的情况你也知道,加上契丹、塞北的游牧民族,人口总计不到八十万。”

“吴王提出,定襄道刺史必须向朝廷承诺,十年之内,让定襄道人口翻翻。”

“朝廷给政策,定襄道自己想办法,让定襄道在十年内,普及汉话,发展定襄道,让定襄道的游牧民族定居下来,形成以农牧为主的民间生产结构。”

“其中汉人比例至少达到一半,也就是现在的八十万。”

“说白了,他在这么一个最不起眼的地方,替这么多苛刻的要求,就是要吓退你和李义府,这一道就是再给狄仁杰留着,这就是他的计划。”

“我和长孙宰辅会给你争取淮南道,但事有万一,如果让你出任定襄道刺史,你愿意吗?”

杜正伦面色有些难堪。

定襄道。

就民间活跃性以及人口数量,也就稍微比他之前的武威郡多一点罢了。

这个刺史,是所有刺史中最差的一个。

担任刺史,十年内要达成的条件苛刻。

而且还是规划之地,与一群草原蛮夷打交道。

吴王李恪是算准了他杜正伦和李义府没有去这种艰苦地区开拓的勇气。

的确,这个刺史简直就是弃之可惜食之乏味。

也就刺史这个品级有点吸引力,其他的各方面,都还不如一个郡守来的实惠!

杜正伦有些为难了,他杜正伦出卖革新是为了功名利禄,是绝对不会为了与李恪赌一口气,去定襄道的。

温彦博瞧着,心中暗暗不屑道:怪不得李恪对此人的背叛没有任何的愤怒,或许就从未真正看得上这个人!

“温宰辅,长孙宰辅是什么意见,如果长孙宰辅想让学生去定襄道,学生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杜正伦小心翼翼看着温彦博,试探道。

温彦博心中好笑,这是个人精!

很明显是不愿意去,用这种委婉的方式否决。

同时有十分委婉的把球踢给了他们。

温彦博忽然有点喜欢这个卑鄙小人了,一个人精一般的卑鄙小人,只要用得好,将来也是可以发挥大作用的。

“长孙宰辅做了两手准备,如果你不愿意去定襄道,我们会极力为你争取淮南道,实在不行,长孙宰辅会运作你去并州给宇文节当副手,当并州別驾。”

“并州別驾只比刺史低半级,比起定襄道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宇文节是我们关陇系的人,你去了之后,与他相互配合,得到他的重用不是难事。”

杜正伦心中十分苦涩。

他现在的目标已经是刺史了,不是什么并州別驾。

不过好在他还有机会,淮南道刺史!

“学生一切听两位宰辅安排。”杜正伦短暂的沉默后连忙表态,紧接着说道:“温宰辅,学生之前收藏了一支辽东的老参,学生知道宰辅受伤了,学生一点心意,晚上给宰辅送到府中。”

“学生还有个好消息,两都制对我们未必全都是坏的,至少吴王李恪在洛阳,乃至整个崤山以东百姓心中的威望没有那么高……”杜正伦献媚般,将尽早洛阳百姓的议论汇总给温彦博。

温彦博听闻后,果然面露喜色,伸手拍了拍杜正伦的肩膀,承诺道:“放心吧,我们会全力给你争取淮南道的。”

“多谢宰辅!”

……

洛阳卢府。

卢贵人与其父交谈片刻后,就被卢赤松叫到书房。

“臣参见卢贵人。”卢赤松行礼拜道。

卢贵人连忙扶起卢赤松:“阀主,卢氏的女子,即便嫁的再显贵,身上流着的始终都是卢氏的血。”

于此同时,这位卢贵人心中冷笑。

卢赤松如果真的敬重她这位贵人,就不该是她亲自来书房见其,而是卢赤松去见她。

她父亲这一支,只是卢氏旁支。

而她在后宫中想要立足,也要凭借卢氏。

没有卢氏的身份,单单皇帝的宠幸,就能够在后宫立足?

是卢氏的身份,让她在后宫中得陛下宠幸,为人所妒忌,却无人敢针对陷害。

二人落座后。

沉默片刻,卢赤松语气沉沉询问道:“当初李恪从洛阳返京,陛下曾在你的秀丽宫接见李恪,你应该就知道两都制以及裂土三十六道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向我们传递?”

“叔父,非侄女不愿,而是不能,叔父有没有想过,如此大的事情,陛下为何会在侄女宫中接见吴王?”

