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的八大菜系(暂且沿用这个说法。我知道这不准确),七个是南方菜,北方菜只有一个鲁菜。
补充说明:安徽和江苏虽然地处我国的南北交界,但安徽的徽州菜;江苏的金陵菜、苏帮菜都位于长江以南,淮扬菜也至少在淮河以南,说是南方菜没有任何问题。
笼统地说,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的菜肴都可以划归一大类。毕竟江苏和安徽原本就是一个省(明朝的南京、南直隶,后来的江南省),而浙江的杭州菜、绍兴菜和宁波菜也都发源于浙江北部、靠近江南省的位置,口味差异不大——就统称江南菜吧。
闽菜、粤菜虽有不同,要揉在一起也说得通,都是依山傍海的,菜肴也都是山珍海味。所以啊,说到底,要判断一个地方有没有美食,不是看他南方北方,而是看他沿不沿海。沿海就能吃到海鲜,属于是赢在起跑线了(沿大江大河也同理)。
鲁菜之所以能在北方菜里脱颖而出,也不过是有个沿海的优势。“沿海的优势”不仅限于食材多——
百度百科上把鲁菜的历史追溯到了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只能说保守了,太保守了。鲁菜的前身应该是商朝的宫廷菜,至少不晚于商朝经略蒲姑、征服东夷的历史时期。商朝不仅商业发达,占领海滨之后、更能煮海为盐,把握盐业命脉。整个商王朝控制的沿海地区,制盐作坊总数超过500个,预计直接从事盐业生产的人数在5000人以上。商朝本就重视经商,再加上鱼盐之利——有理由相信,在商朝、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富裕到了每天闲着没事做就在家研究吃喝的程度。“酒池肉林”或许本就是西边来的老农民对商朝贵族这一群体的共同印象,最后集中投射到了殷纣王的身上而已。
也就是这样研究吃喝、研究了几百年,到管仲、到孔子,鲁菜大抵已经发展完善了,或者说基本成形了,至少指导思想确立了——所以管仲才能说出那句“饮食、侈乐,民之所愿”,孔子才能说出那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作为商朝的贵族后代、过了几百年好吃好喝的好日子才能说出来的话。
我虽然不认同所谓的地理决定论,但、地理上讲,山东半岛作为中国最大的半岛,地势平坦适合农耕,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又靠近四大渔场之一的黄渤海渔场,自古以来吃穿不愁、人烟稠密,发展出美食也算是历史的必然。
说到吃穿不愁、可能有人疑惑,毕竟才经历了几百年的苦日子,到今天还有不少穷人;包括今天的有钱人或多或少也经历过穷日子。我说的是宏观上的,人口能保持增长的地方,都可以算吃穿不愁,愁吃愁穿的地方是西伯利亚和南极洲那种。
我这都扯到哪儿去了……让我往回倒倒,
总之没啥特别想去的地方。还是先去看看博物馆吧,其他的到时候再说。看一下泰山怎么去。有直达泰山的火车,挺好的。那就预约明天的博物馆,后天去泰山的火车票。去完泰山再去哪儿。孔庙在曲阜,又往南边去了。这路线不太行。泰山旁边的泰安市也有高铁站。当初去华山还只能坐绿皮火车到华阴县,现在也有个华山北站了。不该直接去济南的,应该先坐蚌埠到曲阜150块,再曲阜到泰安30块,再泰安到济南26块(或者12块5的普通列车),再济南到淄博(普通车16块5也只要一个小时。怎么还有个大明湖站),再往东到潍坊、青岛、烟台。
嗨呀不管了,都给我想困了。随便玩吧,有什么好安排的。
一个多小时转瞬即逝。可能是我思绪飘得太远了,回过神已经要到站了。这还是我第一次到山东,怎么感觉内心没啥波澜呢。倒是我痒痒挠不知道掉哪儿去了,莫名烦躁。等会先去哪儿,定的酒店在宽厚里,先去酒店吗,万一碰到床就起不来了咋办。不行,还是先去其他地方逛逛吧,优先锁定吃饭的地方。刚才车上想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都没想想晚上吃什么。搜搜看。
