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打卡清末民初 第21章 大头兵队长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寄存大脑。

一盏煤油气灯,高高挂起,照的饭摊,雪亮雪亮的,百姓的脸上有一点轻松的笑,低声细语,孩童们在灯下追逐嬉闹。

一大碗高粱米,一勺咸土豆羊骨头汤菜,一搅和,吃起来倍香,吃的声音呼啦呼啦的,听起来那叫一个踏实,十天就有一次荤菜,多不容易呀,这是大善人出世啊。一个老人咕噜咕噜说的不清楚。

吃完饭,整劳力领二斤米,孩子老人妇女都没有,他们是来干活混饭吃的。

二斤米当然是一大半高粱米和一小点点大米了,高粱米也是米,饿不死人,够二斤就行。

领完回家明天再来,我大舅的兄弟女婿,明天叫他一起来,干活么在哪里干不是干,告诉那些个地主老财,老子不伺候了。

周忠凯是个大头兵,个子不高,瘦瘦的,在北洋的队伍里有个外号叫小军师,有头脑,有主见,三句话不离发牢骚,就是没有钱,发了军饷全部寄回家,只有他占别人的便宜,别人占他的便宜,门都没有。

平时训练也能过关,就是碎嘴子,这个事情不服班长,那个事情不服大哥,没被打死还真的是老天爷开眼。

这不一有机会,立马被赶了出来,班长害怕这小子太阴了,背后打黑枪。

周忠凯现在的职务是队长,欧阳同学任命的,这次挖河疏通河道的负责人。

他现在就在海州的大浦港,不在这盯着不放心啊,这可是自己的大考,成还是败就看今明两年了,真正的关系到成千上万百姓的生和死,自己也有万斤的压力,出了事情头都不够砍的。

好在w汉的湖广总督张大人真的给了300个精兵连同队官,三个地方,淮安,涟水,海滨县一地分了33个,其余的全被欧阳亭同学给分到全国各地去啦。

江西分了一个班,最多的,为什么?保护钨矿啊。

这是不能马虎的大事,其余的没有特殊情况都去农村包围城市了,全国各地都有,反正有枣没枣都打一杆子,呵呵。

欧阳同学就这德行,不占点便宜不舒服斯基。

欧阳同学给每个人都交代清楚了,农村包围城市不是为了占领城市,那包围城市有什么劲,这不是做无用功么?

错,你们在一个乡镇把减租减息的工作做好了就等于我们多了一份胜算,一个乡镇的胜算,相当大了。

一个月一个乡镇,一年没准就是一个县,三年呢?五年呢?到辛亥革命还有六年,你着什么急呢?

一个乡,一个镇,有乡长或者镇长,有警长,有学校,有厕所,有浴池,有个医生,有减租减息。

老百姓可以活的不那么窒息,可以喘口气,你知道这有多么的重要么?

周忠凯看着眼前的火热场面,心有感触,还是指挥官说得对,发动百姓,战无不胜,如果不行,再次发动,早晚一天,风云雷动。

这不,三人一组,走遍每个乡镇,几天的功夫,经过宣传,老百姓都知道了挖河修港口的活计,管饱还发米,一传十,十传百,呵呵,修整港口用不了这么多的人,来的太多了,以村为单位,都打发去修路、挖河了,算是提前开工,呵呵,没有想到吧,开了个好头,开门大吉嘛。

工地边上还竖起了标语牌,上面写着;“不喝生水,不随地大小便,不吃田螺,防止血吸虫大肚子病。”

这么多人汇集在一起就怕不讲卫生,感染传染病起疫情,所以厕所必须配置,喝的水必须烧开。

这些都是欧阳同学反复嘱咐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周忠凯按照欧阳指挥官的命令,成立了一个宪兵队,宪兵队里有分工,情报员出情报,行动抓。专门抓那些滚刀肉,刺头,打架斗殴,游手好闲者,抓到了统一关押,统一培训,统一劳动,最后统一发配南洋对付土著。

欧阳同学脑子好使,记住了太祖当年作各阶级成分分析时的话语,大体意思就是这些个游民无产者是革命的急先锋,一鼓动就去打土豪分田地去了。

欧阳同学现在开始在苏北实验性质的搞个试点,下一步当然就是全国铺开,等到辛亥年间,没有了这些游民无产者全国治安匪患能少一半。

捎带着这也是打击会党的第一步;釜底抽薪。

有心打无心,无心没了魂,这不,几天的功夫,抓了几十个了,都是一些砍头不够格,流放正合适的主,先挖河吧,然后去南洋。

宪兵队除了抓人剩下的工作全是维持纪律和卫生了。

原来大头兵,现在副队长的王鲁民的母亲是山东的,所以名字有个鲁字,读过私塾,聪明,动手能力强,拆个枪,砌个墙,砍根木头打个铁,什么活都难不住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说话,如果要说,一句话你就别说了,为什么?无话可说了,呵呵。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部队里呆着,这次也被打发出来了,因为拆卸枪支太快被欧阳同学发现,考察了一番,提拔王鲁民担任副队长专门管机械,同时让他跟着老外学技术,重点培养。

看看,这哥们正带着徒弟开着推土机推土呢,这推土机开的那叫一个溜,比起山东蓝翔技校一点也不差呀。

再看看河里面那边的挖泥船就更厉害了,一爪子下去顶几十个人,王队长开挖泥船照样开的溜到,老外都表扬过王队长了。

看看,还是机械力量大啊,王鲁民咕噜咕噜地说道。

欧阳同学栽花包头花正开,没想到插柳苏北柳成荫。

有了这两个基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农村振兴大有希望,农村稳则华夏稳,农村百姓安定,一切妖魔鬼怪都掀不起风浪来。

写到这里不是应该有音乐声么?呵呵,留声机还真传来一阵歌声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啊,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hui有明媚的阳光。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打卡清末民初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