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飞的雄鹰见得多,
勤学的人们懂得多。
——彝族谚语
牛木林被分配到新闻部工作。
快到中午,一位年轻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带着矜持的笑容,来找牛木林、帕尔扎提和克里木。
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我嘛是维吾尔语新闻播音员阿孜古丽。电视台的食堂嘛在装修。我嘛在外单位的食堂搭伙呢。王主任嘛让我带上你们一起去吃饭。”
帕尔扎提回答道:“热合买提(维吾尔语,谢谢)。我和克里木回自己家吃饭。”
克里木只是腼腆地一笑,没有说话。
阿孜古丽关心地询问道:“你们嘛两个人在新闻部干什么呢?他们嘛都是用汉语写稿子,然后嘛再翻译成维吾尔语。”
帕尔扎提和克里木都是雅玛里克大学中文系维吾尔语专业毕业的,只会说一些简单的日常汉语,文字水平差强人意。
帕尔扎提语气坚决地说道:“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汉语,一年之内达到用汉语写稿子的水平。”
克里木在一旁点头表示赞同。
牛木林鼓励他们道:“好的。我给你们教汉语。你们给我教维吾尔语。”
帕尔扎提回答道:“包乐迪!(维吾尔语,行)”
阿孜古丽急忙说道:“还有我呢。我嘛是播音员,维吾尔语嘛说得最标准了。你嘛可以跟我学习。我嘛跟着你嘛学汉语。”
牛木林看到他们勤奋好学的样子感到十分欣慰。他认为,无论哪个民族,只要愿意敞开胸怀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一定会大有希望的。
一年的时间很就过去了。
牛木林踏踏实实地当了一年的实习记者,提了一年的摄像机箱子,打了一年的新闻碘钨灯,背了一年的录像背包机。
老记者卢克明、夏文科都带牛木林出去采访过,做他的指导老师。他们经常手把手地教他如何采访、如何拍摄,使他进步很快。
“我终于可以做一个正式的记者了,可以名正言顺地在新闻节目中播报自己的姓名了。”牛木林的心中别提多高兴了。
一天傍晚,副台长王建成在单位值班。他派人把牛木林叫到办公室,单独与他谈话。
王建成个头不高,戴着一副镜片很厚的近视眼镜,看上去好像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他走起路来身体左右乱晃,仿佛是横行霸道的螃蟹。他特别喜欢说黄色笑话,遇到女职工随口冒出几句来,把她们逗得满脸通红又开怀大笑。
王建成虽然其貌不扬,也不拘小节,但是头脑十分灵活,尤其擅长现学现用报纸上的流行词,把那些不读书看报的人听得眼睛放光,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王建成看见牛木林走进办公室,没有立刻搭理他,而是点燃一支过滤嘴香烟,贪婪地吸了一大口,然后吐出一串白色的烟圈,脸上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
牛木林站在他的面前,冷淡地看着他的表演。
王建成收敛起放肆的神情,一本正经地对牛木林说道:“组织部给我们两个编制和15万元,要求我们给他们开办一档《先锋之歌》栏目。我现在正式通知你,由你来负责这个栏目。”
牛木林对王建成事先没有征求自己的意见很不高兴,脱口说道:“我要当一名电视记者。”
王建成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他翻着一双像死鱼眼睛的白眼,透过厚厚的镜片瞪着牛木林,恼怒地说道:“你小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必须服从我的安排!”
牛木林不想再和王建成说什么,闷闷不乐地走出办公室。
牛木林心中清楚,年轻人当中没有能够独立编导栏目的合适人选,老编导都想拍些艺术片也不愿意接手,王建成只好摊到自己身上。
牛木林虽然对王建成的安排有意见,但是,他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他找到技术人员制作《先锋之歌》栏目的片头,到组织部领取拍摄节目的文字材料,带领摄像到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拍片,请李媛帮助后期制作。不到10天,第一期《先锋之歌》在电视上顺利播出。
作为分管新闻宣传的副台长,王建成一直没有把这个栏目放在眼里,也从来没有关心过。牛木林和《先锋之歌》犹如两棵很不起眼的小草,在不为人关注的角落里寂寞而坚韧地生长着。
王建成火烧火燎地跑到专题文艺部办公室,找到正在埋头撰写解说词的牛木林,欣喜若狂地说道:“牛木林,你是我们电视台的骄傲!是全体新闻工作者学习的好榜样!”
