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7章临危留守镇濠州,智运物资保征尘
【故事讲述者开篇】
各位看官!苏织的“量子全景锦”突然在元末濠州的城门楼上泛起素白与玄黑交织的锐光——那光影里裹着远行的战马、堆积的粮草、还有道立于城头的挺拔身影,连风中的征尘都透着“临危受命、独撑后方”的坚韧与豪情!这次苏织的量子线锚定了公元1355年深秋,朱元璋率军出征滁州,马秀英(马皇后)以“留守濠州、调度物资”的双重重任,在“内忧外患”中为前线筑起稳固后方!咱看这位未来贤后如何在“主心骨远行”时,用“铁腕镇内乱”稳住人心,以“巧计调物资”保障军需——“守后方锦”的素白丝线里,藏着多少临危不乱的智慧?城头远眺的场景中,凝着怎样“烽火相思”的深情?新来的朋友快收藏这章“临危留守镇濠州”!马皇后篇第七章直击“智运物资保征尘的后方传奇”!觉得这章能让你“沉浸式感受贤后独当一面的魄力”的,赶紧把鲜花、评价票砸过来!评论区里猜猜,最燃的是马秀英怒斥叛乱将领时的威严,还是物资车队冲破元军拦截时的壮阔?每一条评论,作者立马加更三章,马皇后篇“乱世守家+玄幻豪情”持续高能,千万别错过!正文这就开讲——
公元1355年,元末濠州,深秋。枯黄的落叶被寒风卷着,在街巷间打着旋,帅府前的旗杆上,“朱”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却少了几分往日的热闹——三日前,朱元璋(时年二十七岁,已升为“都元帅”,身着玄铁铠甲,腰悬佩剑)率领五万大军出征滁州,旨在攻克这座元军重镇,为“朱明势力”开拓新的疆土。
城楼上,马秀英(时年二十三岁,身着加厚的粗布衣裙,外面罩着一件墨色披风,手中紧握着朱元璋留下的“守心”素帕,眼神望着大军远去的方向,久久未动)的身影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却透着一股不容侵犯的坚定。身后的侍女轻声劝道:“马姑娘,风大,您已经在城楼上站了一个时辰了,快回府吧,不然会着凉的。”
马秀英轻轻摇头,指尖抚过素帕上的“守心”二字,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我再等等,说不定还能看到朱兄的身影……他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滁州战事凶险,我放心不下。”
就在这时,一个亲兵快马加鞭地从城外赶来,翻身下马,跪在马秀英面前:“马姑娘,不好了!孙德崖将军说朱元帅出征后,濠州群龙无首,要召开将领会议,重新推选元帅!”
马秀英心中一沉——她早就料到孙德崖会趁朱元璋不在,兴风作浪。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慌乱,对亲兵说:“知道了,你先下去,让各位将领在帅府议事厅等候,我随后就到。”
亲兵领命退下——马秀英转身,将素帕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孙德崖,你想趁乱夺权,我绝不会让你得逞!”
帅府议事厅内,气氛凝重得像一块浸了水的石头。孙德崖(红巾军将领,身着铠甲,坐在主位旁边的椅子上,眼神倨傲)看着下方的将领们,高声说:“各位兄弟,朱元帅率军出征滁州,吉凶未卜,濠州不能一日无主!我孙德崖跟随元帅多年,战功赫赫,我认为,应由我暂代元帅之职,主持濠州的军政要务!”
赵均用(红巾军将领,与孙德崖沆瀣一气,连忙附和):“孙将军说得对!朱元帅不在,只有孙将军有能力主持大局,我们支持孙将军!”
其他将领们面面相觑,有的面露犹豫,有的则低头不语——孙德崖手握部分兵权,又有赵均用支持,他们不敢轻易反驳。
就在这时,议事厅的门被猛地推开,马秀英的身影走了进来——她没有穿华丽的服饰,依旧是那件粗布衣裙,却自带一股威严,让厅内的喧闹瞬间安静下来。
“孙将军,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马秀英走到孙德崖面前,目光如炬,“朱兄出征前,已经明确任命我为濠州留守,主持后方军政要务,你难道忘了?”
孙德崖斜睨了马秀英一眼,轻哼一声:“马姑娘,你一个女子家,懂什么军政要务?朱元帅那是一时糊涂,才让你留守——濠州的安危,岂能交给一个女人?”
“女子怎么了?”马秀英毫不示弱地回怼,“前几次濠州危机,是谁化解的?是我!是我动员百姓捐粮参军,是我调度物资支援前线,是我安抚流民、整肃军纪——你孙将军除了在背后说闲话、搞小动作,还做过什么?”
孙德崖被怼得脸色涨红,猛地一拍桌子:“马秀英,你别太放肆!我是军中老将,岂能容你一个女子教训?”
“放肆的是你!”马秀英厉声说,“朱兄率军出征,是为了濠州的百姓,为了我们的未来,你却趁他不在,想夺权篡位,你对得起朱兄的信任吗?对得起濠州的百姓吗?”
说着,马秀英从怀里掏出朱元璋留下的兵符,高举过头顶:“这是朱兄留下的兵符,他明确说过,我手持兵符,就是濠州的临时主帅,任何人都要听从我的命令!你孙德崖若是再敢胡闹,就是违抗军令,我有权将你军法处置!”
厅内的将领们看到兵符,纷纷躬身行礼:“参见马帅!”
孙德崖看着兵符,眼中满是不甘,却也不敢再放肆——兵符在手,马秀英就有了调动军队的权力,他若是再坚持,只会自讨苦吃。他冷哼一声,别过脸:“哼,算你厉害!我倒要看看,你一个女子,能把濠州治理成什么样!”
