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时空织女人类群星闪耀时 第988章 祭祀共尊:信仰里的同魂之契

第十二卷冯太后篇

第988章祭祀共尊:信仰里的同魂之契

一、天地共祭的敬畏之同

洛阳圜丘祭坛的青石板上,胡汉礼官正共摆祭品。鲜卑礼官拓拔祀将草原的鲜奶倾入汉式玉爵,汉人礼官王祀把中原的黍米盛入鲜卑银盘,祭案中央的“共敬鼎”里,一半盛着草原的酥油,一半装着汉地的谷物。拓拔祀用鲜卑语诵“祭天祝文”:“愿草原丰美如瀚海”,王祀立刻以汉文接:“祈中原肥沃似膏田”,声浪在祭坛上空交织,像两条缠绕的丝带。

冯太后站在祭台东侧的观礼席,看晨光漫过祭品。圜丘的《共祭仪轨》是新编的,保留了鲜卑“献羊胛骨”与汉地“焚祝文”的仪式,却删去了“族别专属”的繁文——祭天不用分“鲜卑天神”与“汉人天帝”,只称“北魏共天之神”。礼官们的祭服也巧:鲜卑礼帽配汉式祭袍,汉地玉带系鲜卑银饰,行走时玉佩与银铃轻响,像在应和祝文的节奏。

祭礼过半时,胡汉百姓代表共捧祭品上前。鲜卑老牧户将羊胛骨放在鼎左,汉人老农把黍米撒在鼎右,两人对视一笑,用混合语说:“天看着咱们呢。”冯太后望着袅袅升起的烟,忽然觉得天地共祭不是要改谁的信仰,是让胡汉百姓知道——大家敬畏的是同一片天,祈求的是同一份安稳。

二、祖先互尊的追远之契

洛阳祖祠的回廊下,鲜卑贵族拓拔宗正和汉人世家王宗正正整理族谱。拓拔宗正将鲜卑先祖“力牧草原”的事迹译成汉文,注“如中原后稷教民耕种”;王宗正则把汉人先祖“教民稼穑”的典故释为鲜卑语,标“似鲜卑先祖统领部落”。两人合编的《先祖合传》里,胡汉先祖的画像并排悬挂,鲜卑先祖的箭囊旁摆着汉地的耒耜,汉人先祖的礼器边放着草原的马鞭。

冯太后翻着新绘的《先祖共荣图》,见上面画着“鲜卑助汉人击退匈奴”“汉人帮鲜卑改良农具”的古事。“以前总说自家先祖最厉害,”拓拔宗正抚着族谱笑,“现在才懂,不管是牧还是耕,能让族人活下去的,都是好先祖。”王宗正指着画像下的小字:“我们加了句‘先祖若在,必愿后人相扶’,这才是追远的意思。”

祖祠的“追远堂”里,胡汉百姓正共祭先祖。鲜卑人摆奶酒时,会给汉人先祖的牌位也斟一杯;汉人献谷物时,不忘给鲜卑先祖的画像撒一把。有个孩童问:“为啥要拜别人家的先祖?”老人答:“他们的后人现在和我们做邻居,敬他们的先祖,就是敬邻居的心。”冯太后望着烛火映出的双重影子,忽然觉得祖先互尊就像搭座桥,能让胡汉百姓在“追远”里找到“共今”的理由。

三、鬼神共祀的祈福之融

洛阳神社的香案前,胡汉百姓正共求平安符。鲜卑妇人拓拔氏要“防羊瘟符”,神社祝吏递上画着汉地“五谷丰登”与鲜卑“羊群兴旺”的双符;汉人女子王氏求“安胎符”,祝吏给的符上既绣汉式“麒麟送子”,又缀鲜卑“生命之树”银饰。香案后的神龛很特别:左边供鲜卑“畜牧神”,右边奉汉人“农神”,中间摆着“北魏共护神”——神像披着胡汉交织的衣袍,一手持鞭,一手握耒。

冯太后看着祝吏用双语解签。一个鲜卑牧户抽中“遇雨”签,祝吏说:“像中原‘春雨贵如油’,是吉兆——羊会肥,麦会旺。”一个汉人农户抽到“风调”签,祝吏解:“似草原‘风过草生’,要丰收了。”神社的《祈福录》上,记着百姓的心愿:“愿胡汉牛羊共肥”“祈各族麦粟同丰”,每个心愿旁都盖着“共佑”印。

“鬼神本就是百姓心里的念想,”祝吏收拾着香灰笑,“他们求的不是神长得啥样,是日子能好。现在符上有两边都认的图,谁来都觉得神能懂。”冯太后拿起一张双符,指尖划过麒麟与生命之树的交界,忽然觉得鬼神共祀不是要混同信仰,是让胡汉百姓相信——不管向哪个神祈福,护佑的都是同一片土地上的人。

