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小镇之恋 第十章 青春作伴好还乡

杨莉莉的努力终于有了点成果,至少高云父亲的事情有了一个结论:问题的性质确定为由“敌我矛盾转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就是说恢复了一般干部的身份,可以回原单位上班了,当然职务现在是没有了。

高云的母亲终于落下了一半心,只有高云还在乡下,始终让她牵肠挂肚。

又到年底冬季征兵的时候,上年征兵体检高云的肝不好,肝肿三公分,第一关就被取消当兵的资格,其实高云自己心里很清楚,就算是体检合格,政审这一关也过不了,因为父亲的事还没有结论,政审是通不过的。肝肿是江南水乡年青人较普遍的问题,也是体检中淘汰最多的一关,主要的还是因为血吸虫病的感染。这次杨莉莉凭借着自己的本领,让高云如愿的通过了体检关。来接兵的是驻南京的陆军部队的张连长,杨莉莉知道他住在县政府招待所,高云的政审和体检资料出来后,杨莉莉单独取出来送到去,所以录取的很顺利了。

终于可以在跳出农门了。几年的期盼成了现实,高云长长的出了口气,父母、杨莉莉也长长的出了口气。在焦灼地等待入伍通知书的日子里,高云的大脑一直处于高度亢奋之中。同学、朋友也为高云高兴,同时也有点嫉妒,嫉妒他有这么一个女朋友。

趁着等通知的空闲里,高云回到乡下,整理东西,同时和老乡、战友话别。一大早,高云回到自己的蜗居,小队的人早已出工,高云看看自己的“家”,真的没有什么可以什得带走的东西,只有一床铺盖勉强还算完整,但知道当兵去时并不需要带被褥,想想后,就在小屋里等到林老伯、林志英“坐歇”回来。小队里干活时一个上午在中间有一一点休息时间,称作“坐歇”,可以让大家补充点食、水等人,以利于后半晌的劳动。林志英见高云回来了,显得很高兴,知道他要参军去了,从此就跳出农门脱离苦海,有了光明前途。转眼又想,他这一走,关山万里,要再见到,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不觉得有点鼻子酸酸的。这几年几乎天天见面,一起劳动,多少有点感情,虽说自己已是玉林的人了,而且马上要结婚了,不该想这些,但少年时的情怀铭刻于心,志英赶紧打了个招呼就躲到一边去了。高云自己将自己的钥匙交给了林老伯,说里边的东西你们用得着就拿来用好了,我什么也不带走了,家里地方也小,带回去也没地方放更没人用。林老伯喜滋滋的收入钥匙,儿子一天天的长大,旧被褥旧衣服之类在高云眼里看来是破烂,但在林老伯眼里却大有用处的。隔壁苏志超的门还锁着,高云又来到小学里,见到苏志超正忙着收拾东西,学校已经放寒假了。二人聊了一阵,苏志超告诉高云,听说郦玉林和林志英定在年初二结婚,二人都觉得该买点什么礼品送个人情,这几年玉林和志英对他们还是比较照顾的,相互关系也挺好。高云更觉得有点亏欠,而且春节前自己就要当兵走了,这喜酒是赶不上了,但这人情还是要送的。于是就鼓动苏志超一起到镇上去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以买来送人的。苏志超本来也要回家了,二人就顶着刀割般的寒风来到蒋庙镇,五金店里的自行车太贵还要凭票,百货店里的货架空荡荡的,缝纫机倒有一台也要凭票,手表也是同样,二人都拿不出供应的票子和那么多钱,只好望洋兴叹。看了半天,一台上海产的三五牌台钟倒还可以,挺实用又大方,就是也有点贵,要好几十元钱,高云和苏志超一年的收入才几十块呢,二人合计一下,狠一下心,合起来买下,又冒着风寒给送到郦玉林家。

郦玉林见二位朋友送上这么贵重的礼物,很不好意思的收下了。要知道像结婚这样的大事,最至亲的娘舅、姑父才送八块、十块的人情,一般的都只送二块、五块钱呢。高云他们走后,郦玉林的父亲悄悄告诉玉林,以后有人问这钟是那来的,就说是自家买的。郦玉林不明所以,问:“这又为何呢?”他父亲就骂他是小孩子不懂事,叫他不要多问就照说得做。原来,这礼什么都可以送,就是不能送钟。钟和终是一个音,送钟就意味着“送终”,更何况是二人合伙“送终”了,人家新婚你却来“送终”,多么不吉利的口彩!难怪郦玉林的老父亲不让玉林问是为什么,也怕沾上晦气,也是高云他们年轻不懂事,没问一声大人,贸然地让郦家担了好长时间一段心事。像这样的习俗,在农村是比较多的,譬如理发吧,二个要好朋友一起去理发,但必须各付各的钱,不能代付的。你道是为什么?原来人死后须换衣理发的,死人是无法自己付理发的钱,当然是别人代付的,因此为别人代付理发的钱自然是不吉利的了。可见入乡问俗是很要紧的事,免得招来不必要的是非。

