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明:穿越到永乐帮姐夫当皇帝 第二十五章 杨士奇欲哭无泪

在那庄重而宁静的宽敞房间里,朱棣微微颔首,神色凝重如霜,缓缓开口说道:“上一次宝钞之事,实在是让我深感意外至极。皇帝已然下达了明确的旨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僧俗百姓非但没有遵循旨意行事,反而一切的发展皆朝着与诏令截然相反的方向一路狂奔而去,如此情形,着实令人诧异到了极点,万分难以置信。”

他的目光深邃得仿佛无底的幽潭,忧虑重重,思绪似乎完全沉浸在了那混乱不堪、难以收拾的局面之中。“按理说,倘若皇帝久居深宫,对实际的状况知之甚少,这或许还能勉强找到一丝说得过去的理由。但那内阁之中的诸位大臣,还有六部尚书、侍郎等一众位高权重的要员,他们究竟在心底作何思量?谁能料到,这道诏令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像是一把无情的火,致使市井之间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境,整个局面愈发变得错综复杂,难以掌控和收拾。”

张定藩听着朱棣这番沉重而充满忧虑的话语,脸上不禁浮现出一抹不经意的笑意,随口便说道:“老兄,依我看呐,您在这事儿上怕是亏了不少的钱财吧。”

朱棣一脸的无奈与无语交织,沉默了好一会儿,始终未发一言,只是那表情仿佛在诉说着心中的烦闷与纠结。

“朝中那些位高权重、高高在上的高官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说实话,我也着实难以捉摸得透彻。不过众多大臣皆是通过科举这条艰难的道路出身,平素大多埋头于案牍公文,极少真正涉足实际的事务,以至于出现如今这般令人头疼的状况,仔细想想,倒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朱棣继续抒发着内心深处的感慨,语气中饱含着对当下局势的深深不满与无尽的困惑。

朱棣点了点头,二人在这一观点上总算是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仿佛找到了一丝共鸣。

朱棣接着感慨万分地说道:“想当年皇帝身处军中之时,尚且懂得身先士卒,能够毫无保留地与士卒们同甘共苦。正因如此,靖难之军每每遭遇挫折,陷入困境,将士们依旧死心塌地地追随皇帝,决然不肯有丝毫的溃散之意。由此想来,治军与治国实际上乃是相通之理。可如今这满朝的文臣,大多自恃身份清高尊贵,对民间底层百姓的疾苦全然不知,又怎能期望他们能够将这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繁荣昌盛?依我之见,这众多的文臣,多数怕是难以有所作为,难以担当起治国安邦的重任。”

张定藩赶忙回应道:“老兄,您切莫如此偏激呀,或许情况没有您想象得那般糟糕。”

朱棣瞪了他一眼,语气严肃且带着几分威严地说道:“怎么?莫非你的家族之中有人为文臣出身,所以你才这般为他们说话?”

“倒也并非如此,我只是觉得,这世间之大,人才总归还是存在的,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张定藩赶忙解释道,神色略显紧张。

朱棣听闻,顿时来了兴致,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笑吟吟地看着张定藩,追问道:“那你倒是说说看,究竟何人堪称真正的人才?”

“这……这……”朱棣这突如其来的一问,倒让张定藩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愣在了当场,大脑仿佛瞬间空白。

不过在张定藩心中暗暗想道,自己和眼前这位老兄,当下所做所为,无非就像市井中那些喝了几口小酒,便开始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之人,不过是发发议论罢了。

只是哪怕是随意地吹牛胡侃,总归也要有一些实在的内容才是,不然就显得太过空洞无物。

猛的,张定藩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关键的人物,急切地说道:“有一个叫杨士奇的,此人颇具非凡的才干,必定是能够治理天下的大才。”

朱棣却是一脸的迷茫,疑惑如重重迷雾般笼罩在脸上,问道:“杨士奇?此人究竟是何许人也?我怎么从未听闻过。”

张定藩之所以会想起杨士奇,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太子姐夫要请人来给他讲课,似乎所请之人便是东宫的一个叫杨士奇的翰林侍讲。

当然,这个名字在后世人的张定藩也有所耳闻,至少在各种小说和电视剧里都曾经出现过,据说此人历经五朝,明初至明朝中叶的主要国策都有他的参与和深刻影响。

而且此人出身贫寒,自幼历经无数的磨难,饱尝人间疾苦,深知民间百姓生活的不易。

你看,这不就正好对上了吗?

