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7章潼关怀古:张养浩与元世家园的民本守望
【历史讲述者开场】
各位追更的书友,上一章我们在罗贯中的三国风云里读懂了仁勇守家的厚重,这一章咱们将遇见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与政治家——张养浩。他生于元世承平却隐患暗伏之时,从济南的神童少年到朝堂的清廉官员,从激流勇退的隐士到临危受命的赈灾大臣,以笔为诉,在散曲中书写百姓疾苦,以行动践行“以民为家”的初心。
这段故事里,有少年成名的才情,有官场沉浮的坚守,有归隐田园的淡然,更藏着“王朝鼎盛之际,士人如何以民本为纲,在治世与乱世的夹缝中守护家园安宁”的深刻命题。想知道他如何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绝唱警醒世人,这份以官护民、以文抒怀的坚守又能给“回家之旅”带来哪些启示吗?快点击收藏、送上鲜花、点亮评价票,跟着青冥子一起,走进张养浩的民本世界,感受他对家园最赤诚的守望!
一、济南神童:少年心中的民本萌芽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张养浩生于济南府(今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仕宦之家。彼时元朝已统一全国数十年,江南的繁华与北方的安稳看似交织成盛世图景,却暗藏官吏贪腐、民生凋敝的隐忧。张养浩的父亲张郁曾在地方为官,因性情耿直、不愿同流合污,早早辞官回乡经营祖业,母亲是当地儒学先生之女,知书达理且心怀悲悯。
张养浩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聪慧,被誉为“济南神童”。三岁能识字,五岁可诵诗,七岁时已能挥笔写下简单的诗文。母亲教他诵读《诗经》,当读到“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时,他仰着头问道:“娘,为何会有寡妇要捡拾田间残粮?当官的不能帮她们吗?”
母亲叹息着抚摸他的头:“孩子,世间有清官,也有贪官。若官吏尽心办事,百姓便能安居乐业;若官吏贪赃枉法,百姓就会受苦。你父亲便是看不惯贪官当道,才辞官回乡的。”
这番话在张养浩心中埋下了“以民为本”的种子。八岁时,他进入当地私塾读书,先生讲授《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当即起身说道:“先生,学生以为,为官者不仅要自身正直,更要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若只守己身,不顾百姓,也算不得真正的正直。”
私塾先生又惊又喜,赞道:“你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地,将来必能成为造福一方的好官。”
十岁那年,张养浩随父亲前往济南城,恰好遇上官府催缴赋税,差役们手持棍棒殴打无力缴税的农户。一位老农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官爷,今年收成不好,求您宽限几日吧!”却被差役一脚踹倒在地。张养浩看得怒火中烧,拉着父亲的衣袖道:“爹爹,他们太过分了!官府怎么能这样对待百姓?”
张郁无奈道:“如今苛税繁重,差役又狐假虎威,百姓有苦无处说啊。”
当晚,张养浩彻夜未眠,写下一首《悯农诗》:“禾苗半枯旱,赋税犹未宽。差役如虎狼,百姓泪潸然。何时清官至,安我耕桑田?”父亲看到后,既欣慰于儿子的悲悯之心,又担忧他日后卷入官场纷争,只得嘱咐道:“你有这份心意甚好,但官场险恶,将来若真要为官,切记守住初心,莫忘今日所见百姓之苦。”
十三岁时,张养浩拜入济南名儒焦遂门下。焦遂曾在朝中担任翰林院编修,因直言进谏被贬回乡,对元廷官场的黑暗深有体会。他不仅传授张养浩经史子集,更常与他探讨民生利弊。一次课堂上,焦遂问众弟子:“何为治国之本?”有人答“强军”,有人答“重农”,张养浩却起身道:“弟子以为,治国之本在民。百姓是国家的根基,也是家园的主人。根基稳固,家园才能安宁;百姓安乐,国家才能兴盛。”
焦遂赞许点头:“汝有济世之才,更有济世之心。将来若能为官,当以民为念,切勿迷失于权势之中。”
少年时的书香浸润与现实见闻,让张养浩既怀揣着科举入仕、造福百姓的壮志,也坚定了“以民为家”的信念。他憧憬着有朝一日能走进朝堂,推行仁政,让济南的百姓免受苛政之苦,让天下的家园都能安宁祥和——这便是他年少时对“家园”最纯粹也最坚定的向往。
二、京城入仕:官场中的民本坚守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十四岁的张养浩因才华出众,被推荐入京,进入国子监学习。国子监是元代最高学府,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才子与官宦子弟,在这里,他不仅系统学习了经史与治国之术,更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友人,也见识了京城官场的复杂。
一次,国子监组织学子前往户部观摩政务,张养浩恰好看到几位官员商议如何增加赋税,以填补朝廷的财政空缺。一位官员提议:“江南地区富庶,可适当提高茶税与盐税,必能增收不少。”另一位官员附和道:“北方虽贫瘠,却可加征徭役,让百姓参与修城,也能节省朝廷开支。”
张养浩听闻后,不顾自己只是国子监学子,上前直言道:“大人三思!江南虽富,却也经不住层层盘剥;北方贫瘠,再加徭役,百姓恐难承受。若赋税徭役过重,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即便朝廷增收,也难长久啊!”