“侄女怀疑,陛下对我们这些后入宫的士族女子,一直有所怀疑。”

……

听着,卢赤松不由微微皱眉。

许久后才点了点头:“你做的是对的,你曾传信,吴王似乎对你有所警觉,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一个巧合,吴王吃了侄女为陛下做的膳食……秀丽宫中,吴王向陛下索要我宫中的檀香香料,幸亏在上次之后,我就立刻收手了,不然恐怕一定会引起吴王更大的呃警觉。”

“李恪!”卢赤松咬牙切齿道:“你做的事对的,这就是一条不咬人的狗崽子!他一旦警觉,后果不堪设想。”

“他是如何将我们卢氏的面皮扯下来,丢在地上踩,你是知道的。”

“药物以后不要用了,房中秘术,你姑姑都教过你。”

“你要明白,历来的皇帝,尤其是咱们这位皇帝,骨子里是争强好胜的,你要牢牢抓住皇帝的心。”

“他已经年过半百,即便没有药物,他也经不起折腾了。”

“身体上的虚弱苍老,会让他感觉对权利的掌控力度在消失,他会想尽办法抓紧权利,会猜忌任何可能触犯他权利之人。”

“而我们也会开始下一步计划。”

“如果你能诞下皇子,将来也未必没有一丝机会,你明白叔父的意思吗?”

卢贵人轻轻点了点头,乖巧答道:“侄女明白叔父的意思。”

卢赤松的话,让卢贵人心中生出了更多的野心。

如果她诞下皇子,他的儿子能够坐上皇位,她还用看面前这个老东西的脸色行事?

……

午朝开始前。

窦诞、狄仁杰出现再行宫外不远处的茶摊。

窦诞看着狄仁杰满面苦笑,笑着说道:“仁杰,没有想到对吧,你与李义府,最后最有希望的反而成了你。”

狄仁杰点了点头。

他的确没有想到,吴王李恪想要他去定襄道。

这是看得起他狄仁杰。

别人或许看不上定襄道,他却知道,吴王李恪力荐他去定襄道,是让他去担当起向塞外同化的重任。

这证明在吴王李恪心中,他、杜正伦、李义府三人,唯他有这个能力。

绥北道、定襄道的设立,其实就是朝廷在试着逐步向塞北同化。

动作很小,很谨慎。

要知道,这次的裂土三十六道,只是在中原天下的传统疆域内,塞北、辽东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制度。

而绥北道、定襄道则是例外,包含了部分塞北疆土。

“杜正伦那个人我知道,他是绝对不愿意去定襄道的,而且王爷也不会让他去,此人担不起同化塞北的重任。”

“而李义府,现在基本已经是一个弃子了。”

狄仁杰点了点头,刚要说话,便听到街面有急促的马蹄声传来:“八百里加急,塞北部落聚众抵触朝廷划分绥北道、定襄道!”

“八百里加急……”

战马从旁边风驰电掣掠过,冲向行宫。

狄仁杰的面色不由变了变。

窦诞苦笑道:“看到了吧,朝廷不过刚刚试探着向塞北小幅度的同化,塞北就已经开始闹事了。”

“幸亏我婉拒了定襄道。”对面茶肆中,杜正伦站在窗口,看着斥候驾马冲入行宫,再看看对面茶摊坐着的狄仁杰、窦诞。

哼!

杜正伦不由冷哼一声:“我的目标是淮南道刺史,狄仁杰,我不会与你争这个定襄道刺史的。”

“即便淮南道刺史落不在我杜正伦身上,去并州做个別驾,都比你这个定襄道刺史要好的多。”

……

宫内。

“臣举荐孙元亨出任绥北道刺史!”

“臣赞同!”

“臣附议。”

……

王珪举荐并州系孙元亨的声音落下后,卢赤松和唐俭以及并州系的朝臣立刻附议。

温彦博冷笑看着王珪,反击道:“王宰辅,孙元亨是并州籍对吧,朝廷有规定,本籍官员,不得在籍地担任封疆大吏,你们推荐孙元亨,想要做什么?”

“温宰辅,你是在肆意攻讦同僚,抹黑同僚!”唐俭怒斥道:“绥北道重新划分就不属于并州,何来破坏朝廷法度的嫌疑?”

