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4章学宫墙下
邹国的冬阳斜斜落在学宫的青砖墙,墙根下的枯草沾着霜粒,被风一吹簌簌响。孟母牵着孟轲的手往墙内望时,正撞见学宫的先生领着童子们在庭院里背书——不学礼,无以立的声气撞在砖墙上,又弹回来,混着檐角铜铃的脆响,比墟市的喧声清润多了。孟轲的小手在她掌心攥了攥,眼睛直勾勾盯着那些捧着竹简的童子,连嘴角沾的粟米渣都忘了擦。
阿母,他们念的是什么?孩童的声音比霜粒还轻,怕惊了墙内的声气。
是教人怎么做人的话。孟母往墙根的石墩指,石墩上还留着童子们坐过的温痕,前日老塾师说的茅舍,就在墙后第三家——以后你站在院门口,就能听见他们背书。
正说着,学宫的侧门吱呀开了,个梳总角的童子捧着捆竹简出来,脚下被门槛绊了个趔趄,竹简哗啦散在地上。孟轲没等孟母开口,已挣开手跑过去,蹲在地上捡——竹简上的字他大半不认得,却小心地用袖口擦去上面的泥,像捧着刚采的桑葚。
多谢你。童子接过竹简时,往孟轲手里塞了块干枣,我叫子思,先生说你要搬来住?
孟轲把干枣往嘴里塞,含混着点头:阿母说这里能学认字...
那你明日来旁听吧。子思往学宫院里指,先生正站在廊下笑,先生说,爱认字的娃娃都能来。
孟母站在墙根看,见先生朝她拱了拱手,心里的石头落了大半。老塾师说的茅舍果然干净,泥墙抹得平平整整,院角还有棵老槐树,枝桠探过学宫的墙,能看见院里的青石案。她刚把带来的麻布铺在土炕上,孟轲就捧着块炭枝蹲在地上画——画的不是墟市的掌柜,也不是屠肆的猪,是方才听来的礼字,横画歪歪扭扭,却比在凫村时认真多了。
夜里,孟母在油灯下缝补孟轲的短褂,听见院外有脚步声。推开门见是子思的娘,手里端着碗热粟粥:刚听先生说你们搬来,灶上还温着粥,给娃垫垫肚子。她往屋里的土炕看,学宫旁的日子清苦,柴火不够就去院里拾槐叶,先生从不计较。
孟母接过粥碗,暖意顺着指尖漫到心里。等子思娘走了,见孟轲还趴在案上画字,鼻尖快贴到地上的炭痕:明日再画吧,先生要考你认不认得呢。
孩童却摇头:子思说明日要背人之初,我得先画会......
第二日天刚亮,孟轲就扒着学宫的墙往里望。先生正领着童子们在院里练揖礼,弯腰时衣袂扫过枯草,带起细霜。孟轲也跟着在墙根弯腰,腰弯得太急,差点摔在地上,逗得院里的童子都笑。先生走过来,摸着他的头问:你知道为何要揖礼?
孟轲摸着摔疼的膝盖:子思说,见了先生要弯腰......
是敬。先生往学宫的匾额指,匾额上明伦二字在晨光里泛着光,敬先生,敬学问,敬天地间的道理——就像你前日捡竹简时,用袖口擦泥,也是敬。
孟母站在茅舍门口看,见孟轲听得直点头,手里的炭枝捏得紧紧的。她转身往墟市走,得再织些麻布换粟米,学宫旁虽清净,却比凫村少了田埂的收成。刚走到墟市口,就见张记布庄的掌柜往她跟前凑:孟婶子,还织布呢?我那缺个算账的,轲儿要是来,每月给你两串钱......
孟母没理他,径直往收麻的货郎那走。货郎往学宫的方向笑:听说你家娃去学宫旁听了?真是好福气——前日还有个商贾想让先生去教他儿子,先生都没应呢。
回茅舍时,日头已偏西。孟母刚推开院门,就听见孟轲在院里背书:不学礼,无以立......声音虽小,却字字清楚。子思蹲在旁帮他正炭字,见她回来,举着地上的字喊:孟婶子你看!轲儿会写敬字了!
孟母往地上看,敬字的竖画直得像学宫的柱子,比昨日的礼字规整多了。她往灶膛添了把槐叶,火苗噼啪响,映得墙上的炭痕都暖起来。
过了半月,孟母拿着新织的麻布去谢先生,却被先生推了回来:你家娃帮学宫拾柴火、擦竹简,抵得上课钱了。他往院里的青石案指,孟轲正帮子思翻竹简,两人头凑着头看,像两株挨着长的槐树苗,只是他性子急,前日背温故而知新,背到一半就跑去看先生研墨,得磨磨。
孟母往青石案看,见孟轲正拿块湿布擦案上的墨渍,擦得比自己的土炕还认真。她忽然想起在屠肆旁时,孩童举着芦苇杆扎泥猪的样子——不过月余,竟像换了个人。
夜里下了场小雪,学宫的墙根积了薄薄一层白。孟轲半夜醒来,扒着窗往外看,见先生还在廊下翻竹简,油灯的光透过窗纸映出来,像落在雪地里的星。他悄悄推开门,往廊下抱了捆干柴,轻手轻脚放在先生的灶前,又轻手轻脚回屋,躺在土炕上时,嘴角还带着笑。
孟母其实没睡,听着院里的动静,眼角有些发潮。她摸了摸铺在炕上的麻布,布面磨得软了,却比在凫村时暖——原来迁居不是为了离屠肆远,也不是为了躲墟市,是为了让这学宫的光、先生的墨、童子的书声,像炭枝画字一样,慢慢描在娃的心里,描得深,描得实,再也抹不掉。
(章末·时空量子织女苏织七律感言)
学宫墙下霜痕浅,稚子偷随揖礼行。
炭画残字添新墨,槐承碎叶暖寒铛。
旁听不较束脩薄,敬道方知学问清。
莫道三迁无凭据,一墙书声已育诚。
简释:首联绘学宫晨景,稚子模仿揖礼的细节显环境对心性的熏染,偷随二字见孩童自发的向学之心;颔联写日常细节——炭字添墨显学习渐深,槐叶暖灶显邻里温情,物质清苦与精神富足相衬;颈联述核心感悟,旁听不计较束脩多少显先生之仁,因敬道而懂学问可贵显孩童之悟;尾联赞孟母迁居的意义,三迁的凭据不在形式而在实效,一墙书声育诚道尽环境教化的真谛,为孟母三迁的典故作了生动注脚。苏织注:此章的量子纠缠藏于显性环境与隐性心性的深度融合中——学宫的书声、揖礼是显性的教化场域态(波动态),孟轲的炭字、拾柴是隐性的心性成长态(粒子态);两种状态不再是此前的拉锯,而是形成了共振叠加:书声入耳时,炭字的笔画愈发规整;揖礼入目时,孩童的举止愈发恭谨。先生说的敬恰是纠缠的核心密码——如同量子在特定场域中呈现稳定的本征态,孟轲在学宫的敬场中,逐渐显露出与教化契合的生命形态,印证环境的终极教化,是让隐性的心性与显性的场域形成量子式的同频共振。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