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 第385章 长孙宰辅扣得一盆好脏水!温彦博心中咆哮:长孙无忌!

“赛里斯人文明、温和、公正而且生活简朴,纵使避免与邻国发生冲突,甚至不愿与其过多接触,但却很乐意让外界了解其商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丝、丝织品、精皮以及高质量的精铁。”

“赛里斯人完全不懂的进行战争和使用武器,赛里斯人最喜欢安静的修身养性……”

“那里晴空万里,皓月明朗,气候温和宜人……”

……

帕提亚的一座茶肆中,一个商人陪窦静坐在茶肆的包间中,旁边一个年轻人拿着一本罗马人编写的地理学书籍,翻译读给窦静。

窦静在六月中旬见过褚遂良三人后,突发奇想,六月末从广州城外登船,随着海商出海。

漂泊月余,进入波斯湾,来到了帕提亚。

这位岭南商人带着他来到了这家岭南人开的茶肆中饮茶。

这是岭南对外发展茶叶文化一种方式,据说是吴王提出来的。

至少以他观察是十分成功的。

从开着的包间门口可以看到大堂内,尽管是午后,可人却很多,各个穿着体面,有男有女,似乎这里的女子,比中原更加大胆开放,与可以替父从军的关西娘子也差不多。

不过这里的女子,多了一些柔媚,没有他们关西娘子骨子里的韧劲儿。

反正出身关陇的窦静,更喜欢他们关西女子。

此刻窦静听着茶肆店家次子给他讲述罗马人对中原人的认识,他是一脸的错愕。

“这便是罗马人对我们的印象?”

“我们中原汉人不会战争?不懂得使用武器?不喜欢接触人?”

年轻人笑着说道:“这本被叫作地理学的书籍,在罗马等同于我们的史书差不多,是十分备受推崇的,这就是他们对我们的认识。”

“窦公子,这或许就是王爷所说的,距离产生美吧,我们中原在王爷没有大规模开发河西丝路以前,不也对罗马了解很少,用大秦来称呼罗马吗。”

“这大秦的国号,可不是任何国家都能用的。”

“后汉书,西域传,其中有句话,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

“盛赞罗马是贤人治国,认为他们如同我们以前的禅让制一般,其实并不是如此,罗马真正的制度是政教合一,君主之间权利的交替,收到了宗教、元老院的控制。”

“所为的贤人治国,也是我们不了解,道听途说的美好猜测,实则是要深入了解其教派内部的斗争,元老院斗争,就会发现其禅让制的血腥。”

窦静诧异的看着这位穿着岭南茶道统一制式唐服的年轻人。

“你懂得很多,罗马人的语言、历史,以及我们中原历史,你是庶族出身对吧?”窦静猜测道:“既然是庶族出身,为什么愿意来着异域他乡呢?”

庶族虽然比士族差远了,可庶族大多都能在地方谋求一个刀笔吏的官职。

而且还可以参加科举。

从这年轻人的谈吐以及那种自信、开放的姿态,窦静觉得这是个人才。

如此才能,即便是留在中原,也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年轻人讪笑摇头:“公子说笑了,小子一家祖上十八代都是穷苦百姓,这些都是小子在岭南茶学学塾中学到的。”

商贾点头证明道:“窦公子,这一点我可以证明,当初他们一家五口,就是坐我的海船来到帕提亚。”

“也是我按照当初的五府经略使府的要求,帮助他们在这里开设了一个小茶肆。”

“当初茶肆可没有这么大,这才两个年头,他们的茶肆就扩大了好几倍。”

窦静平静的点了点头,可心中却早已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追问道:“像这样的茶肆多吗?”

“整个帕提亚就有不下百家,岭南四道刺史都十分支持,为他们提供方便,而我们这些海商也在支持他们,他们已经在这里立足了,罗马人只要有点身份的人,都很喜欢来我们的茶肆中饮茶。”

“你们海商为什么肯下大力气为他们提供帮助呢?”窦静追问道,这些人不过是穷苦百姓。

而能做海商的,大部分都是岭南的士族高门。

在他的认知中,这是两个天与地差别的阶层。

“首先是响应官府的命令,这是我们海商谁都不敢违背的,只有在大海上漂泊久了,在越发的知道根的重要性,我们的根就在大唐,就在岭南。”

“其次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岭南的茶文化宣扬的越好,我们才越能有利可图。”

“再则,遍地的茶肆,能来喝茶的都是罗马的上层,谈论的话题,总会涉及一些商贾上的情报。”

“那些地方缺少什么货品,那些贵族钟爱我们大唐的丝绸或者香料等等,他们收集,我们花钱购买。”

“他的哥哥。”商贾指着年轻人介绍道:“以甲级一等成绩从茶学学塾学成来到罗马,现在是帕提亚总督府的贵宾。总督、总督妇人、总督小姐都十分喜欢品用其兄煮的茶。”

