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忘记故乡时,故乡的语言我不会忘;
当我忘记了故乡的语言,故乡的歌我不会忘。
——裕固族谚语
1972年秋天,巩腊梅掐着指头一算,自己已经有14年没有回过西海老家探望父母了。她回家和牛万山商量一下,向连长请了45天的探亲假,然后把建疆和建蒙托付给陈玉珍,带着建新一块回西海。
那时候,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团场之间不通公交汽车。近路出行靠双脚和自行车。出远只有碰运气搭顺路的便车。
牛万山赶着一辆马车,载上巩腊梅母子和申城知识青年王明华,向着北方的阿尔泰山奔去。他们在乡村道路上奔波了将近两个小时,来到10多公里以外的盐池公社。
盐池公社以哈萨克族人为主,农牧业并举。牛万山长期从事放牧工作,与哈萨克族人打交道比较多,结识了很多哈萨克族朋友,而且还会说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
牛万山打算带他们到朋友阿吾尔哈德家去。
王明华以前远远地看过身穿皮大衣、头戴尖顶皮帽子、纵马疾驰的哈萨克族牧人,从来没有近距离打过交道,对他们缺乏必要的了解,心中不免有些担心。
她吞吞吐吐地说道:“老牛啊,勿要去了吧?我们恰(吃)点烧饼好的呀。”
牛万山笑着说道:“阿吾尔哈德是我的好朋友。如果他听说我到盐池公社没有去他们家的话,他一定会肚子胀的(西北方言,生气)。你放心,哈萨克族人非常好客,也非常善良。”
阿吾尔哈德大约40来岁,中等个子,头戴一顶紫红色的丝绒小圆帽,红润的圆脸庞,高高的颧骨,宽宽的肩膀,一双据说是因为从小骑马造成的罗圈腿。
阿吾尔哈德热情地把客人请进毡房,安排妻子古丽加乃特准备午饭。
哈萨克族是一个跨境居住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和土耳其、蒙古等国家。哈萨克族的族源比较复杂。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与中亚草原上的塞种人、大月氏等民族融合而形成。哈萨克族有很多部落,按照部落谱系划分为大、中、小3个玉兹(突厥语,100的意思)。
牛建新第一次来到哈萨克族人家,对他们居住的毡房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毡房是哈萨克族从一个牧场转移另一个牧场最简便的活动房屋。墙壁由交错编织成菱形的木条龙架构成。顶部是一个可以苫盖的圆形洞口,起到照明和排放烟雾的作用。
牛建新指着龙架对牛万山说道:“爸爸,你看这种房顶多好看啊。”
牛万山呷了一口奶茶答应道:“喔。”
巩腊梅说道:“我觉得哈萨克人的衣服很漂亮。”
牛万山说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也有很多生活习惯和我们十分相似。”
古丽加乃特端来热气腾腾的类似擀面片的那仁饭,招呼大家道:“阿吾尔哈德,你不要吹牛了。赶快吃饭吧。人家还要赶到布尔津去呢。”
阿吾尔哈德笑着说道:“不着急。今天如果没有搭上便车,晚上就住在我们家,明天再走。洗手吃饭吧。”
牛万山等人吃过中午饭,向阿吾尔哈德家夫妻告别,来到217国道边上等候路过的汽车。
公路北边的不远处矗立着一座高大巍峨的山脉阿尔泰山。山体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淡蓝色,气势磅礴,泰然自若,令人赏心悦目。以前,牛建新远远地望着北方的淡蓝色山脉。大人们告诉他,那就是阿尔泰山脉。山的后面是外蒙古。这是牛建新第一次走近大山。他对雄伟的阿尔泰山充满了好奇,认真地观察这座神奇的山脉。
牛万山、巩腊梅和王明华拦住一辆开往哈巴河的军用卡车。解放军战士看到他们面容疲倦、风尘仆仆,同意把他们顺路载到布尔津。