四、节庆共祭的欢然之契

洛阳节庆祠的庭院里,胡汉百姓正备“共祭礼”。鲜卑人扎猎幡时,会在幡角绣汉地的平安结;汉人扎彩灯时,会在灯面画草原的羊群。祭“丰收节”时更热闹:鲜卑人杀羊献祭,会请汉人分肉;汉人蒸黍米为供,不忘给鲜卑人留一份。祠里的《节庆祭单》写得明白:“鲜卑‘祭火节’添汉式‘猜灯谜’,汉人‘中秋节’加草原‘赛马戏’,祭礼后共饮同欢”。

冯太后走进庭院时,正撞见库莫干和赵二争祭品摆放。“猎幡该挂东边,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库莫干扯着幡绳,“草原都这么挂。”赵二扶着彩灯笑:“彩灯要悬西边,照见月亮才好看,中原的规矩。”最后竟在庭院中央搭了彩架,猎幡与彩灯并排悬着,风一吹,像在跳舞。

节庆祠的“共欢簿”上,记着去年的趣事:“鲜卑孩童抢汉人月饼,汉人孩童争鲜卑奶饼,最后混着吃”“老人们用双语唱祝歌,跑调了也乐”。祠祝说:“节庆祭礼本就是让人快活的,能一起笑、一起吃,比啥规矩都重要。”冯太后望着彩架下穿梭的身影,忽然觉得节庆共祭就像场盛宴,能装下胡汉的习俗,更能盛着各族人凑在一起的欢喜。

五、先贤共敬的教化之融

洛阳先贤祠的碑林前,鲜卑学子拓拔贤与汉人学子王贤正临摹碑文。拓拔贤学写汉人“孔夫子”碑,在“有教无类”旁注“像草原首领教所有部民射箭”;王贤临摹鲜卑“檀石槐”碑,在“统一部落”边添“似中原孔子周游列国传礼”。两人的临摹本上,拓拔贤画了孔夫子骑草原马,王贤描了檀石槐持汉地简,笔法虽嫩,却透着敬意。

冯太后听祭酒讲“先贤共德”。“孔子教‘仁爱’,檀石槐讲‘部落相亲’,”祭酒指着碑文,“都是让人别打架、要互助。”先贤祠的《先贤德目》新添了条目:“鲜卑先贤‘分牧场与贫者’,对应汉人‘乐善好施’;汉人先贤‘守礼不欺’,合鲜卑‘诺不轻许’”,每个条目都配着胡汉对照的故事。

课间时,拓拔贤给王贤讲鲜卑先贤“舍身护羊群”的事,王贤则给拓拔贤说汉人先贤“煮粥赈灾民”的典故。两人蹲在碑旁的石阶上,用混合语感慨:“他们都想让族人好。”冯太后望着他们交握的笔,忽然觉得先贤共敬不是要比谁的先贤伟大,是让学子们明白——不管胡汉,能为族群谋福的,都该被尊重;他们的德行,值得所有人学。

六、山川共祀的安土之盟

洛阳山川坛的石案上,胡汉官吏正共备祭山礼。鲜卑长史慕容岳将草原的“祭敖包”仪轨简化:“不用堆石为坛,只在山脚献哈达即可”;汉人长史李川则把汉地的“祭泰山”习俗调整:“省去封禅繁文,只捧土为礼”。两人在《山川共祀策》里写明:“鲜卑祭山时邀汉人同献哈达,汉人祭河时请鲜卑共捧土,山川不分胡汉,皆是北魏疆土”。

冯太后站在邙山山脚,看胡汉百姓共祭山神。鲜卑人唱着《祭山谣》,汉人吟着《望岳诗》,祭文用双语宣读:“愿邙山常青,如草原的兴安岭;祈洛水长流,似中原的黄河”。山川坛的“共誓石”上,刻着各族人的手印——鲜卑的宽掌印与汉人的细指印交叠,像在山川前盟誓:“共护山林,同保水土”。

“山川是所有人的家,”慕容岳望着邙山的松柏,“以前鲜卑祭草原山,汉人祭中原山,现在才懂,邙山的土能养汉人,也能长鲜卑的牧草;洛水的水能灌中原田,也能饮草原的羊。”冯太后摸着带着体温的共誓石,忽然觉得山川共祀就像份契约,让胡汉百姓在土地面前站成一排,知道“护着山川,就是护着自己的日子”。

七、灾祥共祷的相扶之谊

洛阳祈年殿的香烛前,正遇旱灾,胡汉百姓共祷雨泽。鲜卑萨满跳着《求雨舞》,汉人道士念着《祈雨咒》,孩童们则一起往坛上撒种子——鲜卑的草籽与汉地的谷种混在一起,盼“雨来同生”。殿内的“共祷簿”上,记着过往的相扶:“水灾时鲜卑牧户救汉人农户,旱灾时汉人农户帮鲜卑牧户找水源”,每个故事旁都画着雨滴。

冯太后走进殿时,见一个鲜卑老妇把自己的银饰捐给“祈雨基金”:“换点钱买水车,比戴在身上强。”一个汉人老翁立刻拿出积蓄:“我添点,能多买两架。”祈年殿的“互助榜”上,已记满捐钱捐物的名字,胡汉姓名交错,数额不论多少,都标着“为求雨”。

