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目光,朱允炆轻轻叹口气:“诸位爱卿,朕要给燕王朱棣写封信,哪位爱卿要代笔啊。”
“臣翰林院编撰程济,原为陛下代笔!”
程济,随建文帝逃亡的二十二个大臣之一,忠心可鉴之人,头脑也很灵活,是一个可成大事之人。但他最擅长的竟然是算卦。
朱允炆笑着点点头:“那就有劳程爱卿了。嗯,朕想想,怎么说。”
望着奉天殿外,朱允炆缓缓说道:
“四叔无恙,见字如面:
朕自登基四年以来,虽无贤能之才,为保我大明国祚,却也兢兢业业。
先帝不以朕年幼,将大明江山托付于朕,如今你我叔侄兵戎相见,皆因侄儿心胸狭窄,怕诸位皇叔染指皇权,从而削藩导致江山动荡……”
方孝孺等大臣听到此处,不仅抬头看着望向远方的朱允炆,渐渐低下了头。
连程济都抬头看了一眼,又低下头继续书写。
朱允炆接着说道:“但从国事来看,朕不后悔!
自朕登基,朝廷内务励精图治,各地藩王却已成为大明最大的之隐患。
这与朕之私心无关,为保大明国祚绵长,削藩势在必行。错就错在侄儿的智慧不足,惹出了刀兵之祸,自家残杀,愧对先帝之灵。
如今四叔直逼京师,足见燕王豪气不减,朕为大明有此燕王而心中甚慰。
想必太祖在天之灵也会欣慰,朕之所在,就是皇叔您的考验吧,诚然,也是对朕的考验。
朕虽薄德,上干天怒,使得宝座易主,但总归是你我皇家之事也。
靖难三年,死伤无数,还望四叔宽以为怀,勿要伤害百姓与朝中诸臣,让他们勤于朝政,安居乐业,以全我皇家之仁义吧……侄儿朱允炆敬上!”
朱允炆说完收回了目光笑道:“程爱卿可写好?”
程济留着眼泪点头:“陛下,臣以写好,请陛下过目!”
朱允炆拿过来看了看笑道:“不错,程爱卿的字确实不错。命人誊写一百份张贴与城内。”
“是!”
办完了最后一件事,朱允炆起身,回头摸了摸自己座的龙椅,屁股还没坐热呢,就要给人家让位了。这种感觉,真是酸爽至极啊。
“好了,该办的事情,已经办完了,诸位爱卿立刻令禁军带领后宫嫔妃和太子向济南进发吧。”
方孝孺连忙问道:“陛下欲意何往?臣等愿意跟随。”
朱允炆摆摆手:“不必了,你们都在京城吧,朕一个人走!”
话音一落,一帮人跪在身边,抱着朱允炆的大腿哭道:“陛下,您是要弃臣等而去吗?
陛下仁厚,不愿意见臣追随而去,您要是去见了太祖,你让臣等怎么活啊陛下!”
我刚来啊,还没想死呢~
朱允炆拍拍程济的肩膀笑道:“如今我大明各地兵马都接到了消息,要是集中在一起,至少有四十万大军,还在乎区区一个燕王吗?
人少才好跑,咱们人多,怕是被人一窝端了。”
“陛下稍后!太祖有密令在此!可按旨意行事。”
只见太监王忠跑出去端来一个木匣,打开后,三张僧人的度牒,还有僧人用的袈裟、僧帽、僧鞋等物,以及剃刀一柄、白银十锭、书信一封。
“果然是这东西!怎么把他忘记了。”朱允炆笑呵呵的蹲下来查看一番。
王忠连忙打开书信:“太祖秘旨,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密道逃出京城。
持度之僧,既是皇觉寺和尚,应文、应贤、应能、云游四海、宣扬佛法。
擢,各地官府路卡、寺庙、庵刹、民镇,尊封佛意,以方便适合,不得阻拦。”
“太祖皇帝啊~~”王忠念完,噗通一下跪倒在地:“太祖皇帝,老奴万死啊~~”
“太祖皇帝啊,臣等罪该万死啊~~”
“太祖皇帝啊~臣等无颜啊~~”
看着匍匐在地的大臣,朱允炆也不免悲叹,朱元璋对这个孙子真是够意思,此时此刻,他仿佛感觉到了那片拳拳的爱护之心。
程济这个人算卦是非常厉害的,拿起度牒一看,就立刻喊道:“监察御史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何在!”
“臣下在此!”
“快,你们二人与陛下立刻剃度,陛下为应文,叶希贤为应贤,杨应能为应能,护卫陛下向南而逃!
陛下,太祖皇帝也曾为和尚,还望陛下勿要执拗,请立刻剃度,有了路引,咱们才能跑出去啊。”
朱允炆连忙点点头:“对,有了路引跑的才远,剃度吧。王忠,你来给朕剃度!”
“老奴乃无根之人,岂能……”
“臣来!”方孝孺连忙拿过剃度刀:“陛下,臣得罪了。”
看着头发刷刷掉落,朱允炆打算先收好,以后做个假发带着,也好掩人耳目。
程济几个人商量一番,终于挑出了二十个臣子随朱允炆逃出皇宫,算上三个和尚,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建文二十二臣。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