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儒圣:我读春秋的 第十八章:童生文位!天赐能力【4000字大章求鲜花收藏】

第十八章:童生文位!天赐能力【4000字大章求鲜花收藏】

文院圣殿,庄严而肃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书卷气。

此刻,院君鲁桓、县令杨楠及京兆府翰林司如,正端坐于圣殿之内,细察科举之盛况。他们的目光穿透了时间的薄雾,聚焦于每一位考生的笔下风云。

蓦然间,天际异象骤现,一道璀璨的光芒自“目”字三号考房上空腾空而起,三尺才气如龙腾跃,直冲云霄。三人见状,面色骤变,心中震撼难以言表。

“三尺才气,诗成鸣州!此乃圣前童生之兆!”院君鲁桓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他深知,能被圣院委以重任,主管一方文院,心性自是非凡。然而,亲眼目睹这等惊世之才的诞生,心中的波澜仍是难以平息。

“又一首鸣州之作!天佑大唐,圣佑人族!”翰林司如震撼之余,更添几分深思。他仿佛能体会到布衣大学士那份辗转难眠的忧虑与期待,毕竟,错过一首鸣州诗,将是终身之憾。

县令杨楠更是激动得语无伦次,目光如炬,紧锁那光芒之源,急切道:“那……那光芒之下,究竟是何方神圣?我定要亲自探寻!”言罢,他匆匆步至案前,翻阅起科举名册,试图揭开那神秘面纱。

鲁桓与司如则是一脸期待,虽不能亲至,但心已随之飞扬。他们深知科举之重,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能以目光遥寄祝福与期待。

“此番科举,真乃盛事也!除李平安之‘清水芙蓉’外,竟又添一首鸣州佳作。大唐科举,近十年来未有如此盛况,三日之内,双星闪耀,实乃儒道之幸!”二人感慨万分,心中满是对儒道未来的憧憬。

“墨义贴经,或难引天象,策问或有微光,然诗赋之道,最易触动天地。此番鸣州之作,不知是否为战诗?”提及战诗,二人眼中闪过一抹异彩,但随即又归于平静。

人族历史长河中,战诗词稀缺珍贵,每一首都已深入人心,被妖蛮、神魔等异族所忌惮。正因如此,儒道每年科举必设战诗之题,以求新篇,以振儒威。

“不论是否为战诗,但凡才气异象显现,即便是县级之作,亦足以成为儒道之利器!”二人异口同声,言语中透露出对儒道未来的坚定信念。

“三日之内,儒道连获鸣州级辅助诗与另一佳作,此乃复兴之兆,圣人辉煌,或将再现于世!”圣殿之内,回响着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

两人对那骤然绽放的三尺才气奇观赞不绝口,心中满是震撼。

与此同时,县令杨楠在翻阅名册的手指微微颤抖,终于定格在了那个引人注目的位置。然而,那上面的名字,却如同晴天霹雳,让他脸色骤变,心绪难平。

“这……!”杨楠难以置信地盯着那个熟悉的字眼,以他举人的身份,自然不会看错这名单上的任何一个字。但“李平安”这三个大字赫然在目,让他如坠冰窖,一时之间愣在了原地。

“怎么了?是哪位书院的才子?”正眺望远方的翰林闻声回头,关切地问道。

“不朽书院……李平安!”杨楠艰难地抬起头,眼神中满是难以置信,仿佛见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景象,他转向鲁桓和司如,两人的表情也瞬间凝固,眼中满是惊愕,瞳孔瞬间放大了几分。

“李平安!”

“三天前以一句鸣州诗震动长安,如今科举场上,竟又创作出一首!这……”

三人面面相觑,深吸一口气,皆是感慨万千。

院君鲁桓头皮发麻,脱口而出:“此子,有圣人之姿!”这里的“圣人”并非专指儒家至高,半圣亦可称圣,而能在短短三日内连作两篇鸣州诗,即便是半圣之中也属罕见。

杨楠与司如闻言,对鲁桓的评价深信不疑。尤其是杨楠,更是激动不已,心想若李平安他日封圣,自己作为长安县令,定能沾光不少,受同僚敬仰,仕途自然也是一片光明。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李平安能够平安成长,否则一切皆是空谈。若非科举规矩严明,监考官不得擅离圣庙,他们早已迫不及待想要飞奔至李平安面前,询问他是否安好,那鸣州诗上是否留有署名,甚至想让他加上一句“科举中受某某教诲而作”。

至于诗词的题目与内容是否紧密相关,此刻已无人关心。他们只能耐心等待科举结束后的审阅时刻,方能一睹那首佳作的风采。

……

平日里,鸣州诗的异象足以吸引方圆十里的文人墨客,他们对那等才气极为敏锐。但文院却是个例外,除了中间的圣庙之外,文院外围等候的学子家眷,以及同在李平安周边考房的考生们,皆被隔绝在鸣州异象之外,这是为了确保科举的公正与宁静,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在“目”字三号考房内,李平安深切感受着鸣州诗带来的无尽力量。那三尺才气如涓涓细流,涌入他的文宫之中,眉心处的文宫轰然作响,仿佛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过。

一根与先前无异的柱子矗立在文宫中央,而新作的“相思”二字则以璀璨的金色字体镌刻其上,熠熠生辉。柱子周身不断散发出浓郁的才气,环绕在文宫之内,形成一片独特的天地。

若仅凭两篇鸣州诗的才气柱持续滋养,李平安或许需半月时光方能满足晋升童生文位的需求。但此刻的他,却已得才气灌顶,真正踏入了圣前童生的行列,不仅晋升了童生文位,更获得了两项天赐能力——【过目不忘】与【明眸夜视】。

