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印一案,涉案官员众多,以致如今各部衙门、地方州府,人手紧缺,诸多政务积压,运转维艰。长此以往,非国家之福。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便是要议一议,该如何尽快填补这些空缺,使朝廷政令重新畅通无阻。”
众人闻言,皆是沉默。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一下子要替换掉成千上万的官员,绝非易事。
片刻之后,素有“智囊”之称的刘伯温率先出列,他手持玉笏,声音清朗而沉稳。
“陛下,臣有一策。如今正值用人之际,何不开设恩科,广纳天下英才?此举一来,可迅速填补官场空白,选拔贤能充实各级衙门;二来,亦可向天下士子昭示陛下求贤若渴之心,凝聚士林人心,稳固国本。可谓一举两得。”
开设恩科?这个提议让殿内众人眼睛都是一亮。
这确实是个行之有效且名正言顺的办法。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士子,身份清白,根基较浅,正好可以用来替换掉那些因空印案落马的“旧官僚”。
李善长站在一旁,心中虽对刘伯温这老对头抢先献策有些不满,但仔细一想,开恩科确实也是目前解决困境的最佳途径,于公于私,他都应该支持。于公,可以尽快稳定朝局;于私……一个绝佳的机会瞬间划过他的脑海——恩科的主考官!
若是能拿下这恩科主考之位,那便是天下士子的座师!这一科录取的所有进士,理论上都将成为他的门生!即便不能完全掌控,这份师生香火情谊,也足以让这些新晋官员在情感和派系上与他更为亲近。
而且,如今官员缺口巨大,这些新科进士很可能无需观政实习,便会直接被授予实职,奔赴各地上任。
这等于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利用这批“天子门生”,拉起一张遍布朝野各地的关系网!这对于巩固他李善长的权势,简直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想到这里,李善长立刻压下对刘伯温的不快,出列附和道。
“陛下,刘大人所言极是!开恩科取士,正当其时!既能解燃眉之急,又能为国选材,实乃良策!臣附议!”
他一边说,一边脑中飞速运转,思考着该如何将这主考之位揽入怀中。
他不能直接自荐,那样吃相太过难看。
他需要一个合适的代理人。
于是,在表达了对开恩科的全力支持后,李善长话锋一转,躬身奏道。
“陛下,恩科既开,主考之人选便至关重要。臣举荐礼部右侍郎郭景行,出任此次恩科主考。郭侍郎职司礼部,本就熟悉科举典章制度,能力出众,品性端方,定能秉公取士,不负陛下重托!”
他特意点出郭景行的职务和能力,试图增加说服力。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一个声音便响了起来,带着明显的异议。
“陛下,臣以为不妥。”
众人看去,正是右丞相杨宪。
他手持玉笏,面色平静,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挑战的意味。
李善长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快,眉头微皱,看向杨宪。
杨宪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
“陛下,此次恩科,非同寻常。时间紧迫,需在最短时间内选拔出大量合格士子填补空缺;任务繁重,涉及考生众多,流程复杂;招募人数更是远超往届。
如此重任,岂是区区一个礼部右侍郎所能承担?臣以为,非德高望重、职司更高者统领全局,不足以确保恩科顺利进行,为国选出真才实学之士。”
李善长对杨宪的插话颇为不屑,甚至有些恼怒,他阴阳怪气地反问。
“哦?依杨相之见,何人方能担当此任?莫非杨相心中已有高见?”
杨宪仿佛没有听出李善长话中的讥讽,顺势接口,坦然自荐道。
“李相既问,臣便直言。臣曾在礼部任职多年,对科举事务颇为熟悉。如今忝为右丞相,职司所在,正该为陛下分忧。臣愿毛遂自荐,担此恩科主考重任,必当殚精竭虑,确保此次恩科圆满成功,为朝廷选拔栋梁之材!”
李善长一听,心中更是如同吞了苍蝇般恶心。好个杨宪!为了拉拢新晋官员,扩充自家派系势力,竟然如此不顾体面,公然在御前自荐,与他这左丞相争夺!但他顾及朱元璋在场,强压下心头的火气,没有当场与杨宪争吵,只是冷哼一声,再次向朱元璋强调。
“陛下,臣仍坚持认为,郭景行乃合适人选。其职司、能力、品性,足以胜任!”
一时间,殿内气氛变得有些紧张。李善长和杨宪,一位左丞相,一位右丞相,为了这恩科主考之位,你一言我一语,虽未激烈争吵,但那言辞间的机锋与互不相让,任谁都看得出来。
端坐于御座之上的朱元璋,面无表情地看着台下这两位重臣的争执。
他们那看似为国举贤、实则各怀心思,争权夺利的模样,尽数落入他眼中。
他深知这两人争夺主考之位,绝非仅仅是为了办好差事,其背后拉拢士子、扩张自身势力的居心,昭然若揭。
这种行为,在他看来,实在是令人作呕,是对科举取士这一“国家抡才大典”的玷污!
一股厌烦与怒意涌上心头。
他不想再听这无谓的争吵,更不愿将这培植党羽的机会交给任何一方。
“够了!”
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发出“砰”的一声巨响,打断了李善长和杨宪的争论。
他脸色阴沉,目光如刀锋般扫过二人,声音冰冷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