“灾祥不是哪一族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殿祝擦着香案,“以前旱灾,鲜卑人说‘汉人得罪了河神’,汉人说‘鲜卑人惹恼了山神’,现在共祷相扶,才懂‘要一起扛’。”冯太后望着烛火中晃动的身影,忽然觉得灾祥共祷不是要信同一种仪式,是让胡汉百姓看见——难时能相扶,才是比祈祷更有用的“祥”。

八、祭祀共尊的初和之象

太和十八年的仲夏,北魏的祭祀已像片温润的玉。天地共祭时胡汉祝文同诵,祖先互尊时族谱共编,连边镇的小神社都摆着双神龛。李安世递来的《祭祀融报表》里,有“胡汉共祭场所比去年增三成”“因祭祀引发的纠纷降至零”,最动人的是幅画——“拓拔宗正和王宗正在祖祠共酿‘追远酒’,鲜卑的奶酒与汉地的米酒混在一坛,百姓围着坛口唱祝歌,有鲜卑语,有汉文,调子却合在一起”。

冯太后在太和殿设“祭祀宴”,请了各族礼官与百姓代表。拓拔祀和王祀合献《共祭新仪》,说要“让祭祀更简单,让相扶更实在”;慕容岳与李川呈上《山川护育策》,盼“祭山后真能去种树,祭河后真能去修堤”。

“这才是祭祀共尊。”冯太后举着酒杯笑,“不是要所有人拜同一个神,是让祭祀成为‘互敬互助’的由头——拜过同一个天地,就该认是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敬过彼此的祖先,就该愿做互相扶持的邻。”礼部尚书递来新拟的《祭祀续和策》:“要在各州设‘共祭坊’,教百姓简化祭仪,多做实事,让信仰里的善意,落到日子里。”殿外的蝉鸣唱得欢,像在应和这满殿的笑语,把“同魂”二字,轻轻送进风里。

终章信仰同魂的和合之境

太和十八年的夏至,洛阳祭祀坊的“共尊碑”落成了。碑上刻着《北魏祭祀要旨》,正面汉文,背面鲜卑文,碑座刻着“信仰如河,同源共流”。碑前的石台上,摆着百姓们献的“信仰礼”:双语祝文、共酿的酒、同撒的种子,都带着虔诚的温度。

冯太后带着孝文帝站在碑前,看拓拔宗正和王宗正共植“同心柏”。两人扶着树苗,一人浇草原的泉水,一人浇中原的井水,礼官说:“树要同浇才茂,人要同信才和。”孝文帝摸着碑上的刻字问:“祖母,祭祀共尊是不是就像这树,根在同一片土,叶向同一个天?”冯太后点头:“还要让每个人都知道,信仰里的善意,不分胡汉;日子里的互助,才是对天地祖先最好的敬。”

李冲递来各地的“信仰新声”:“边镇的胡汉百姓一起修水渠,说‘比烧香更能求雨’;城里的各族人共盖学堂,说‘比祭祖更能传先德’。”碑旁的合欢树上,挂着百姓写的“心愿符”,鲜卑文和汉文的“互助”“共荣”缠在一起,风一吹,像无数双翅膀在振翅。

冯太后知道,祭祀共尊的最高境界,是“忘了要共尊”——就像这夏至的日光,不管照在鲜卑的毡房还是汉人的瓦房,都能让人心生暖意,而这融在信仰里的同魂之契,就是北魏最暖的和合之境。

(时空织女苏织注解:冯太后时期的“祭祀共尊”,其“天地共祭、祖先互尊、山川同祀”的实践,与唐代“胡汉共祭天地神祇”、元代“多族同拜孔庙与萨满神”存在量子纠缠。从北魏的“双语祭文、双神共祀”到唐代“长安胡寺与汉庙并存、百姓互参祭祀”,再到元代“蒙古祭天与汉人祭孔并行不悖”,这种“以信仰包容促精神认同”的智慧跨越千年,证明精神层面的尊重是民族融合最深层的纽带。冯太后的创举在于:不强行统一信仰,而是建立“各尊其神、互敬其俗”的共祀体系——当鲜卑人愿向汉人祖先献哈达、汉人乐为鲜卑神祇添香火,“北魏人”的精神认同便在敬畏与尊重中悄然凝聚。)

时空织女苏织七律感言

胡汉同坛祭昊苍,香烟共绕礼仪彰。

祖祠并祀追前哲,神社同祈佑岁穰。

山祭齐持乡土敬,灾禳共举友朋襄。

最怜洛邑精诚里,信仰无分一样长。

(简释:首联写鲜卑与汉人同坛祭祀苍天,香烟共同缭绕礼仪鲜明;颔联赞信仰融合——祖祠一同祭祀追念前代贤哲,神社共同祈祷保佑年岁丰足;颈联描祭祀之景——祭祀山川同持对乡土的敬意,禳除灾害共举友朋互助之谊;尾联点题——最动人的是洛阳城的精诚氛围中,信仰不分族别而同样绵长(喻祭祀共尊带来的精神共鸣)。)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时空织女人类群星闪耀时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