张定藩接着说道:“好了,咱们莫要再为此等烦心事劳神费力了,咱们操这个闲心又能如何,又能改变什么呢!”

朱棣点了点头,不过却在心里暗自嘀咕,这个家伙莫非只是信口胡说一通,随口提及一个名字罢了?

酒过三巡,张定藩已然有了几分醉意,眼神也变得有些朦胧迷离。这时朱棣似乎也准备起身离开。他轻轻地拍了拍张定藩的后背,感慨地说道:“你这小娃娃倒是不错,假以时日,必定能够前程似锦,成就一番令人瞩目的事业。”

张定藩听了,爽朗地大笑道:“那我也祝您前程似锦,诸事顺遂,心想事成。”

朱棣微微一笑,说道:“他娘的,和你在此啰嗦了这么久,耽误了我的正事。就此别过,你这小子赶紧滚吧。”

“你这人……”张定藩咬了咬牙,心中有些恼怒,但又看了一眼朱棣身边那一个个身强体壮、威风凛凛的护卫,只好强压下心中的不满,挤出一丝勉强的笑容,说道:“再会。”

虽说二人关系相较于之前亲近了一些,可是有些必要的程序还是要遵守的。比如此刻,张定藩就很自觉且熟练地钻进了麻袋里。

有句话说得好,生活有时就如同强行闯入,倘若无法反抗,那便只能学会去享受其中。

那孔武有力的护卫背着张定藩,步伐矫健,一路疾行。不久之后,他们出现在了一处幽静偏僻的小巷。张定藩从麻袋里钻了出来。

护卫凝视着张定藩,目光严肃且带着几分警告的意味,突然开口说道:“以后不要在他面前乱嚼舌根,有些人,可不是你能够轻易招惹得起的,你自己心里要有数。”

张定藩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一脸的不服气,倔强地说道:“哼,还不知道究竟谁惹不起谁呢!”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步伐坚定而有力,毫不拖泥带水。只留下那护卫站在原地,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神情略显无奈与担忧。

……

此时,张定藩正心情不错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丝毫不知此刻的张家,早已乱成了一锅粥。

张定藩此次乃是偷偷溜出家门的。邓健当时兴冲冲地跑来,满心欢喜地打算好好教一教张定藩在宫廷之中该如何进用膳食,注意各种礼仪规矩,谁知进屋一看,却发现人不见了踪影。

而那位翰林侍讲杨士奇,正好今日也赶了过来。他精心预备了一些关于四书五经的深刻功课,打算好好给张定藩补上一课,助其增长学识,开阔眼界。

结果人到了之后,左等右等,从清晨等到日暮……却发现那位张家少爷连个影子都看不到。

杨士奇无奈,只得端坐在堂屋里等候,心中的期待渐渐被无奈所取代。邓健则在一旁显得很是尴尬,他一次次地对杨士奇说道:“过一会儿,张公子就会回来,还请您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来,杨侍讲,您喝口茶,喝口茶。”

于是,在杨士奇战术性地用喝茶来掩饰自己的尴尬无数遍,同时因为茶水喝多了跑了七八次茅坑之后,张定藩终于带着一身的酒气,晃晃悠悠地回来了。

杨士奇的脸色很是糟糕,来之前,他本是因为得到了太子的授意,心中还挺愉快的。毕竟自己区区一个侍讲,能够得到太子的青睐,实在是三生有幸,感觉自己的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当然,这其中的缘由其实和杨士奇的出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杨士奇自幼家境贫寒,生活困苦,早早地便失去了父亲,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母亲改嫁之后,继父对他倒是不错,给予了他一定的关爱和照顾,可惜很快继父也不幸去世了。

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艰辛无比,饱尝人间冷暖。他靠着给人做教书先生,挣取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着生计。

明初的时候,朝廷急需大量的人才,于是在贵人的举荐之下,杨士奇才得以入朝为官,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

然而,杨士奇并非通过正经的科举入仕,这一点在太祖高皇帝的时候,倒还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可如今大明立国已经数十年,科举出身的官员占据主流,这便成了他仕途上的一个巨大的软肋,让他在官场中备受冷落和歧视。

杨士奇的宦海生涯并不顺遂,那些通过正途出身的进士们对他颇为瞧不起,认为他并非正统,出身卑微。而他出身贫寒,虽然偶尔也会有人看重他的才华,但毕竟没有真正的朝廷重臣对他青睐有加,更无所谓同乡、同年之类的关系可以依靠,在官场上显得孤立无援。

因此,在永乐朝初年,他在朝堂之中不过是个如同透明人一般的存在,默默无闻,难以崭露头角。

此时他才恍然明白,难怪太子让他来教导这位张公子,敢情是好事轮不上他,坏事倒是让他来背锅了。

杨士奇强压下心中的不满与无奈,尽量让自己的表情显得平和,与张定藩见礼。

张定藩听说杨士奇来了,居然表现得很是热情,连忙说道:“来来来,杨侍讲,久闻大名,咱们快快坐下,杨侍讲用过饭食了吗?”