过目不忘之能,自是不言而喻,从此告别了那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之法。

而明眸夜视,亦是颇为实用,让双眸在夜幕之下也能洞察秋毫,视物如昼。

“倘若匡衡拥有此等神技,又何须费心凿壁偷光?”李平安心中暗想,不禁对那古时的求学艰辛多了几分感慨。在他看来,凿壁之举,倒有几分偷窥之嫌,万一隔壁是哪家闺秀的绣房,只怕这书生就要变成独守监牢的囚徒了。

晋升之路比预想中顺畅许多,李平安心中自是愉悦。他轻轻收起“相思”一诗的首篇墨宝,随后将其工整地誊写于试卷之上。笔落之时,心中大石亦随之落地,大功告成。

不多时,科举的钟声悠悠响起,铛!铛!铛!三连响,如同天籁之音,宣告着这场汇聚天下才子的春闱盛宴正式落幕。考生们纷纷停笔,无论文章是否完篇,钟声之下,再动一笔便是作弊,童生之路将戛然而止。

考场内,万籁俱寂之后,是各异的神色交织。有的考生面露轻松,如释重负;有的则眉头紧锁,忧心忡忡;还有的则是淡然处之,伸展筋骨,一切随缘。

李平安对结果并未过分挂怀,因为他已踏入童生之列,这意味着他得以解锁更多儒道诗词的奥秘,不再局限于自己的首篇之作。他静坐其间,思绪万千。

“在九州大陆,儒道修行,童生方为始。调用才气,施展儒术,虽可借用先贤诗词,但不是自己的文宫、文胆所孕育,则需考量契合度。孔圣人之诗词,其威能莫测,然我能否驾驭,是否悟透其髓,方为关键。”

“儒道诗词,犹如修道者之功法武技,非人人皆可适用,需寻得那份独有的契合。强用不适,犹如修道者走火入魔,于儒生而言,则是文胆受损,一旦破碎,儒道之路便难以为继。”

正是这份理解,让李平安意识到儒家修炼体系的另一番风景——偏爱那些易于理解、广为流传的诗词佳作。然而,此类诗词,往往是镇国之宝,传世之作,乃至惊圣绝响,岂是轻易可得?

昔日,前身对晋升童生后的种种并未深究,心中所念唯有科举成功,归家见母。而今,这一切都需要他亲自去探索,去领悟。

踏入童生文位后的儒道世界,其斑斓多彩远超凡尘俗世。

正当李平安沉浸在深思之中,一名侍从悄然步至他的考房前,动作利落,将堆叠整齐的试卷轻轻拾起,置于一旁的手推车上。车轮滚动,发出沉稳而有节奏的声响,缓缓驶向下一位考生的考房。

春闱科举的帷幕缓缓落下,需待所有儒生的试卷悉数收集完毕,方算圆满。随后,众人还需前往圣庙,向孔圣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他是天下师表,儒学之祖。

夜幕低垂,细雨如丝,悄然降临。清晨的阳光仿佛还在眼前,转眼间却已细雨绵绵。文院中的学子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毕竟春日多变,雨丝轻拂,更添几分书卷气息。然而,对于那些尚未凝聚才气的学子而言,这细雨却成了考验,他们身形略显单薄,寒意袭人。

而李平安,得益于才气的庇护,仅凭一股浩然之气,便能抵御这春寒料峭。

“春闱科举,至此圆满!全体儒生,拜谒儒道圣人!”圣庙内,一道浑厚而庄严的声音响起,如同天籁,响彻云霄。

“一拜天地,敬儒道之广博!”

众人无论考试结果如何,此刻皆收敛心神,面向圣庙,虔诚跪拜。

“二拜先师,感教化之恩德!”

“三拜同窗,愿友谊长存!”

“礼成!诸位,可离考房。”

随着最后一声令下,万千学子仿佛挣脱了束缚的鸟儿,瞬间从考房中涌出,场面蔚为壮观,犹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李平安亦整理好行装,迈出考房门槛。那一刻,考房内外,仿佛两个世界。外面是喧嚣与释放,而考房内,则是无尽的惆怅与不甘。

“唉!我的科举梦,怕是要碎了!”

“兄台,今年的策论你可有何高见?”

“怎会突然考及天策上将军,那可是去年才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三品武夫啊!”

“兄台,你是选了相思还是战诗?”

“自然是先战诗,另一题嘛,且看情况。”

……

望着这群或懊恼、或焦急的学子,李平安不禁哑然失笑,心中暗道:“这场景,倒像是高考结束后,一群中等生急着找人核对答案的模样。”

学霸与学渣为何不如此?学霸自信满满,无需对答案;学渣则自知不足,懒得对答案。

正当李平安欲离去时,忽闻有人呼唤:“平安!”在人群的嘈杂中,他凭借童生文位的敏锐听力,迅速捕捉到陈锦年的声音。循声望去,明眸夜视之下,陈锦年的身影清晰可见。

李平安挥手示意:“这边!”

两人相见,陈锦年并未提及考试之事,反而一脸轻松:“考完了,去喝两杯如何?”

“正合我意!”

言罢,两人并肩而行,谈笑风生,科举之事,仿佛已随风而去。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儒圣:我读春秋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