牛木林已经习惯被别人冷落和忽视,突然得到王建成热情洋溢的表扬,一时间感到非常别扭。他木讷地望着王建成快速翻动的嘴唇,不知道自己应该感谢他还是应该憎恶他。
牛木林从一只灰溜溜小麻雀一下变成一只光彩夺目的金凤凰,成为台领导逢会必定表扬的对象,还被树为编辑记者的学习标杆。
牛木林面对从天而降的荣誉宠辱不惊,继续用心地制作电视节目。他饱含深情地编导展现劳动模范无私奉献奉献和人民爱戴劳动模范的专题片《爱在这里凝聚》。片子以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和富有激情的解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上级领导的赞扬。这部专题片先后荣获全国电视台新闻专题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凭借这部专题片的成功,牛木林一跃成为电视台炙手可热的专题片编导。
牛木林在事业上辛勤耕耘,屡有斩获,在个人问题上也有了收获。老记者夏文科看到他的生活比较艰苦,为了他寻找一位合适的对象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在他的热情撮合下牛木林与一位回族姑娘结婚成家。他们很快有了自己的儿子苏莱曼。
牛万山和巩腊梅为了帮助牛木林照看孩子,风风尘仆仆地从苛苛苏垦区来到雅玛里克市。他们不仅带来垦区出产的干鱼和葵花油,还带来牛家的传家宝:那块来自撒马尔罕格拉夫尚河畔的鹅卵石。
牛建疆和牛建蒙也陆续来到雅玛里克市,开始在大城市中打拼,开创新的美好生活。他们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干,在事业上都取得了成功。
不久,王建成因为犯下一系列严重的错误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被市委免去领导职务,回家闭门思过。市委任命年富力强、为人公道正派的孙立国担任电视台台长。
牛木林看到单位的风气越来越好,感到非常高兴。他打算趁着大好时光,多创作几部优秀的作品,作一名出类拔萃的电视编导。
一天,专题文艺部的老导演李清贫告诉他:“小牛,好好干!台里马上要提拔你当专题文艺部的副主任了。”
牛木林蓦然听到这个消息,没有像许多得到提拔的人那样喜上眉梢,而是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他只想做一名优秀的电视编导,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管理别人吃喝拉撒的杂事。
牛木林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跑到台长办公室,向孙立国强烈要求道:“孙台长,你能不能提拔其他同志当干部?”
孙立国愣了一下。他是第一次遇到给官不要的人。
他微笑着问道:“哦,那你说说看,谁更合适担任专题文艺部的副主任?”
孙立国一边说话,一边站起身向办公室门口走去。
牛木林以为孙台长想摆脱自己,飞快地跑过去,用身体堵在门口,大声说道:“张鹏程。李清贫。他们都是老导演,资格老,经验多,非常适合当干部。”
孙立国哈哈大笑起来,对牛木林说道:“你说的这两个老导演一致推荐你当副主任!小牛,你担任副主任以后不会丢下业务的,做管理工作的同时可以继续搞创作。管理创作两不误嘛。”
牛木林听了孙立国的解释,觉得他说得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
孙立国可能看出牛木林的犹豫不决,便说道:“你把门让开。”
牛木林执拗地说道:“你答应我,我才能放你走。”
孙立国着急地说道:“我上趟卫生间行不行?”
牛木林意识到自己失态,不好意思地赶紧给孙立国让出通道。
在那个讲究论资排辈的年代里,28岁的牛木林成为雅玛里克电视台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他没有辜负领导和同事的期望,认真协助主任管理拥有20多人的专题文艺部。部门中一多半都是资历比他老、年龄比他长的编导和摄像。
孙立国对牛木林的工作非常满意,要求他组织人马创办一档顺应时代发展、反映改革开放的经济栏目。
牛木林意气风发地带领同事很快推出一档经济性栏目《经济天地》,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进程,讲述企业家创业奋斗的故事,介绍经济和商贸知识,受到经济界、企业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
第二年,牛木林又和同事开办一档社会话题性的栏目《人世间》。栏目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电视台的品牌栏目。
牛木林在业余时间撰写论文《纪录片创作中的误区》,针对纪录片创作领域存在的各种极端主张进行了有力的批驳。论文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论据充分,受到全国业内专家的高度称赞。
牛木林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向电视艺术的高峰努力攀登。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