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妻不成家,
无梁不成屋。
——汉族谚语
易卜拉欣和马奴里生养的长子牛玉山带着弟弟牛银山在甘州城里做生意,已经有了一些日子。
兄弟二人在主麻日要到礼拜寺做礼拜。他们与前来做礼拜的韩家管家韩德义经常碰面,渐渐地熟悉起来。因为同是外地人,他们有时候也会聊一聊各自的情况。
一次,韩管家在与牛玉山的闲谈中了解到兄弟二人还没有成家,便热情地向他们介绍阿西娅、阿依夏和米娜尔的情况,主动表示愿意给他们做媒人。
兄弟二人对韩管家表示感谢,约定第二天下午到韩家拜访,打算亲眼见一见阿西娅、阿依夏和米娜尔本人。
第二天下午,兄弟二人来到韩家做客。他们按照河州的风俗习惯带着茶叶和冰糖等礼物。
牛玉山看着韩家高屋阔院、富丽堂皇,不禁回想起自己家当年的富裕境况。他为自己和兄弟们没有守好父亲置办的家产感到万分惭愧。
阿西娅、阿依夏和米娜尔蒙在鼓里,以为牛家兄弟只是韩家普通的客人,按照平常的待客程序准备茶点。
韩管家安排她们3个人依次出来招待客人。
阿西娅第一个出场,端来3盅盖碗茶。
阿依夏第二个出现,端来两碟子点心。
米娜尔最后一个登场,端来3盘子水果。
牛玉山看到3个姑娘长得端庄,性情温和,举手投足显得很有规矩,尤其是阿西娅看上去温柔贤惠。他把自己的想法悄悄地告诉韩管家。
牛银山则以年纪小为借口没有选择任何人。
韩管家送走牛家兄弟,把阿西娅、阿依夏和米娜尔叫来,微笑着转告大太太的想法:“你们都已经15、16岁了,到该出嫁的年龄了。大太太打算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女儿出嫁。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我就给你们瞅视个人。如果不愿意的话,我给你们的父母亲写封信,让他们过来领你们回老家去。”
3个姑娘听了韩管家的话顿时羞得满脸通红,低下头扭捏了半天,最后异口同声地说回老家。
韩管家说道:“阿西娅,前头来的客人是从河州过来做买卖的牛家兄弟。大哥一眼就看上你了。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就给你们做媒人。”
阿西娅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刚才给客人端茶的时候,其中一个客人端详了自己好一会儿。原来他是在看人呢。那个人个子高大,相貌堂堂,浓眉大眼,说话随和,看上去是一个好男人。
阿西娅想了半天回答道:“瑙得听父母亲的话。你还是先给他们写信征求一下意见吧。”
第二天,韩管家把替阿西娅写的家信寄出去了。
没过几天,阿西娅的父亲巩福元写来回信,说是要亲自到甘州探望女儿。
过了两天,巩福元果然带着三女儿夏荷从西海来到甘州。
两年多未曾见面的父女和姐妹在他乡异地团聚,自然是格外的亲热和感慨。巩福元忠厚实在,看到女儿一切都好,心中不禁对韩家人产生了一丝好感。
阿西娅问道:“阿爸,阿妈、连朝哥哥和迎春、秋菊两个妹妹都好者哩啦?”
嘴快的夏荷抢在父亲之前告诉她道:“阿姐,他们都好者哩。阿妈夏天给瑙们生了一个尕弟弟,大名字叫巩连贵,小名字叫贵娃子。”
巩福元说道:“连朝还在平西电业公司当工人呢。他说,工作条件很好,收入也不错。”
阿西娅没有想到离开家短短的两年时间,家里发生了许多变化,不禁欣喜万分,又和父亲、夏荷聊了很长时间的闲话。
牛玉山是一个头脑聪明会来事的人。他在城关有名的老字号饭店里摆下饭桌,专门宴请巩福元和阿西娅、巩夏荷父女三人。韩管家自然不能落下,也过来坐陪。
牛玉山在宴席上态度恭敬,劝茶夹菜,礼数周到。他又端出给巩家每个人赠送的礼物:给巩福元和王天英每人两块做衣服的丝绸和毛布,给每个孩子买了一双当时只有富人家孩子才能穿得起的皮鞋。男孩子的是黑皮鞋。女孩子的是红皮鞋。
巩福元平时没有什么心计,如今遇到一个能说会道、办事妥当的年轻人,心中自然十分欢喜。他唯一感到为难的是双方民族不同和生活习惯的差异。
巩福元悄悄地征求阿西娅的意见:“你个人家愿不愿意吗?”