“现在我们这些海商来到这里,对他们一家人都得十分客气的。”

年轻人连忙作揖道:“张恩公,圣人说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家受恩惠于各位中原来的家乡人,受恩惠于朝廷支持,这份恩情,无论走多远,都是不能忘的,人若忘本,与猪狗无异。”

窦静看着这个谦谦有礼的年轻人,十分复杂。

这种开放自信姿态,谦逊有礼,本应该是他们士子子弟行为举止的标准。

现在却出现在一个寒门子弟身上。

他强烈的感受到,随着李恪的革新不断深化,圣人礼教,君子六艺的普及,士族权利的不断被剥削。

今后士族人再也无法以高姿态俯视任何人了。

当他看到同行的张姓商贾笑着将年轻人扶起,随即也就释怀了。

一路走来,见识了太多,难道还放不开,放不下?

“切尔斯!”

“哈哈……呜嗷……”

就在此时,外面有叽里咕噜的声音传来,窦静从门口可以看到,外面堂内饮茶的罗马人情绪忽然十分激动,男男女女笑着频频举杯。

似乎是有什么让其集体高兴的大事情。

窦静询问年轻人:“外面什么情况?”

“从这些罗马人的交谈中,似乎是罗马人覆灭了一直苟延残喘的波斯国。”

窦静听闻后面色变了变,继而说道:“看着吧,这种双方距离产生的美很快就会消失了。”

“波斯灭国,罗马向东扩张已经逼近我们葱岭防线了。”

窦静对这个年轻人很有好感,再次疑惑之际,提醒道:“如果有可能的话,你们要多多与帕提亚的总督走动。”

“或许会在将来对你们有好处,当然了,我相信吴王提出让我们唐人走出去,弘扬我们的茶文化,他应该会有安排。”

窦静比任何人都清楚,大唐内部对罗马帝国的戒备,如果不是大唐在背后支持波斯人,波斯人也就不可能坚持到现在了。

而罗马人倾尽全力向东拓土,是从河西丝路发展起来之后开始的。

为什么会在河西丝路发展之后,罗马人倾力东扩呢?

其野心便不言而喻了。

大唐的富饶,吐蕃人觊觎,罗马人一样觊觎!

……

“李行密大人死的太惨了。”

“是啊,怎么会是罗马人?”

……

五更天,早朝之际,宫灯昏暗的光影下,一群朝臣站在洛阳行宫太极殿外,一边等候,一片小声议论着。

温彦博站在长孙无忌身边,听着身后同僚的议论声,眼神余光悄悄看着长孙无忌和李恪。

他最怀疑这两个人。

李恪有更多接触罗马人的机会,可想要暗中培植罗马人,长孙无忌也有这个能力,长安番人街,河西各地的罗马人不在少数,暗中招募也是有可能的。

李恪愤怒暗示他们,他们还不收手。

长孙无忌也有可能因为他们背着其做小动作,用这种手段警告他们。

上一次辽东事件,长孙无忌直接抛弃权万纪救了他和侯君集,这一次他就用李行密的人头来提醒他。

至于李行密的死亡,会不会对关陇系产生影响。

会!

一定会!

可是经过往洛阳途中暗中琢磨,温彦博忽然觉得,或许长孙无忌已经根本不在乎朝堂关陇系的根基。

他甚至希望关陇系借此衰弱。

关陇系失去了李行密之后,就只剩三人。

并州系也是三人。

革新系,更准确说是李恪派系有岑文本、褚亮,可杜如晦和房玄龄现在也不掩饰对李恪的欣赏,还有一个感激李恪的郑善果。

李行密一死。

李恪在朝堂上的力量会十分的突兀!

这样一股力量,皇帝心里会有什么想法?

难道就不会忌惮?

从辅机决定向皇帝输诚,温彦博就知道,身边这个老伙计,把一切都赌在了陛下百年之后了。

他开始全力为陛下百年之后布局。

而让李恪在朝堂的势力凸显,随着皇帝年迈,身体的虚弱,对权利掌控逐渐虚弱的错觉不断加重。

皇帝真的能够不去猜忌李恪?

如果他这个猜测正确,主动削弱自身,凸显吴王革新系在朝中的力量,也是身边人的一步棋。

或许今天在朝堂之上,他可以通过长孙无忌对待如何处置此番刺杀中,能够得到答案。

只是他想不明白,如果真的是长孙无忌,明明有机会一不做二不休,杀了李恪的,长孙无忌为什么没有?

这一刻,所有人都在暗暗竭尽全力的分析此番刺杀事件。

吱呀!

开门声响起。

三宝出现在殿门内:“开朝!”

