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 第218章 魏王撰文,我的皇兄李恪!盯上了相同的目标

吐蕃。

松赞静静听完论钦陵的整个益州之行汇报。

沉默许久,他才抬头询问论钦陵:“李恪此人怎样?”

“很厉害,吐蕃大敌!”论钦陵用了十分简单的字眼来概括,他觉得,形容李恪这个人,过多修饰的点缀,反而限制了对李恪其人的想象力,更多着眼于修饰的词汇,反而会让人忽略对李恪的警惕。

自以为了解了李恪的所有。

松赞一笑说道:“这么看来,你此行是去对了,未来的吐蕃和大唐,就是你和李恪这样的年轻人在交手。”

“是赞普。”论钦陵郑重严肃的答道,然后提议道:“赞普,李恪的很多想法,臣以为我们吐蕃完全也可以借鉴。”

“噢?说说。”

“比如李恪的制药工坊,别人只能想到成品药制药工坊的利益,却没有看到利益背后,更深的,涉及百姓的生存问题。”

“我们吐蕃高原上,每年因为患病得不到有效治疗,最后死亡的牧民百姓有多少,虽然没有做过调查,不过应该也不会少数。”

“每年有一万人因此而死亡,就等于我们损失一个万人军。”

“不止这些。”松赞大大方方的承认道:“你放开了说,不用有任何的顾忌,我们吐蕃境内,出去老死的,每年病死,得不到很好救治早夭的新生儿绝对不止这个数字,十几倍都可能存在。”

“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我们的确也应该有自己的制药工坊,制作成品的药物,解决我们百姓的困难。”

“李恪用商贾的手段,不断解决了百姓诉求,还在潜移默化改变大唐的人口。”

“这是个走一步算计三步的人,如果不是他教训那个裴承先,我们又怎么可能看到一个小小制药工坊背后,野心勃勃的目的。”

“这样,大相、慕容孝隽、论钦陵你们三人做一个计划,根据李恪做的每一件事情,结合我们吐蕃的实际情况,那些可以效仿,写一个条陈给我。”

“是赞普!”

“另关于对六诏的事情也要抓紧,大相这件事情你亲自办。”松赞再次提醒道:“拿下河蛮三诏后,吐蕃的疆域就彻底和岭南道接触了,我要亲自去与李恪见一面,吐谷浑一别,我们也很久没有再见,我要去看看李恪是怎么种地的,他精通商贾之道,是不是也精通种地呢?”

闻言。

禄东赞三人不由会心一笑。

大唐内部权力倾轧,把他们最出色的人才赶到了岭南道那种最贫穷落后的地方,让其在商贾上的才华不能施展,反而去种地。

作为敌国对手,他们完全有理由为此弹冠相庆!

……

李恪元宵后离开长安。

进入四月份,天下各地到处一片忙碌。

以家庭为单位,经历了一个漫长严寒冬天的寂静和休息,勤劳朴实的大唐百姓出现在一块块农田中。

家中女子播种,年老有经验的长者扶犁,成年的青壮男人们肩膀挎着伸缩,艰难的拉着犁前进。

犁尖插入泥土里,在田中勾勒出一道道笔直的痕迹。

汗水和种子一同掉落在泥土中,光着的,满是茧子的双脚踩在翻松后的土地里。

百姓脸上的沟壑,就像用犁一遍遍被耕耘的土地,汗水浸湿了落在皱纹中的泥土。

一遍遍盯着田间地头,抬头看看天,擦把汗,看一眼在田垄附近捉蜻蜓嬉戏的孩子,眼中闪过明亮的光芒,低头继续使出浑身的力气劳作。

相同的一幕幕,在整个大唐天下上演。

新生的时节,每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对这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

努力一点,田地翻得深一些,松软一些,今年的收成一定会比去年要好。

吃饱饭,给娃他娘,给爹娘、给娃年关置办一身新衣服,攒点钱,等娃年岁在大些,送到私塾先生家里识字读书。

去河西走廊丝路,去考科举。

只要日子有奔头,有目标,他们仿佛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长安城三十里外的官道上。

李世民、长孙无垢领着朝中文武重臣,穿着普通的衣服行走其中。

李世民能够感受到百姓的朝气,他看着百姓肩拉着绳索耕地,不由想到了离京快四月,去了岭南道的混球儿子。

他曾今对自己说过,商业反哺农业,朝廷要引导百姓,去评估寻找一条风险小的路给百姓。

让百姓在走进盛世的过程中,拉近和上一个阶层的距离,能够拥有一定的恒产,能够有抵抗灾荒等人生风险的储备。

全面引导百姓发展蓄力……

想着想着,李世民就觉得眼睛、鼻子不由微微有点发酸。

算算时间,那个不着调的懒散混球到岭南了吧?

他怎么样了?

做了什么?

太远了,消息传递太慢了。

“玄龄,朕听说吴王当初培育的驴骡在丝路十分受欢迎,据说这两种牲畜饲养简单,耐力好,又十分温顺,朝廷是不是可以大规模的推广这两种牲畜?”