阿西娅羞涩地回答道:“阿爸看着顺眼就可以了。”
巩福元又问道:“他们是撒尔塔人。你能适应他们的生活习惯吗?”
阿西娅轻声地回答道:“瑙刚进韩府的时候就随了他们的教门。这两年都已经习惯了。韩大人是撒鲁尔人。他是撒尔塔人。他们都是一个教门的,没有多大的区别。”
巩福元心中明白,女儿已经看上这个年轻人了。
吃罢丰盛的宴席,巩福元心满意足地来到韩家。他与韩管家商量了一会儿,谈妥了女儿巩腊梅与牛玉山的婚事。
韩管家高兴地说道:“这可是一件大喜事哪!巩大哥,恭喜你了!瑙看,你们一个家在陇原河州,一个家在西海碾伯,距离远得很哪。根据目前的社会形势,他们到阿里去都不方便。瑙的意见干脆就在甘州成家算了,免得你们再头跑,白白地浪费盘缠。巩大哥,你觉得阿门个?”
巩福元觉得韩管家说得很有道理,便点头答应了。
3天以后,牛玉山还是在那家老字号饭店里摆了几桌宴席,邀请一些朋友和邻居吃了一顿饭,把阿西娅从韩家迎娶到自己租住的地方,一起过生活。
巩福元看到女儿嫁给家庭条件和为人处事都不错的女婿,感到非常满意。他在甘州又小住了几天,然后带着活蹦乱跳的夏荷返回西海了。
在西海省平西,革命军在大街上设立征兵站,招收当地的青壮年参加革命军,充实肩负着解放全国任务的革命队伍。
巩连朝跑到大街上看新鲜,发现革命军官兵对老百姓态度和蔼,为社会做了很多好事,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欢迎。他在激动之下一口气跑到征兵站,报名参加了革命军。
巩连朝在新兵连里训练了一个星期,跟随部队开往西部,消灭盘踞在那里的反动派军队残部和土匪。
1950年6月,半岛战争爆发。战火一直延绵到边境。革命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江大,出兵半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0月,巩连朝所在的部队参加半岛战争,通过大江大桥,到达半岛境内。
他站在半岛一侧的桥头上,遥望着饱受摧残的三千里江山。
忽然,巩连朝听到一个守卫大桥的战士说着一口地道的西海话,好奇地走上前问道:“你是西海人?”
那个战士回答道:“是的。听口音你也是西海人。瑙叫陈小山。你呢?”
巩连朝回答道:“瑙叫巩连朝,碾伯县人。”
陈小山说道:“瑙是平西人。”
巩连朝在异国他乡遇到西海老乡,一时间感到非常亲切和兴奋。由于队伍在这里等待调遣,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聊天。
巩连朝做梦也没有想到,陈小山以后竟然成为妹妹巩夏荷的丈夫。
早在1949年9月25日,政府决定在刚刚获得解放的陇原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河州、和政、宁定和永靖4个县的撒尔塔人聚居地分别设立东乡自治区,使撒尔塔人第一次获得官方的正式认可。
在东乡韩穆则岭,马海德作为当地撒尔塔人的头人,代表全体村民们出面欢迎革命军进村。
马海德发现,和以往到东乡的军队不同,革命军既没有抢夺老百姓的粮食,也没有抓壮丁征兵,更没有强迫老百姓充当差役,而是把恶霸地主的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穷人,把祖祖辈辈受人歧视的撒尔塔人当作这块土地的真正主人。
马海德逐渐打消了对革命军的顾虑,和老伴商量把革命军干部请到自己家里,请他们品尝热呼呼的茶水和味道醇香的东乡鸡块。
革命军干部吃完饭,非要给马海德交饭钱。
马海德吓得死活不敢收钱。直到革命军干部表示,如果不收钱就再也不来他家了,他才忐忑不安地接过了钱。
革命军干部多数是其他省的人,对撒尔塔人的情况不太了解。他们通过与马海德多次交谈、走访老百姓家,初步掌握撒尔塔人的历史和社会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宗教工作。
一位革命军干部告诉马海德说:“马阿爸,9月29日,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权委员会,宣告新的国家成立,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马海德一时还听不明白革命军干部口中的一些新名词。
他试探地问道:“民族自治是阿门个意思?”