声音打断了众人的思绪,大家鱼贯而入。

“拜见陛下。”

“诸位爱卿免礼。”

君臣礼毕后,李世民痛心疾首,沉痛说道:“李宰辅被刺杀之事,让朕十分痛心,李宰辅身后之事,朕责令中书省操办。”

“对于刺杀事件,朕十分震怒!”

啪!

李世民猛地一拍御案,群臣猛地一个激灵,只听李世民沉声询问:“辅机,你们停留在刺杀现场,可曾找到蛛丝马迹?”

“是不是李恪所为!”李世民忽然愤怒指向李恪。

群臣哗然,看向李恪。

有人激动,有人担心。

李恪则平静站着。

长孙无忌跨步走出,作揖悲恸道:“陛下,刺客在吴王面前自杀,所有的刺客在刺杀之前都冲着吴王,这种举动,应该是在嫁祸吴王,臣知晓,有人分析是吴王故弄玄虚,臣不敢苟同这种说法。”

“如果是臣的话,臣就不会做这种愚蠢的行为。”

“首先吴王的杀人动机是什么?”

“虽然吴王与臣等在政见上有些不和,可是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些年吴王是否对政见不合者赶尽杀绝?”

“礼部尚书张大人,曾今为了礼部和吴王有过冲突,吴王记恨过张大人吗?”

张成行连忙站出来,看了眼李恪,心中暗道吴王,这个人情老朽总算能还你了。

如今礼部掌控着儒释道三教考核,六部之中,权柄甚重,再也不是那个小透明,张成行知道,这全都赖李恪在推动。

“陛下,臣可以作证,吴王对待意见不合者,绝对不会行如此激烈的手段!”

话落,张成行对李恪郑重一拜。

引得朝臣侧目。

长孙无忌继续说道:“而若是吴王,吴王要杀得人,恐怕先是臣吧?而且近来吴王与李宰辅、温宰辅并无太激烈的冲突。”

“甚至还不如吴王与卢宰辅的意见相左,当初陛下前往洛阳,卢宰辅在吴王府还当众提议派兵限制吴王府,甚至因担心陛下和皇后的安危,对王妃说狠话围剿吴王府。”

“如果吴王要杀,也应该是杀卢宰辅,不应该是李宰辅。”

卢赤松听的,唇角不由狠狠抽搐几下。

这是人话吗?

卢赤松心中问候着长孙无忌家的女眷,当众站出来,大声道:“陛下,臣以为不是吴王!”

“正如长孙宰辅所言,吴王若要杀人,应该先杀臣与长孙宰辅的!”

朝臣再次侧目,今日的朝局有些诡异。

不过卢赤松最后一句话,让许多人唇角暗暗抽搐,忍着笑,悄悄看了眼长孙无忌。

先杀臣与长孙宰辅,分明就是挤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面色不改,继续说道:“陛下,如果臣是吴王,臣如果做这件事情,绝对不会多此一举,因为没有这画蛇添足的举动,更加没有人会怀疑吴王!”

“臣以为是罗马人做的,朝廷支持波斯国是在吴王推动下进行的,罗马人这些年因为攻打波斯损失惨重,臣以为罗马人有这种报复吴王的动机和可能性。”

“加上刺客都是罗马人,无疑更加清晰的指向了罗马!”

长孙无忌!

温彦博看着长孙无忌堂而皇之的把这盆脏水扣到了罗马帝国上,心中惊恐咆哮一声。

他已经六成确定是长孙无忌所谓了。

“臣也认为是罗马人所为”王珪站出来大声附议。

“臣赞同。”唐俭附议。

杜如晦与房玄龄不由暗暗皱了皱眉头。

关陇系、并州系同时这样做,真的让人十分惊讶。

其他朝臣也都一脸错愕。

不过这是帮助李恪洗清嫌疑的好机会,只是这种洗清是有后遗症的。

因为这一切,都是推断!

并没有任何的确凿的证据。

如果能够像之前朱雀街滴血,吴王将屎盆子扣在松赞头上,还能让松赞亲自来承认。

那才是一劳永逸。

可就怕今后有人再把此事翻出来,以此事攻讦李恪。

李世民尽管也惊讶于并州系和关陇系的反应,不过很快他就觉得想明白了。

关陇系是担心查下去,把温彦博和李行密私下里的小动作暴露出来。

并州系现在是有求于他那个混球儿子。

所以不约而同选择偃旗息鼓。

“如晦你们怎么看待此事?”李世民也想让他这个混球儿子尽快洗清嫌疑,是故他看向杜如晦等人。

杜如晦与房玄龄几人相互对视一眼,心中都觉得,虽然有后遗症,可现在这么处置,似乎是最好的结果了。

无论谁做的,这件事情也别想查清楚了。

“陛下,此案是否以此为论调,形成铁案,后面不会再被人翻出来相互攻讦?如果朝廷不能达成共识,臣觉得那就查清楚的好。”褚亮忽然抢先开口征询道。

岑文本笑着询问:“长孙宰辅、王宰辅,今天之后,此事会不会成为铁案?”