布尔津县城坐落在额尔齐斯河北岸。一条铺着细碎砾石的大街,两边是一排排整齐的平房,看上去不像县城,更像是部队的营地。街上行人寥寥,冷冷清清,犹如遥远寒凉的天街。
巩腊梅母子和王明华经过3天长途跋涉,乘坐的班车终于驶进雅玛里克城南的碾子沟长途汽车站。
他们雇了一辆人力车,拉上牛建新和行李,寻找天山省粮食局,要把地方粮票兑换成全国粮票。只有凭着全国粮票才能在内地的饭馆买饭。
雅玛里克火车站在南郊半山腰上。售票大厅里人头攒动,空气污浊。他们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长队买上了火车票。
巩腊梅母子和王明华坐上开往金城的火车。这是一趟慢车。火车仿佛是一辆老牛拉的破车,吭吭哧哧地在戈壁滩上蹒跚而行。
牛建新对绿色的车身和整齐的座位感到非常新鲜,与10年前第一次乘坐火车的牛万山一模一样。油然而生的好奇心使他无法安静下来。他一会儿跑到前部车厢寻找火车头,一会儿又跑到末节车厢观察渐渐远去的风景,再不就趴在窗户上数着一闪而过的电线杆。
经过4天3夜的旅行,他们乘坐的火车慢慢悠悠地进入金城火车站。
王明华的姐姐在金城工作。她专门到火车站迎接他们,并且把他们带到位于小西湖的家里住下。
王明华姐姐家在一个布局奇特的家属院里。一般单位的家属院无论楼房还是平房都是整齐排列。然而,这个大院里的房屋却别具一格。东、西、南、北各有一排房子,围成一个大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中间有个花红草绿的小花园。
巩腊梅猛地看到这个大院感觉有些眼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她询问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老人。
老人们介绍说,解放前这是一个大户人家的私宅,住着一个叫做牛什么海的国民党军官。解放以后,国家没收了他的宅院,变成人民政府的财产,并且把它改成单位的家属院了。
听完老人们的介绍,巩腊梅急忙回过头仔细地打量着大院,脑海里努力地回忆着。至于想到了什么东西,她没有告诉王明华和牛建新。
天山省大多干旱少雨。为了节省建筑材料和方便晾晒瓜果,人们普遍把房屋盖成平顶。即使降水量多一点的地方,屋顶也只是盖成坡状,不在屋顶铺瓦片。
牛建新对金城大大小小的瓦房非常感兴趣,仿佛走入了一个神秘奇特的世界。他找到一个黄土高坡爬上去,饶有兴趣地瞭望着大街小巷。
11月的金城,阳光明媚,空气新鲜,宽敞的大街,高耸挺拔的白杨。草地上一半是深绿,一半是浅黄。水果摊上摆放着牛建新从来没有见过的各种水果。
眼前的一切,让第一次来到内地的牛建新大开眼界。他欣喜地感受兰州的迷人魅力。此时此刻的天山省已经银装素裹,寒风凛冽了。他的脑海里牢牢地记住了祖先曾经生活过的陇原大地和美丽的金城兰州。
巩腊梅、王明华和牛建新在小西湖小住两天,然后分手告别。王明华乘坐火车向东前往申城。巩腊梅和牛建新坐上火车折向西行,前往西海。
兵团职工都是年轻的内地移民,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十分简单。小孩子们见到年长的男人就叫叔叔,见到年长的女人就叫阿姨,另外大体上知道爷爷、奶奶和舅舅、舅母,至于外婆、外公、表姐、表弟、堂哥、堂妹等亲戚关系则十分陌生。
牛建新在碾伯见到了奶奶王天英(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外婆)。但是,王天英的模样并不符合他心目中奶奶的形象。
王天英上身穿着黑色的半新斜襟宽身衣裳,腿上穿着同样是黑色的上宽下细的老式裤子。包裹变形的小脚上穿着黑色的棉布新鞋。脸上的皮肤白里透红,红色的毛细血管清晰可见。一双小眼睛透露出威严和犀利。
巩腊梅多年没有见到母亲和兄弟姐妹,激动地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王天英见状立即把小眼睛一瞪,脆生生地训斥道:“大家都好好的,哭阿门个呢!”