官员们见他只是个少年,起初颇为不悦,却被他的胆识与道理打动,其中一位官员叹道:“你说得有理,只是朝廷财政吃紧,也是无奈之举。”
此次经历让张养浩更加明白,要推行民本之政,必须拥有一定的权力。此后,他更加刻苦学习,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通过科举考试,被任命为堂邑县(今山东聊城境内)县尹,年仅十六岁。赴任前,焦遂特意前来送行,赠他“以民为念,以清为纲”八个字,嘱咐道:“堂邑虽小,却是你践行初心的地方。切勿因官小而懈怠,更勿因利诱而失节。”
张养浩抵达堂邑后,第一时间深入民间了解民情。他发现当地不仅赋税繁重,还有不少恶霸与官吏勾结,欺压百姓,更有因战乱遗留的流民无家可归。他当即下令:减轻贫苦农户的赋税,严厉打击恶霸与贪腐小吏,在县城外搭建流民安置点,发放粮食与农具,鼓励他们开垦荒地、重建家园。
有手下官吏劝道:“大人,减轻赋税会影响朝廷考核,打击恶霸恐会得罪上级官员,您三思啊!”
张养浩义正言辞道:“为官者,当以百姓疾苦为重,岂能只顾自己的考核与前程?若百姓不安,家园不宁,考核再好又有何用?”
他说到做到,亲自审理恶霸案件,将勾结恶霸的小吏革职查办,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一部分,资助贫困流民。不到一年,堂邑的局势便焕然一新:流民纷纷返乡耕作,恶霸不敢再横行乡里,百姓脸上重新露出笑容。一位老农带着自家种的蔬菜来到县衙,感激道:“张大人,您真是我们的青天大老爷!若不是您,我们这辈子都别想有安稳日子过。”
张养浩扶起老农,笑道:“我是堂邑县尹,守护百姓、安稳家园本就是我的职责。”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张养浩因在堂邑政绩卓著,被提拔为监察御史,调入京城任职。监察御史负责弹劾官员、监察朝政,是个得罪人的差事,但张养浩毫无畏惧,上任后便多次上书弹劾贪腐官员,揭露朝政弊端。他在奏折中写道:“官吏贪腐,乃百姓之害、家园之祸。若不严惩,恐动摇国本。”
当时,元廷有位权贵利用职权大肆搜刮民财,修建豪华府邸,朝中官员虽有不满,却无人敢弹劾。张养浩得知后,不顾亲友劝阻,写下详细奏折,列举该权贵的罪状,呈给元武宗。元武宗看后大怒,下令将该权贵查办,还称赞张养浩“敢言直谏,心系百姓”。
然而,京城官场的黑暗远超堂邑。张养浩的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权贵,他们纷纷暗中排挤、陷害他。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张养浩因弹劾一位深得皇帝信任的宠臣,被权贵们联合诬陷“诬告忠良”,虽因仁宗知其正直未被治罪,却也被降职为瑞州路(今江西高安)同知。
赴任前,好友前来送行,劝道:“养浩,你太过耿直,这样在官场难有立足之地。不如收敛锋芒,明哲保身。”
张养浩摇头道:“我为官不是为了立足官场,是为了百姓。若为了自保而沉默,看着百姓受苦、家园遭难,我心不安。即便降职,我也要在瑞州好好做事,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宁。”
他的“回家之旅”,此时已清晰地与“守护百姓家园”绑定——无论官职高低、身处何地,只要能为百姓做事,能让一方家园安稳,便是他心中的“归处”。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