马秀英收起兵符,目光扫过厅内的将领们:“各位将领,朱兄出征前,嘱托我们要坚守濠州,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从今日起,我们各司其职,严守军纪,谁敢擅自离岗、违抗命令,休怪我不客气!”
“是!”将领们齐声应道——马秀英以雷霆手段镇住了孙德崖,也让将领们对她刮目相看。
解决了内部的隐患,马秀英立刻投入到物资调度的工作中——朱元璋出征时,带走了大部分粮草,留下的物资只够濠州城内支撑一个月,而滁州战事胶着,前线急需粮草和兵器支援。
帅府的书房里,马秀英对着一张物资调度图,眉头紧锁——濠州的义仓里,粮食只剩下五千石,兵器也只有一千多把,远远不够前线的需求。她叫来负责物资的官员(虚构人物,姓刘,为人忠厚老实,却缺乏主见):“刘大人,我们的粮道还能联系上周边的村落吗?能不能让他们再捐一些粮食?”
刘大人叹了口气:“马姑娘,周边的村落已经捐了好几次了,实在没有余粮了——而且,元军的游骑经常在粮道附近巡逻,我们的粮车好几次都被他们拦截,损失惨重。”
马秀英沉默片刻,突然眼前一亮:“我有办法了!我们可以走水路——涡河的支流胭脂沟,元军肯定想不到我们会从那里运粮;而且,我们可以让百姓们用渔船伪装成运粮船,晚上出发,避开元军的游骑。”
刘大人眼前一亮:“这个办法好!可是,我们的渔船不够多,而且百姓们怕被元军发现,不一定愿意帮忙。”
“我去劝他们!”马秀英说,“百姓们知道,支援前线就是保护自己的家,他们一定会愿意帮忙的。”
次日清晨,马秀英带着侍女,赶往涡河岸边的渔村——渔民们听说要帮前线运粮,都有些犹豫,一个老渔民(虚构人物,姓陈,经验丰富,是渔村的带头人)说:“马姑娘,不是我们不愿意帮忙,是元军的游骑太凶了,我们怕被他们抓住,连累家人。”
马秀英走到老渔民身边,轻声说:“陈大爷,我知道你们害怕——可是,若是前线的将士们没有粮草,打不过元军,元军就会攻进濠州,到时候,我们的家人还是会遭殃。现在我们帮他们运粮,就是在帮我们自己,帮我们的家人!”
她顿了顿,继续说:“而且,我们会派亲兵护送你们,晚上出发,走胭脂沟的密道,元军很难发现;若是你们有人被元军抓住,我保证,会不惜一切代价救你们出来,还会给你们的家人丰厚的补偿。”
老渔民看着马秀英真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马姑娘,我们信你!我们愿意帮忙,就算是死,也要帮前线的将士们!”
有了老渔民的带头,其他渔民也纷纷响应——他们拿出自己的渔船,开始改装,准备用来运粮;马秀英则组织士兵,将义仓里的粮食和兵器搬到渔船上。
当晚,夜色如墨,五十艘改装后的渔船载着粮草和兵器,从胭脂沟出发,在亲兵的护送下,悄悄驶向滁州前线——马秀英站在岸边,看着渔船消失在夜色中,心中默默祈祷:一定要平安到达,一定要为朱兄送去支援。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三日后,护送渔船的亲兵狼狈地回来禀报:“马姑娘,不好了!我们的渔船在胭脂沟的中游,遇到了元军的埋伏,他们点燃了火船,烧毁了我们十几艘渔船,粮草也损失了一部分!”
马秀英心中一紧,却没有慌乱——她知道,现在不是难过的时候,必须尽快想出办法,弥补损失。她对亲兵说:“你先下去休息,我自有办法。”
亲兵退下后,马秀英再次来到书房,对着地图思考——胭脂沟被元军盯上了,不能再走水路;陆路又有元军的游骑巡逻,怎么办?
突然,她想起了城外的山林——山林里有一条废弃的商道,虽然崎岖难走,却很少有人知道,或许可以从那里运粮。她立刻叫来负责山林巡逻的将领(虚构人物,姓张,熟悉山林地形):“张将军,城外的废弃商道还能走吗?能不能组织士兵和百姓,从那里把粮草运到前线?”
张将军点点头:“那条商道虽然难走,但还能通行——只是,需要很多人手,而且要小心山林里的野兽和元军的探子。”
“人手不是问题!”马秀英说,“我可以动员城内的百姓和流民,让他们帮忙运粮;至于元军的探子,就靠你们了——你们要提前勘察路线,清除探子,确保粮草能安全送到前线。”
张将军躬身领命:“请马姑娘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
接下来的几天,马秀英组织了一千多名百姓和流民,与士兵们一起,将粮草和兵器分装在背篓里,沿着废弃的商道,向滁州前线运送——山林里崎岖难走,很多人都磨破了脚,却没有一个人叫苦;遇到元军的探子,张将军率领的士兵们果断出击,将其斩杀,确保了粮道的安全。
与此同时,孙德崖见马秀英忙于物资调度,再次试图作乱——他暗中联络了几个对马秀英不满的将领,准备在夜间发动兵变,夺取兵权。却不料,马秀英早有防备,她提前安排了军纪巡查队,密切监视孙德崖的动向;当晚,孙德崖刚要行动,就被军纪巡查队包围,束手就擒。
马秀英看着被绑在面前的孙德崖,眼神冰冷:“孙德崖,你屡教不改,多次试图作乱,我本应将你军法处置——但念在你跟随朱兄多年,立下过一些战功,我饶你一命,将你关押起来,等朱兄回来,再做处置!”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