搜了半天,什么“带外地朋友打卡老济南鲁菜xxx”,什么“来济南打卡必吃鲁菜馆xxx”,又或者“济南本地人才能找到的平价鲁菜馆xxx”,看了一大堆,怎么都没啥胃口。大肠、海参、腰花我是从来不爱吃,甚至看一眼都会掉san,这一下就少了仨。糖醋鲤鱼倒是有点意思,以前只吃过糖醋潜水艇,还没吃过这种带造型的——但是总感觉为了定型会炸得很焦,我很讨厌炸过头的鱼,吃着都不像肉了,有点怕踩雷。糖醋里脊和四喜丸子原来是鲁菜吗,中规中矩的倒也可以尝尝,看看和我平时吃的有啥不一样的地方。
研究了一圈,好的推荐没见着几个,鲁菜警察遇到了不少。什么鲁菜天下第一、“凡某种做法的菜都是鲁菜”,什么“家常菜其实都是鲁菜”、“高端鲁菜你都吃不着/鲁菜对食客的门槛高”,谁说一句鲁菜不好吃,能被这些人从品位低下、人穷志短揪扯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什么“小孩子没有分辨能力吃不出好赖”都出来了,以至于“你觉得不好吃就是你巴拉巴拉”,“你就配吃重油重盐重辣的x菜/你就配吃快餐”。总之难吃是不能说的,那我能惯着?我这人向来没好话,正所谓吃得越臭,拉得越臭。我吃到任何不好吃的东西、都会劈头盖脸一顿骂,耶稣都拦不住。我等会儿要是开始骂鲁菜了,得被人开除国籍了。也罢,我就是欺软怕硬才活到今天的,鲁菜毕竟不是淮南豆腐宴这种没啥名头的地方特色菜,我还是不要触这个霉头了。随便吃点吧。
什么,我吃个东西就不能不骂?
要是免费请我吃,吃屎我都香。不然,人的口味就是各不相同的,包容归包容,取决于素质,是理性的;感受归感受,取决于舌头,是感性的。我这人就是有感性没理性,有五官没素质。就比如豆花,我吃咸豆花就跟吃屎没两样。当着谁的面,我都会说咸豆花吃起来咸咸噩噩的苦舌头呕嗓子跟吃屎一样,大不了被咸豆花爱好者当街打死嘛。同样的,主人让我吃屎都无所谓,但要是让我吃咸豆花、我一定要说安全词。因为这就是我的生理感受,雷打不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于此同时,我也完全理解有人爱吃咸豆花,就跟我爱吃甜豆花(好吧,其实也算不上爱吃,只是能吃;不管甜或咸,豆花这玩意儿有啥好吃的,双皮奶吃不起吗)一样。他们吃咸豆花的生理反应跟我是不一样的,我也不可能把他们的行为类比成吃屎。没理性不等于没脑子。
闲着没事,姑且再说说八大菜系的争议。普遍有种说法、所谓[八大菜系]是晚清民国时期才流行起来的,并没有可靠的历史源流。在此以前,只有以原料/特产为主要特征的地域美食。至于烹饪技法,又没有专利,哪儿的厨师都一样学;口味偏好更是因人而异,没有谁规定哪里的人都要口味重、哪里的人一定爱吃甜。
另外、我还看到一种有趣的评论,用不同的社会阶层来划分菜系,比如:宫廷菜、江湖菜、文人菜、商人菜,分别对应了所谓“八大菜系”中原教旨主义的鲁菜;如今流行的重油重辣版川菜和湘菜;江浙皖一带的江南菜;闽菜和粤菜。总之不管怎么划分,一个地方的饮食肯定是与当地的主流文化密不可分的。
虽然武汉和湖北好像没啥特色菜(藕汤算一个吧?应该算是招牌菜了),但这里毕竟九省通衢,好像什么菜系都有。这直接导致了我不管去哪儿旅游、总能见到一些熟悉的菜;或者说得狂傲一点,全国各地能符合我胃口的、让我觉得好吃的菜,我在湖北就已经吃遍了。所以每次出门,除了肯德基,我吃啥都容易踩坑。
现在又要去肯德基吗……你没事吧?出来玩,天天吃肯德基啊?何况在高铁上已经把手机电量充到70%了,没必要了吧。那直接去吃小吃吗?正好宽厚里就是小吃街,直接回酒店洗个澡放行李,然后下楼吃小吃。感觉很合理。
但说真的,我没有吃小吃的习惯。小学课间会吃零食。当时偶像包袱好重,一直不肯吃辣条,吃的都是大大卷、山楂卷、跳跳糖、西瓜糖和各种糖,还有一种我至今理解不了名字含义的拖肥,拖肥应该是toffee太妃糖的意思,但它明明是椰果啊?至于路边摊,小学有没有路边摊来着,好像没有。当时的小学生消费能力太低了,我这种中产小学生、当时每天也就一块钱零花钱。门口好像有过卖糖葫芦的,大概也是一块钱一串,或者一块五。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