“孙元亨在并州与塞北诸部经常打交道,能够更好的协调绥北道中原百姓与塞北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好完成朝廷同化塞北的任务,老大人举荐孙元亨,一切都是以朝廷的利益出发。”

话罢,唐俭转向皇帝,作揖弹劾道:“陛下,温宰辅肆意攻讦一位为朝廷大局着想的同僚,其目的险恶,臣请陛下圣裁!”

李世民看着并州系和关陇系双方激烈的斗争,相互攻讦,心中不由冷笑。

眼前的激烈对抗,说白了就是利益的瓜分,任何一次朝堂利益出现,都会热闹非凡。

“报!”

李世民刚要开口之际,殿外有急促声响起:“塞北诸部聚众反对朝廷成立绥北道、定襄道!”

“狼子野心!”

“养不熟的白眼狼!”

“这是要对抗朝廷的命令……”

……

朝臣们看着气喘吁吁的斥候,短暂的安静后,立即爆发出愤怒的议论声。

“父皇,塞北的情况紧急。”开朝后,一直坐观并州系和关陇系双方争斗的李恪忽然开口:“绥北道既然无法决断,朝廷也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尽快确定北边两道刺史,儿臣提议不妨先从定襄道开始,然后淮南道,最后绥北道。”

“或许换个顺序,大家就能心平气和一些。”

李世民听闻后,不由暗暗一笑,田忌赛马,这个混球当初提议,在他的推动下,又在并州系的主动配合下,终于形成现在这个局面。

田忌赛马!

长孙无忌深深的看了眼李恪。

此刻他也明白并州系要极力与他们抢绥北道的目的了,就是要给李恪后发先至,提出定襄道创造机会。

如果李恪在朝堂上首先提出定襄道,他们一定会警觉的,就会早一点发现李恪要用田忌赛马的手段。

他如果估计的没有错,只要狄仁杰确定下来,并州系就不会在绥北道与关陇系强争了。

如果他们先确定绥北道,掌控了绥北道,把最重要的韦思谦扶上位。

剩下定襄道、淮南道就是孙元亨、杜正伦、狄仁杰三人争夺。

狄仁杰上位的可能性为零!

可因为并州系的激烈反对,李恪顺势提出换一道讨论,就顺利成章了。

定襄道他们瞧不上,杜正伦看不上,李义府被当成弃子了,狄仁杰就成了捡漏的了。

剩下淮南道、绥北道,就成了孙元亨、韦思谦、杜正伦三个人争了。

现在这种新情况,杜正伦的机会为零。

他们不可能为了扶杜正伦,给韦思谦留下孙元亨这个强劲对手。

长孙无忌几人对视一眼,绝对不能先确定定襄道。

绥北道不行,大家就先争淮南道。

在淮南道,用杜正伦与孙元亨打擂,如果不行,就放弃杜正伦,这一切都取决于绝对不能按照李恪的顺序来。

温彦博刚要开口,岑文本便大声道:“臣赞同!”

“臣赞同!”

“臣赞同!”

……

房杜褚、王珪、唐俭、卢赤松紧随其后表达了赞同之意。

李恪的目的房玄龄等人已经知道。

杜正伦与狄仁杰,狄仁杰有机会,他们自然支持狄仁杰。

七位宰辅赞同,长孙无忌无奈的叹了口气。

大局已定了。

改变了顺序之后,争论果真小了许多。

狄仁杰捡漏。

淮南道,长孙无忌等人用杜正伦与孙元亨稍微争了争之后就果断放弃。

这种举措,更多是在安慰杜正伦做出的姿态罢了。

韦思谦也按照长孙无忌对未来的布局,担任绥北道刺史。

“陛下,臣举荐吴王送绥北道刺史、定襄道刺史赴任,吴王与塞北诸部关系不差,向来能够稳妥解决塞北聚众抵触朝廷之事。”当大局落定之际,温彦博忽然大声举荐。

所有人瞬间明白温彦博此提议的险恶用心。

这分明就是不甘心失败,让吴王李恪去做这件事情,必定会得罪塞北诸部。

甚至处理不慎,有可能引发塞北武力对抗。

李治站出来,生气怒道:“温宰辅,送官员到地方任职,这似乎是我们吏部的职责吧?”

“什么时候成了大理寺的职责,温宰辅是不是要剥夺我们吏部的权利!”

“对,温宰辅你什么意思!”李泰看了眼胞弟,也立即站出来,冷冷道:“温宰辅你这是在破坏朝廷秩序!”

李泰知道,李治这个混球是帮皇兄李恪。

他刚刚受皇兄恩惠,现在就不能袖手旁观。

……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