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扎上的人成千上万,
我心上的情人只有一个。
——维吾尔族谚语
在西海省积石县,撒鲁尔人哈桑的后裔韩吉寿用美好的青春书写着绚丽多彩的人生。
1987年,韩吉寿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家乡。他根据自己所学的生物科学专业选择在农业部门工作。
一次,他下乡做调查发现当地的特产线辣椒具有外地同类产品不可比对的优势。于是,他向农民要了一包种子带回来,在实验室里栽培、研究和分析。
线辣椒又叫牛角椒、长角辣子,是当地群众在长期栽培生产过程中培育出来的品种,肉厚味馥,色红艳丽,能够促进消化、增强食欲。
韩吉寿通过检测分析发现,积石线辣椒的营养成份普遍高于外地的同类品种。他向领导汇报了分析结果,建议把农产品种植与群众奔小康结合起来,大面积推广种植线辣椒,拓宽销售渠道,使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
领导十分欣赏这个热爱工作、关心农民的年轻人。
他们经过调查研究决定采纳韩吉寿的建议,动员清水乡、白庄乡、积石镇、查汗都斯乡、街子乡、尕愣乡、文都乡的各族农民种植线辣椒,并且向他们保证收货以后全部按照市场价格收购。
当年的夏秋两季,农民种植的线辣椒获得了大丰收。在田间地头,在各种运输机械上,在乡村大大小小的晒场上,在农民的庭院里,在家家户户的屋顶上,到处都是红艳艳亮闪闪的线辣椒,把整个积石装扮成一个头戴大红色盖头、身穿红色衣裙的美丽的撒拉新娘。
有关部门信守年初许下的承诺,按时来到农民家中收购线辣椒,实行集中统一外销,使农民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线辣椒最先在西海、陇原两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和1994年郑州全国优质农业产品展销会银奖。
韩吉寿为了让积石线辣椒走向全国,又和食品研究人员开发研制出味道鲜美的线辣椒酱。有关部门成立了幸福撒拉线辣椒酱食品有限公司,大批量地生产味道醇美、保质期长、四季都可以供应的线辣椒酱。
一个过去看似十分平常的线辣椒不仅带动了各族农民脱贫致富,而且还带动了民族食品加工事业的迅速发展,从而激发了各族群众打破原始、陈旧、个体的传统农耕模式,大踏步地走向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康庄大道。
韩吉寿在事业方面红红火火,如鱼得水。但是,他的婚恋却遇到了很多烦恼。
他在金城上大学的时候喜欢上一位撒拉族女同学。
那个女同学长得十分水灵,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家又在金城市里,父母都是机关干部,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十分优越。
韩吉寿考虑到自己来自外地,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农民,与城里的姑娘门不当户不对的,内心深处不禁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担心别人说自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因此,他一直独自暗恋那位女生,却始终没有向她道出自己的心声。
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不久,单位一位外族姑娘毫不掩饰对他的喜爱,大胆地向他表示了好感。
韩吉寿没有对那个姑娘的表示立刻做出回应。他的心中曾经短暂地产生过与传统思想抗争的想法,试图与那个姑娘明确恋爱关系。但是,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封闭保守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根深蒂固,还有日积月累形成的各种思想束缚以及父亲至高无上的威严,再加上性格中的软弱,导致他最终没有勇气甩掉沉重的思想包袱,去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此以后,韩吉寿谢绝了所有给自己介绍对象的人们好意,极力回避任何一个异性向他投递的爱的光芒,每天待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里,一心一意地和菜苗、果树打交道,犹如一个清心寡欲的清教徒。
韩吉寿上大学的时候接触过关于论述突厥语系的书籍,记得上面提到撒拉语与土库曼语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一些苏联专家的论文中也提到中国的撒拉族与苏联的土库曼人可能是同源民族。当时,他并没有过多地在意这件事情。
土库曼斯坦独立后出版发行了一部《世界上的土库曼人》的书籍。书中把中国撒拉族专门单独列为一章,题目就叫做《中国土库曼人》,引起了各国学者尤其是中国民族问题专家的广泛关注。
土库曼斯坦主动通过政府渠道与积石县开展友好往来。每年在首都阿什哈巴德召开的世界土库曼人人文协会,都会邀请中国的撒拉族代表人士参加。韩吉寿有幸也参加了一次活动。
在西海碾伯县,王臣的后裔王克强也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王克强从昆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以后,没有贪恋虚荣和繁华的城市生活,回到了故乡。
好面子的王父以为,儿子在省城读了3年的大学,不能混上一个领导职务,最起码也要当一个坐办公室的机关干部,最起码要捞上一个城市户口。如今,他看到王克强孤身一人又回到穷山沟,气得脸庞都歪向了一边。
王父忍不住地骂道:“你这个不成才的东西!瑙们王家还指望着你光宗耀祖呢。你倒好,跑回穷山沟躲清闲来了。”
王克强嘿嘿干笑了两声,说道:“您老人家先孛生气,瑙一定给瑙们老王家争光。您先借给瑙一笔创业启动资金吧?”