革命军干部解释道:“就是在革命党的领导下,各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物。”
马海德不相信地笑着说道:“嘿嘿,你这是在说笑话哩。自己管理自己?阿门者行呢?没有官府,天下还不大乱了!”
革命军干部说道:“我们就是要打倒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旧政府,培养各民族的干部,让各族人民当家作主。”
马海德觉得革命军干部说得确实很好,但是对究竟如何当家作主还是有些模糊不清。他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心中思忖道:新社会,新事物,我们就走着看跟着学吧。
马海德被村民和革命军推选为韩穆则岭军管会的群众代表,协助军管会开展各项工作。
在这些日子里,马海德感觉自己在睡梦中一样,每天听到的话都是那么新鲜,每天做的事情特别符合老百姓的心愿。万年的枯树发了芽,开天辟地头一回啊。
1950年10月,陇原省人民政府把河州以东、分散在4个县的东乡自治区合并成立了相当于县一级的东乡自治区。
马海德和撒尔塔老百姓越来越感受到,人民政府与从前的官府有着天壤之别,是为穷苦老百姓生路着想的政府。新国家与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参与革命活动和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革命军攻占河州城以后,由于还要解放更广大的地区,因此留下一小部分干部做当地群众的工作,大部队继续向西部开拔了。
韩索菲听说革命军进驻河州城,知道他们迟早有一天会来到尕阴屲的。她的心里清楚,虽然牛家的房屋、土地、财产已经让几个不成器的儿子折腾殆尽,但是,牛家与马司令有着扯不清的瓜葛,革命军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她的心中总是七上八下,惴惴不安。
革命军暂时没有来到尕阴屲。关于他们的各种消息却源源不断地传到黄土塬上。
韩索菲听到儿子们讲述革命军为老百姓做好事,感到不以为然,轻蔑地撇了一下嘴巴。
她说道:“瑙经过清朝和民国两个朝代,阿门样的官府和军队莫有看见过?从来都是官官相护、盘剥百姓。如今,就算革命军坐江山了,它终究也是官府,还能好到阿里去呀?”
牛万山又向她介绍革命军干部在其他地方如何组织老百姓斗争恶霸地主、给穷人分田地的事情。
韩索菲听完以后眨巴着淡黄色的眼睛,心中似乎有了一些疑虑。
过了没几天,革命军干部来到尕阴屲。他们挨家挨户地开展大走访,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和家庭情况。
韩索菲假装生病,躲在自己的屋里没有出来与革命军干部见面。她轻轻地把糊着草纸的格子窗户推开一个小缝,偷偷地观察坐在院子里的革命军干部,只见他们穿着一身土黄色的制服,帽子上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态度和蔼,说话温和。
韩索菲不太熟悉他们说话的口音,有些话也听不明白。
革命军干部最后说道:“你们准备一下,明天跟着我们下山修公路。你们不会白干的,保证给你们发工钱。”
牛家的几个儿子平时自由散漫惯了,这阵子看到革命军要组织他们参加劳动,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但是,他们又没有胆量当面直接回绝,便含含糊糊地答应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