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之太学 前序11——门阀“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或“求月票”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制度是天朝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由于论者所持角度互异,史书对这种特殊阶级的称谓颇不一致。例如:指家门贵盛者,称为“高门”、“门第”;强调世代做官者,称“士族”、“世家”。至于“世族”一词,兼指政治、社会、文化地位而言,意含较广。直至现代,门阀等词汇,仍被用作对有名、有钱、有权有势之家族的别称。

“第”,指直接面向大街开的院门,这是古代身份地位高尚的标志。门第最早指的是住宅,后指家族背景、地位贵贱。

而阀阅一词则最早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阀阅指家族功绩、官历等。

这些身份地高位显的功臣,其权势往往不止一代,他们的后世子孙也在这种庇荫之下,通过各种途径,担任朝廷的要职,形成家族、姓氏势力。于是,人们称呼这样的家族为门阀。一些朝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门阀所享有的特权,这就成为了门阀制度。

世族和贵族的定义和标准有分别的,虽然有重复之处,但贵族是以正式的爵位等头衔固定,由国家政权所册立的,可以因为政权迭更或受封者犯罪或不得势而被褫夺,而且有些贵族的定义,只限于受勋者本人(如终身贵族),所以不能以某个人是贵族家庭出身,本人就自动成为贵族。

而世族是社会上以人物的背景而接受和承认,故在君主制中,一些王朝败亡后,旧有的王室和贵族只要没有被屠杀殆尽,并未被新政权册封,但受到民众的尊敬且不须隐姓埋名的话,便可以视为非贵族的世族,而在共和政体中连续超过一代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实权的家族也常被视为世族。所以世族的繁盛与否,有时会被视为一个地方公民社会的发达程度指标。

先秦时已有所谓的巨室,也就是公卿之家,所谓“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周王室的世卿巨室大多是周初随武王克殷或周公东征的贵冑,王室世袭,子孙继承余荫,世世接替,“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势”

世族阶级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无论是朝廷的征辟,或是郡国的察举,大多以赡富经学者为上选;但由于经学教授不易,经学大师常将其独特见解传与子弟,经由历代传授,累世经学往往造成累世公卿,世族的雏形已逐渐浮现。

门阀观念于东汉时期萌芽,朝廷以经学取士,学者皆以经学传授子孙,以便入朝为官,随着经学这门学问代代相传,也逐渐形成了名门望族,如袁绍袁术所在的汝南袁氏,四代人中竟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号称“四世三公”,杨修所在的弘农杨氏也是如此。另一家平舆许氏则是三世三公。

东汉末期,战争不断,许多豪强、士绅家族,也逐渐崛起,成为地方上重要的势力,也是门阀的来源之一。

董卓之乱后,拥兵自重的州郡脱离朝廷中央独立,士族豪强亦纷纷聚众起事自保,形成地方上的割据势力,甚至自命为“诸侯”。

董卓乱后,地方割据。虽然曹操因自己出身官宦家族,与唯才是举的政略需要,曾试图大大削弱门第的影响力,不以人才的出身决定其职务;但曹操之子曹丕继位后,接受了九品中正制的提议,反而大大加强了世族对于官职的垄断。而东吴之所以能够与曹魏长期抗衡,亦与获得江东地区的世族的合作有关。相反蜀汉由于实行依法治国,以至于长期得不到巴蜀地区世族的支持,后期出现人才匮乏,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政权。

汉末以来的社会动荡,使人才流徙,无法进行察举,所以曹丕采用陈群等的建议,创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以选拔官吏,扩大政权基础。其办法是,在朝廷选择贤能与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本州、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负责查访散居各地的同籍贯的人事。

中正官是依据是人的族谱家世、德性、才能评定人才优劣,定为九品,据以作任官的标准。九品中政治初行时,尚能秉持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原则,不分门第高卑。但逐渐因中正官多由高门子弟担任,他们在评选时不免偏私,所以制度到后来,中正官被门阀把持,只推选门阀子弟,加速世族阶级发展,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遂形成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许多世家大族因而产生。

西晋沿用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势力继续发展。至于东晋,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自魏晋以来的天朝政权,几乎都为世族所操控。由于隋唐政权有赖关中世族支持拥载,且山东世族仍保有数百年的重阀阅、讲经学之传统,所以依旧享有优越政治及社会地位。

隋唐以来都有君主致力于削弱门阀,这些长存数百年的山东世族的社会、经济地位仍十分优越。但是他们对朝代的建立有功劳,所以君主是用温和的政策改革削弱世族,将其逐渐排除。

在隋文帝任内,废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举取士,目的是择取人才,削弱门阀任官系统。可惜隋朝国祚甚短,到唐初,科举并不发达。

唐太宗指示以当时大臣品位高低订定等级,重新判定《氏族志》。结果改定唐朝皇族宗室李氏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长孙氏,民间声望最高的山东世族崔氏被降为第三等。

武后为对抗掌握政权的唐宗室、大臣,在科举制度中提升进士科的地位,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因进士科难考,而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所以进士科逐渐受到重视。

这意谓著世族在历代所享有的优势,也就是对于经学的优渥学识,随着科举制度中进士科的流行,受到挑战,而主攻明经科的世族影响逐渐衰微。所以唐代出现了由明经科的李党,也就是山东世族官员,与牛党进士科新锐形成的牛李党争。

北方门阀,在经过了长期的门第观念影响下,民间仍存有“门当户对”这种不同门第,不互相通婚的风气。例如《新唐书杜兼传》记载,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时,犹感慨地说:“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种风气一直持续整个唐朝,到了黄巢之乱才因破坏而快速消灭。

在唐末的黄巢之乱中,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伤亡,再者,于唐景宗哀皇帝末年,朱温投当朝公卿三十余人于黄河中,清河崔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京兆韦杜皆遇害,当时武夫李振在朱温侧,说道:“此辈自称清流,今投入黄河,永为浊流!”而朱温则笑着点头。史称白马之祸。富饶的家园与产业也惨遭破坏,而北方世族引以为傲的贯册族谱也流失,世族衰落,最终与庶民再无区别,世族的地位由地主绅士阶级取代。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之太学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