李世民回过神,扭头征询房玄龄的意见:“用蓄力代替人力,百姓可以更加轻松,而耕作的效力可以更高,空闲出的壮劳力,也可以做点其他活计,多一份收入。”

周围跟着的官员听到皇帝提到吴王李恪,下意识的变了变色,相互对视一眼。

长孙无忌和温彦博更是如此。

李恪是离开了,可这个人就好像阴魂不散一样,时不时的要在大家生活中闪现一下。

他们把李恪赶到岭南,就是希望皇帝能够忘记这个皇子。

房杜作为李世民的铁杆心腹,这会儿自然是不会跟皇帝唱反调,房玄龄笑着点头说道:“陛下,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不过需要先估算,百姓是否有足够的积蓄,能够购买的起驴骡。”

“而朝廷能否提供足够的蓄力。”

“这个好办。”李世民说道:“首先朝廷要利用现有的战马培育场,进行大规模繁殖驴骡这两种牲畜,在这个事情上朝廷不赚钱,收支平衡,哪怕是稍微亏损都没有关系。”

“效仿丝路商贾交易的办法,百姓可以先交一部分的定金,剩下的部分,用粮赋来偿还,凡购买驴骡的百姓,登记造册,和朝廷签订契约。”

“在做之前要征询百姓的意见,问一问他们,每年多交多少粮食,可以不影响他们的生活,直到他们用多交的粮赋还清,契约自动失效。”

房玄龄琢磨片刻说道:“回去之后,臣与其他宰辅商量商量,给陛下写一个条陈,请陛下定夺。”

“好。”李世民笑着答应,又叮嘱道:“记住,关于逐年偿还的事情,一定要征询百姓,不能我们悬在上面拍一拍脑袋就决定,要充分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

杜如晦笑着说道:“连陛下都有征求百姓意见的意识了,臣等更要严格要求,抓紧改变原有的陈旧腐朽思想了。”

“长安令的服务型官府就不错,王珪大人,王崇基可是令公子,年轻人思想的转变就是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快。”

李世民唇角微微上扬。

王珪心中气急了,杜如晦拐弯抹角的提李恪的服务型官府,还把并州系要牵扯上,可他还没有办法反驳。

当初为了报复关陇系,也为了吴王李恪的一个承诺,他儿子王崇基不得不真正在长安试点推进落实服务型官府条例。

因为这个事情,关陇系和并州系之间的仇恨越发的深了。

杜如晦还在伤口上撒盐。

不地道!

“崇基也是执行朝廷的策略,他做的还不够好。”王珪替儿子谦虚一句。

他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第一句,告诉所有人,王崇基是执行皇帝的命令,而非出自本意。

“驾!驾!驾!”

就在此时,有千牛卫策马冲来。

“陛下,并州报发行新一期报纸,魏王亲自写的文章,王大监让卑职快马加鞭为陛下送来。”千牛卫将士拿出一叠报纸,双手高高举起。

李世民和长孙无垢相互对视一眼。

李泰跟着李恪入岭南后,兄弟两个就再也没有消息传来了。

帝后各自拿起一张报纸。

我的皇兄李恪。

十分简单朴实的标题,李世民扫了一眼,说道:“诸位爱卿也看看,朕的诸子中,青雀的文采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也顺便稍作休息。”

话罢,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垢去了旁边一颗树荫坐下。

其他人远远的,各自三三两两找地方,拿着并州报读了起来。

“我的皇兄是个了不起的人……建设丝路……”

“三月份,随皇兄进入岭南,珠三角洲地区,这个名字是皇兄亲自命名的,珠三角洲就是由西江、北江、东江冲击形成一个三角形状的冲击平原。”

“包含广州、端州、春州、循洲,以及梧州、邵州大部区域。”

“在珠三角洲除了朝廷的州府县衙方圆百里左右外,更远处到处都是密布的沼泽,三月天,这里已经十分热了……”

“这里的蚊子很大很多,我想到跑去找皇兄,让皇兄带我去岭南皇兄告诉我,这里的蚊子又大又多又凶,专咬我这种丰满的人……”

……

“皇兄带着我们拜访了广州境内,最大的一股强宗骁帅首领歩荛,歩荛自称他的祖先是孙吴大将步骘。”

“步骘和皇兄打了一场。”

“是比舞,没想到皇兄竟然会跳舞,舞姿十分的奇特,总之步骘认输了,答应皇兄从山中迁徙他的三万部族进入平原地区生活。”

“……”

“从歩荛处回来十天了,歩荛没有任何动静,皇兄决定带着我们先进行垦荒,填埋沼泽。”

“黑骑的兄弟脱下了盔甲,皇兄、魏叔玉、我也每天参加。”

“我们开垦出大约千亩田地时,歩荛带着族人下山了,歩荛说他看到了皇兄的诚意,相信皇兄不是以往的历朝历代的官员。”