王天英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心地却十分坚强。从儿女的性格来看,巩腊梅和哥哥巩连朝、弟弟巩连贵、妹妹巩迎春以及巩秋菊内敛、忍耐和沉默,继承了父亲巩福元的秉性。唯独三女儿巩夏荷性格泼辣、敢说敢干,完全随了王天英。
王天英经常在亲朋好友面前自诩:“瑙的心胸像八宝山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别称)一样宽敞,从来不把儿女们罩在身边!”
她停顿了一下,不以为然地说道:“老母鸡才整天带着小鸡娃子呢。瑙的儿女都是响当当的人。人就应该云游八方、四海为家!”
诚如王天英所言,她的大儿子巩连朝在蜀都定居,大女儿巩腊梅远在天山,二女儿巩迎春远嫁到陇原,三女儿巩夏荷倒是没有跨出西海,却也嫁到北部的浩门农场,四女儿巩秋菊还是没有打破巩家女子远嫁的魔咒嫁到太行,只有小儿子巩连贵留在她的身边。
当年,王天英因为身体不好没有能力抚养小儿子,便把巩连贵送给不生养的娘家亲戚王瘸子。几年后,王瘸子的媳妇突然生下一个儿子,从此以后不再待见巩连贵,打骂成为家常便饭。
邻居们看到巩连贵实在可怜,私下里告诉他:“你的亲阿妈在东门。你还是去找你的亲阿妈吧。”
受尽折磨的巩连贵偷偷地跑回亲生母亲家中,打死也不愿意回到王瘸子家。他小小的年纪,却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自闭。
为了实现家人大团聚,巩腊梅的哥哥和妹妹们相约从各地回到碾伯。他们在分离23年之后终于实现了团圆。他们兴奋地约定,4年之后在蜀都的大哥家重聚。
大家有说有笑,各自介绍自己家的情况。
巩夏荷从钱包里抽出一张全家福照片,自豪地给大家展示。
巩夏荷结婚时虽然给巩连朝寄过一张照片,不过那张照片只有3寸,上面的人像又很小,看得不是很清楚。巩连朝从妹妹手中接过照片欣赏,发现自己的妹夫长得有点像当年守卫鸭绿江大桥的志愿军战士陈小山!
巩连朝问巩夏荷道:“夏荷,你的丈夫是不是姓陈?”
巩夏荷惊奇地扯着大嗓门问道:“就是姓陈,你阿门个知道呀?”
巩连朝笑着说道:“1950年,我在鸭绿江大桥上知道的。”
“啊?”巩家人哄堂大笑起来。
牛建新生性活泼顽皮,对奶奶家的许多东西都感到稀奇,特别是晚上会散发热量的土炕。他一边在炕上蹦蹦跳跳,一边吱吱呀呀地唱歌。
王天英平时习惯了清静,对突然出现的小孩喧闹很不适应。她看到牛建新好动又淘气,顺手抓起身边的竹尺板,飞快地打在他的脚背上,厉声训斥道:“你这个野娃娃,把瑙的热炕跳塌了!”
牛建新捂着疼痛的脚,用奇怪而愤怒的眼光注视着王天英:别人家的奶奶给孙儿讲故事哄睡觉,是最慈祥最善良的亲人。我的奶奶怎么好像恶毒的地主婆!
一次,王天英盘腿坐在炕上,脸上带着莫名的怪笑说道:“尕娃,你的阿爸是不是姓牛啊?那他就是瑙们大家的牛大哥喽。”
凑巧的是,一头老黄牛忽然撞开大门,径直闯进院子来。
王天英从窗户里看见莽撞的老黄牛,大声叫喊道:“哎哟,牛大哥跑进来了。连贵子,你的眼睛瞎了吗?快把牛大哥赶走!”
牛建新听到王天英的话以后怒瞪着眼睛,气愤地责问道:“你为什么骂我爸爸?你说!你说!”
王天英听到外孙子的质问,顿时恼羞成怒,一把抡起身边的竹尺板,劈头盖脸地朝牛建新打来,口中还呵斥道:“你这个野娃娃!瑙阿门个时候骂你阿爸了?你给瑙说清楚!说清楚!”
牛建新吓得急忙跳下热炕,飞快地套上棉鞋,跑到院子里玩耍去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