王父把脖子扭向一边,朝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没好气地问道:“你要钱做阿门个事情呢?”
王克强回答道:“瑙打算发展有机农业,种植无污染、无公害的粮食和大棚蔬菜,将来一定能够挣上大钱呢。”
王父说道:“骗鬼呢!瑙们农民世世代代守着土地,你看阿一家是靠农业发家致富的?”
王克强又是嘿嘿地干笑了两声,不紧不慢地说道:“老爸,这钱是瑙借您的,明年这个时候保证连本带利还给您。”
王父迟疑地问道:“借多少本钱?利息又是多少?”
王克强回答道:“本钱两万,利息按照5‰计算,比银行的利息还要高呢。”
王父半信半疑地说道:“男子汉大丈夫,你说话可要算数啊。”
王克强兴奋地抱着父亲的肩膀直摇晃,满口答应道:“一定算数。您老人家就等着数大钱吧。”
王父故作恼怒的样子嚷嚷道:“孛再晃荡了。瑙的骨头架子都让你晃荡散咧!”
碾伯地处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是西海开发比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矿藏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人口相对集中,是西海最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上大学的时候,王克强就瞄准了潜力巨大的城市果蔬市场。毕业以后,他决定抓住这个难得的商机,雇了村里十几个能干的青年,在虎狼窝承包了368亩果园和菜地。
春夏季节,他们种植当季蔬菜,运送到在周边地区畅销。他们精心打理果园,栽种红元帅、红星、红冠“三红苹果”,嫁接杏子、桃子和梨。个大味甜的水果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秋冬季节,他们在田里盖起几百个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和各种花卉,远销到平西、金城、西京等西北大城市。不到3年的时间,王克强赚了个盆满钵满,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当其他农民学习他的做法开始与他展开竞争的时候,王克强及时调整产业思路,转换种植种类,出人意料地栽种大黄、贝母、枸杞、甘草等药用植物,一举抢占了中药材市场,又美美地赚了一大笔钱。
王克强积累足够多的原始资本之后回头杀回了平西。他和朋友合资成立了格桑花餐饮有限公司,在最繁华的地段开办了规模宏大的格桑花大酒店。他亲自担任公司的董事长。
王克强在湟水河畔的小桥高档住宅区购置了几套房子,把父母和兄弟姐妹全部接到城里生活和工作。
有时候,王克强下班回到家,故意跟年迈的父亲开玩笑道:“老爸你说说看,瑙给你们老王家光宗耀祖了没有?”
王父高兴地说道:“光宗了,也耀祖了。”
王克强问道:“您老人家如实交代,您当年是不是给瑙放高利贷了?”
王父急忙摇着脑袋辩解道:“瑙从来没有给你放高利贷,是你自己故意多给瑙钱的。瑙知道,你是变着法子孝敬瑙和你阿妈哩。”
大家听了王父的话都哈哈大笑起来。幸福的笑声飞出高楼大厦,飘荡在湟水河面上,飘上了高高的北山顶。
在工作闲暇之余,戴着金丝边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身穿西装革履的王克强也会静静地站立在办公室的落地大窗户前,眺望着远处白雪皑皑的高山,思考着在全国各地建立格桑花连锁大酒店的宏伟规划。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