“皇兄与歩荛签订了第一份汉越相处条例,承诺一视同仁,绝不容许欺压凌辱事件发生,以王府和五府经略使的名义成立民宗裁决……”

“陆陆续续又有小的宗帅带领族人下山了。”

“安乐的食邑万户目标早已完成。”

……

“我的皇兄李恪,用实际行动作出表率,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身为大唐的皇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披荆斩棘,开拓稳固大唐江山。”

“没有责任感,没有使命感,等着靠着要着,不配做大唐的皇子……”

“我崇拜我的皇兄,我愿以我的皇兄为榜样。”

李泰写的,刊发在并州报的这篇文章看完了,李世民与长孙无垢相视一眼,两人笑了,却有些鼻子发酸。

他们能想象得到,披荆斩棘垦荒填沼泽的过程一定十分艰辛。

而这恰恰是赢得周围山越宗帅们信任的真正原因。

“青雀肯定是又有事情求着恪儿。”长孙无垢欣慰笑着说道:“就他那个性子,这篇文章虽然写的真是,也是发自内心的,可要不是求着恪儿,他是不会这么可劲儿拍恪儿马屁的。”

李世民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笑骂道:“他是胖鸟先飞,当初丝路他就又哭又闹,没少给自己往怀里搂东西。”

“听说丝路以曹富贵那些人为代表的商贾已经启程了,按照时间算算,现在差不多到了益州了,他们是奔着李恪那个混球去的,很显然他们把真的儿子当成了给他们开辟生意的人了,哼!”

长孙无垢知道丈夫不是真的恼怒,而是高兴。

她莞尔一笑说道:“这是那些商贾相信,跟着恪儿,恪儿能够给他们生财的机会,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在恪儿身边了。”

“而且商贾主动跟上去,也能帮助恪儿开发岭南道。”

“就怕有人从中作梗啊。”李世民感叹一句,眼神往长孙无忌、温彦博的方向扫了一眼。

此刻,长孙无忌二人也在议论商量着。

“长孙兄,不能再等了,让裴承先作吧,你看看,李恪短短时间内,就逐步开始收复山越强宗骁帅的人心,必须和吐蕃合作才能真正遏制李恪。”温彦博压着声音,激动的抖着手中并州报说道。

长孙无忌拧眉沉吟,裴承先的请示很早就传来了。

但是他们内部一直不能达成一致。

毕竟和敌国合作,关陇系有些人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抵触。

可这会儿顾不了那么多了。

“好吧,通知裴承先吧,告诉他与吐蕃的合作一定要慎之又慎,绝对不能给人丝毫的把柄!”长孙无忌叮嘱道。

“放心吧,裴承先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对了,陛下要在六月中旬巡视丝路,长孙兄有没有办法阻止?”

“没有,朝堂好不容易恢复平静,现在这个时候,不要再忤逆陛下了,李恪已经离开丝路,他的影响逐渐在下降,陛下去了也无妨!”

不远处的树荫下。

房杜坐在一起。

杜如晦看着报纸的消息,称赞道:“不等不靠不要,若是大唐的皇子们人人如此,何愁不能实现盛世。”

……

在李恪离开长安近西个月,李恪这个名字在长安要沉寂下去的时候。

李泰一篇我的皇兄李恪,让这个名字再次在长安活跃起来。

岭南。

某处沼泽荒野边。

魏叔玉匆匆找来李恪,低声在李恪身边说道:“大哥,有事情需要你来决定。”

李恪放下手中的农具,交给身边的黑骑将士,跟着魏叔玉来到帅帐。

李泰、程处默、崔民干已经在帅帐中等着了。

大家穿着都差不多,不想达官显贵,更像是田间地头的老百姓。

“大哥,益州传来的消息,曹富贵他们进入益州后就被以没有关蝶为由阻挡了回去,益州不放行。”魏叔玉迅速介绍道。

李恪不由皱了皱眉头,吩咐道:“处默,派黑骑将士去,带着本王的书函,告诉裴承先马上放行。”

“是!”

“王爷。”崔民干开口提醒道:“这种方式只可解燃眉之急,今后益州方面也少不了要针对进入岭南,或者岭南出去的商队,一旦这样,原本岭南商队以及商队背后的人都会怨恨我们,我们让他们也受到了牵连。”

“而且除非我们能够让裴承先离开益州,否则刁难找麻烦一定会越来越多,他总之一定会给我们设置各种障碍的。”

李泰听闻后,不由大骂道:“他敢!他敢本王就回去向父皇弹劾他!”

“魏王,裴承先一定会找到完美解释的借口,官字两张嘴。”窦诞提醒道。

魏叔玉忽然走到挂着的岭南地图说道:“大家不必着急,大哥早已经有办法了。”

说着,魏叔玉手指在岭南的西北边说道:“六诏,大小金川在陇右军府的控制下,只要我们打通六诏的道路,就可以直接从大小金川,穿过六诏进入岭南,而且路程更加短。”

“大哥早预料到这种情况,所以进入岭南后,已经派人以营商为名,进入六诏查探情况了。”

……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