杨士奇听到张定藩口中说出“久仰大名”这四个字,心里不禁无奈地苦笑。

若是换做别人说久仰倒也罢了,可从你张定藩口中说出……哎,当真是倒霉透顶啊。

杨士奇板着脸,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说道:“公子,咱们还是赶紧开始读书吧,莫要浪费了这大好的时光。”

张定藩连连点头,说道:“好好好,我向来喜欢读书,杨侍讲您请开始。”

于是,一部厚重的《尚书》被庄重地摆在了张定藩的面前。

张定藩看着眼前的书籍,瞬间瞪大了眼睛,凭良心说,书里的每一个字,他都认识,可一旦这些字组合起来,形成深奥的语句和篇章,他就如同变成了睁眼瞎,完全不知书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智慧。

最可怕的是,杨士奇刚开始满怀激情地念书讲解的时候,张定藩就开始打瞌睡,犯困,眼皮子不停地打架,仿佛有千斤重一般,怎么也睁不开。

好几次,杨士奇见张定藩那木然呆滞、昏昏欲睡的样子,便拼命地咳嗽,试图用这剧烈的声响提醒张定藩打起精神来。

张定藩被咳嗽声惊醒,茫然地睁开眼睛,看看四周,起初一脸迷茫,似乎在思考自己是谁,身处何地,完全没有回过神来。

但没过多久,他的眼帘又开始缓缓垂下,仿佛被瞌睡虫彻底勾去了魂魄,再也无力抵抗那汹涌而来的睡意。

如此反复了几次之后,杨士奇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内心的怒火如即将喷发的火山一般。

他心中怒火中烧,真想如同当初自己在民间做教书先生时那样,拿起戒尺狠狠抽打这个可恨的家伙一顿,让他清醒清醒,认真听讲。

可他最终还是忍住了,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不惹恼太子,他不断告诫自己只能忍气吞声,不能冲动行事。

“张公子,方才我讲的那一篇《周书》,你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吗?”杨士奇满怀期待地问道,眼神中带着一丝最后的希望。

张定藩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作答,只能沉默以对,仿佛一尊失去了灵魂的雕像。

“不急,慢慢来,我来给你详细地诠释一下《周书》的要义。”杨士奇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耐心,声音尽量温和。

“好了,想来张公子对此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了吧。”杨士奇试图给张定藩一些鼓励,希望能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张定藩瞪着眼睛,眼睛偶尔一眨一眨,看着杨士奇,脸色依旧僵硬,毫无领悟的迹象,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杨士奇深吸一口气,努力地维持着职业性的微笑,说道:“那我再给你讲一遍,这一次你可要仔细听好了,不急,很多事情急不来的,很多人起初也都和你一样,等掌握了诀窍,自然便可水到渠成了。”

就这样,如此反复安慰和讲解了好几天,杨士奇感觉自己已经用尽了浑身解数。

到最后,杨士奇欲哭无泪,内心充满了无奈和绝望。

因为张定藩这家伙根本就是不开窍,仿佛对知识有着天生的抵触和绝缘。

你要说他态度不好吧,他对你还算挺尊敬的,至少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拒和不礼貌。

可你要说他乖巧听话吧,你讲了这么多四书五经,费尽了口舌,结果这家伙还是如同睁眼瞎一般,什么都没学会,什么都没记住。

而且你还不能打他骂他,毕竟人家是太子殿下的妻弟,而且太子殿下似乎对这个妻弟极为看重。将来,他就是响当当的国舅爷,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于是,几日之后,杨士奇每次去张家授课,心情都如同上坟一般沉重和无奈,仿佛要去面对一场无法逃避的灾难。

在几次几近崩溃和破防的时候,他一次次用强大的意志力将自己的理智拉回来,告诉自己要忍耐,要坚持。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明:穿越到永乐帮姐夫当皇帝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