临近年底,天上又飘起了雪花,县电影院里在开欢送会。台下正中坐一群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草绿色军装的年轻人,四周是各单位、各公社的领导,台上,县里的头头脑脑都来了,一番慷慨陈词后,新兵被带到一辆辆汽车前。家属纷纷涌上前去和自己的子女话别。有哭的,有笑的,幸福的眼泪,骨肉分离的眼泪,和漫天飞舞的大雪中交织在一起。此情此景,高云面对泪流满面的母亲和杨莉莉,也不免动了感情,眼睛里呛满了泪水,鼻子酸酸的,哽咽着向亲人挥别。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高云因头脑活络、身手敏捷被师部侦察连选中。说是侦察兵,其实在和平年代也与普通大兵差不多,只不过少干些种菜养猪的杂事,多学了几招擒拿格斗招式而已。

就在高云当兵去的下一年,动荡不安了整整十年终于有了喘息的迹象。运动终于结束了,复苏的气象一点点的开始显露,最显著的标志是高考恢复了。高云的同学考取的不多,那是因为那里他们才刚上初一就遇到了运动,在校的时候正值社会最乱的时期,“打、砸、抢”学了不少,文化课基本没上过,说是初中毕业,其实文化底子连小学生都不如。毕业还不叫毕业,叫什么结业,说“干革命是永远没有毕业的”。就是像王峰这样的高中生,真正的文化程度还不到初中毕业的水平,连数理化的课本都是全新,可见这二年高中是学了些什么。但高云乡下的二个乡下战友却双双考上了。

江建民考上了地区中专,学的是机械制造;苏志超反而考上了师范专科大学。江建民能考上大家不觉得奇怪,因为他读过高中,多少比常人多一点知识。而苏志超能考上大学真的出乎大家的意料,尽管也是个文静的读书人,小学时的成绩很好,但刚上初中蒋庙镇初中就遇到了运动,文化基础并不好。其实他能考取,得益于在大队小学里教了的这几年书。那时,批判旧教育制度中有重要条的一条罪状,就是学校办在城里为少数人服务,剥夺了贫下中农子女上学的权力。因此要求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队,所以大队小学里办起了附属初中班。

苏志超教的是初一、初二语文,说来好笑,苏志超自家才读到初中一年级,但比其他几个“赤脚老师”要强一点,他们只是小学文化程度。让一个只读过一年初中的人去教初中,是不是有点滑稽?其实不然,这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好在到大队里读初中的孩子都是榆木脑子,那怕你老师的水平再高,反正也学不进什么东西。苏志超还是挺负责的,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这几年的教书中多看了几本教辅书,还有什么《欧阳海之歌》、《金光大道》、《红旗插上大门岛》之类的课外书籍。就凭着这点底子,以及出出简报、写写报道方面的特长,在语文、政治这二门文科方面考出了好成绩,才得以上了大学。

相比之下,江建民是吃亏了很多,初中、高中没学到啥文化基础并不好。还好在这几年的下乡,因为比较孤僻内向不大与他人来往,一个人蜗在小屋里有空闲时就看看小说、报纸,几年下来,只要能借到的乱七八糟的书看了不少,并没有完全抛开了书本,不知不觉间,文字底子变好得多。如果也能代代课或者当上“赤脚老师”,成绩肯定要比苏志超要好。等到知道恢复高考再去找书本补课,已经没剩多少时间了。江建民心里没底再加上本身胆小,只报了个中专,心想保证跳出农门是最紧要的,所以也就不敢冒险,很保守的填报了中专。后来知道连苏志超也考上了大学,凭自己的基础肯定要比他好,考个大学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心里后悔极了。

下一年,除了上大学,又出台了顶班、靠友、招工等政策措施,解决下乡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山下乡”终于成了一代人的噩梦和悲剧,被永远的记载在中国现代历史之中。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小镇之恋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