群臣暗暗看着长孙无忌和王珪。

大家都明白,恪党两个头目,为什么忽然有此一问。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这本来就是事实,自然是铁案。”

“是铁案!刺客是罗马人,罗马人也有足够的动机,不是罗马人又能是谁?”王珪也面色郑重肯定道。

只有他自己知道,心中是苦涩的。

他们还想着等刺史定下来之后,以此为借口针对李恪呢。

“臣赞同!”

“臣附议!”

……

旋即,群臣相继大声开口表态。

李世民暗暗松了口气。

他看了眼李恪,心中笑骂一句混球,今天这关能够过去,也有他这些年对待政见不合者的温和手段有关系。

政见不和,他始终坚持政见就是政见,不是私人恩怨,公私分明。

否则张成行这位老臣,又岂会站出来为他坐镇。

如晦那些老兄弟,以及那些中立朝臣又怎么会相信他?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无外乎如此。

李世民心中十分满意。

“大理寺派出使节,前往罗马,用最严厉的口吻,给朕质问罗马人,把这些硝制过的罗马人首级带上,以此为借口,要罗马人马上停止对波斯的进攻!”

张成行连忙应道:“臣遵旨!”

大家对此都没有任何异议。

温彦博眼睛微微一转,忽然发现,与罗马交恶,还有一个好处,朝廷一定会加强朝廷在西域的实力!

侯君集手握的兵力一定会更多!

一个李行密的死,有太多的好处了。

他看了眼长孙无忌。

原本只有六分,现在他怀疑有七分。

“李宰辅离去,朕很悲恸,诸位爱卿,如今中书省只剩十二宰辅,空悬一人,你们有什么建议。”

“辅机你有没有人选推荐?”

“臣没有!臣心中也是乱如麻。”长孙无忌面露痛楚说道:“让臣推荐人顶替李宰辅,臣……臣感觉对不起李宰辅……”

长孙无忌声音哽咽,抬手用衣袖擦了擦眼角。

李世民刚想要开口安抚几句,李泰跳出来大声说道:“父皇,儿臣建议还是十二位宰辅格局把,自从新一届中书省形成,十三位宰辅坐镇中书省,发生太多事情了。”

“似乎效果并不如十二位宰辅的格局更合适。”

温彦博不由微微皱眉。

这些话本来是长孙无忌说的。

如果长孙无忌说这番话,他就可以再加一分。

可李泰这个搅屎棍忽然跳出来,急不可耐的想要削弱他们关陇系,打断了他继续观察长孙无忌的计划。

不过现在也要加半分!

可李泰和并州系忽然也进入了他的怀疑视线。

当然长孙无忌依旧是最让他怀疑的那个。

七分半!

杀李行密警告他,凸显以李恪为首的革新系在朝堂力量,借机加强西域侯君集的实力。

一个李行密,让长孙无忌达到了太多目的了!

温彦博当即站出来,悲恸道:“陛下,臣也赞同十二宰辅格局。”

他在说话之际,眼神紧盯着长孙无忌。

他赞同,就是在暗示长孙无忌:我已经看清楚你所有的目的了。

可温彦博始终都没有从长孙无忌悲恸的神色看出任何端倪!

“臣附议!”卢赤松心中暗暗激动,紧随着表态。

“臣附议!”

“臣附议!”

……

很快,大半朝臣同意,李绩和郑善果也表态同意。

杜如晦几人看了看李世民,也一起作揖道:“臣等附议!”

李世民心中高兴,他当然同意十二宰辅的格局了,关陇系少了李行密,今后中书省对他的反对就更加无力了。

唔……

李世民故作沉吟之状,开口说道:“那就依大家的请求吧。”

“今日朕累了,退朝吧,明日午朝商量刺史人选以及刺史的任命,李爱卿的丧失要办的体面,到时通知朕,朕亲自去为李爱卿回关中送行。”

“臣等遵旨!”

“陛下,臣有一事启奏!”就在这时,卢赤松站出来,恳求道:“刺杀事件发生,卢贵人之父,臣之弟十分担心卢贵人受到惊吓,恳求陛下能够同意卢贵人出宫省亲。”

“准了,不但卢贵人,郑崔两位贵人也准了!”李世民想了想便直接恩准。

“臣谢陛下。”

崔宗伯、郑善果也连忙站出来大声谢恩。

温彦博看了眼卢赤松,卢赤松的出局,他不清楚,现在卢赤松是否还在进行当初他们之间约定的计划。

……

ps:大章,二合一了,今天晚上再写一个小时休息,明天早上写会,上午班上写会,十一点之前应该能写出来。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