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死后命归黄泉。
至此一碗孟婆汤,就令你忘记前世种种。
——题记
相传,地府中有一路名为黄泉路,有一河名为忘川河,河上有一桥名为奈何桥;而走过了奈何桥有一台叫做望乡台。
望乡台边有一庄子名唤孟婆庄;日日有一绝色女子在卖孟婆汤;
忘川河边有块石头叫做三生石;若说孟婆汤令你忘记一切恩怨纠葛;那么三生石就是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
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的人间,喝了从女子那里拿来的孟婆汤;前尘往事一片净了,再无恩怨······
阴司有座孟婆庄;绝色女子卖茶汤。来人吃得汤和水,三十五天不清爽。
·
世人只知孟婆庄中,有一绝色女子日日在其中卖汤;可却只有鲜少人知道孟婆庄主——孟婆,不仅仅是给你一碗孟婆汤。
十万年间,她见过许许多多迷恋凡尘世俗之人,听过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十万年后,不知从哪冒出来的一堆人,就算是喝了孟婆汤也不管用;孟婆只好穿越于她们所在的大千世界中,完成她们的心愿。
同时,她们也要付出一些,孟婆所需的东西。
······
简洁文案:
一位女子为消除可怜人的执念,与人作契约,她完成委托人的执念,委托人给她所需的东西。
孟婆,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常驻在奈何桥边。她为所有前往投胎的灵体提供孟婆汤,以消除鬼魂的记忆。
在极光国的古代传说里,孟婆是地府中,专司掌管将生魂抹去记忆的阴使,关于孟婆的由来,民间出现最多的,通常有三种说法。
一说
鸿蒙初开,世间分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间即所谓的阳世人界,地即为阴曹地府。
三界划定,无论天上地下,神仙阴官,俱都各司其职。
孟婆从三界分开时,便已在世上,她本为天界的一个散官。
后因看到世人恩怨情仇无数,即便死了也不肯放下,就来到了阴曹地府的忘川河边,在奈何桥的桥头立起一口大锅。
将世人放不下的思绪,炼化成了孟婆汤让阴魂喝下,便忘记了生前的爱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个轮回。
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道家典籍里,颇有极光国传统思想中,“人死如云散”,“一死百了”,“莫记已死之人恩怨”,之类的意味。
二说
所谓的孟婆就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眼见长城之下尸骸无数,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尸骨。
为了能忘记,这些痛苦万分的记忆,就熬制了,能使人忘记记忆的孟婆汤,后来上天念她思夫之情,感天动地,就免了她的轮回之苦。
让她在奈何桥畔熬制孟婆汤,让参与轮回的阴魂们忘记前世的一切。
即所谓:“前世已了,今生善恶唯本心所念。”之意。
这一说从元朝开始广为流传,到明清时期多见于文人笔记之中,亦是至今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
在关于孟婆的诸多传说中,倒是这个说法,颇具某种现实主义色彩。
在这个传说里,孟婆其实不是什么老奶奶一类的人物,是一位绝世美女。
孟婆初制孟婆汤的原因,是为了忘记自己的过去,孟婆的唯一记忆,是给在奈何桥上,来来往往的幽魂,送上一碗孟婆汤。
三说
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
(然而佛经在东汉才被翻译成汉文。)
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
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完璧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
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
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驱忘台。
文案:
千百年来,甚至连我自己,都已经记不清,到底送走了多少碗孟婆汤。
只记得在奈何桥上等待的,有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哭诉儿女不孝;有为国捐躯的中年男子,壮志未酬,满目悲凉;有面容憔悴的及笄少女,恋恋不舍回望邻家情郎;有懵懂未开的黄口小儿,在我身边咬着手指好奇绕。
【前尘俗世多纷扰,忘川尽头无归乡。】
【与其回想,不如相忘。】
谁人说不相忘莫忘
谁曾想归故乡
谁耳畔凄凄声回响
沉浮一生半纸荒唐
看众生相
叹欢喜悲伤
煮千年浊汤断舍离空一场
听清明雨潇潇
谁能看尽彼岸花开灼灼艳
念念回望功名过千山
谁人复返犹犹徘徊奈何边
痴痴不忘前尘情与怨
将此心系红绳铭刻忘川畔
雾茫茫
六桥外幽冥乡
贪念痴妄
此间无常
看众生相
叹欢喜悲伤
守寒台寂寥渡世人过望乡
断俗世多纷扰
往昔三月江南柳飞花生香
谁曾许下绵绵情意长
辗转一梦惶然初醒泪满妆
不如随我醉饮杯中汤
从此陌路相忘无伤亦无徨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