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映烛小时候有一个梦想。
在他很小的时候,看见别的孩子被父母抓进学堂,有的在路边抱着树痛哭流涕,就是不愿意走。
段映烛就觉得那些小孩子很无聊,不就是读书嘛?有什么好怕的。
好吧,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读书什么样子,对于未知的事物也挺怕的。
到了学堂,看到先生发下来的书,还有先生带着学得那些晦涩难懂的符号。好吧,段映烛后悔了,我也应该抱着树哭的,他如此想到。
段映烛一边感叹那些小朋友的先见之明,一边抱着自己坐在角落,心里还默念道:最烦别的小孩子了。
那年段映烛六岁。
后来,段映烛凭借自己的才学,被推荐到丹城最有名的寻郎书院继续读书,还得到了贤人的名号。段映烛从小就显得木讷,相比之下,族中他人却个个不凡。其兄长段映麟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举人,一路顺风顺水,应诏到了海宁做官。两个姐姐的才学品貌也皆是上品,后来碰到心仪的纷纷随夫君前往外城生活。就连家中长辈也认为他笨拙不堪,恐难成材,还叹息虎父犬子。每当这时,段映烛总是神情呆滞地听着那些同代人的风光事迹,时不时就像小鸡啄米一般点头,然后露出憨厚的笑容,看起来就像个傻子。然而当段映烛正式读书之后,却开始展露锋芒。
那一年风光无限,丹城不知有多少女子仰慕自身才学。但是段映烛严词拒绝了所有表露心迹的女子,因为他觉得没有遇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彻底折服,自叹不如的女子。
又一年,寻郎书院聚集了云南丹城,以及周边地区的名流才子。学问之道,可谓是一山更比一山高。这让段映烛大开眼界,只叹自古英雄出草莽,风流才子却是尽出名门。段映烛也亲眼见到多少人寒窗苦读十年,比不得这些锦衣玉食的公子哥。甚至学问比不过,连立志都比不过。寻常人家,思索的只不过是考中个举人的功名去博个当官的机会,实在不行捞个秀才之名也能教书糊口。倘若娶到个心悦自己的温婉女子或者大家闺秀那更是祖上保佑的好事。可是这些公子哥虽然有一些纨绔之人,或者好浮夸之风的一些人,但是有真才实学者,却是令人心服口服。其中有人立志更改天下学制,让更多民众可以学习识文断字。有人立志立圣人言,再给四书五经加一本,让那读书人再苦上几分。而段映烛却跟他们都不一样。
段映烛,从小到大生活在这个大晋朝,一直在思考平常所见事情的一些问题。他看到幼时好友,他的好兄弟曾伯兮初时带着他去给街边的叫花子,把自己手里攥得紧紧的铜钱不舍的给他,段映烛那时候很小,也学得有模有样。最开始有几分不理解,后来也渐渐开始佩服自己的好兄弟。
可是稍长了几岁,曾伯兮不仅看到那老乞丐冷哼,还阻止了段映烛给铜板的举动。带着虎头帽的曾伯兮冷冷地说道:“我听我父亲讲,这些人有手有脚,却都是好逸恶劳,因而沦落街头。这等人物不必可惜,你若再见到,莫要再傻乎乎地给钱。”
段映烛戴着红色圆头帽,此时有几分迟疑:“也许有别的什么原因吧,可能人家也是有苦说不出。”曾伯兮又是冷哼一声拉着段映烛扭头便走,“这世上的可怜人多了,想可怜他们还轮不到你。”段映烛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看着远处那个寒风中萧瑟的身影陷入了沉思。
他曾看着街道上车水马龙的百姓们暗自说道:“倘若我能侥幸为官,我会从根本上去改变这些事情。若是不能,沦为普通人,也会用仁心给这个世道多一丝烛光。
谁让我,偏偏看不得人间疾苦。”
漠身自诩死心人,生若操觚忘年轮。
又是一年,还在书院的段映烛因为看不惯自恃家室的林子熙拉着他们这些读书人讲述自己青楼的所谓“纵横”事迹,表露不喜之色,得罪了这个所谓丹城户部管辖下的官员之后。从此做事读书被处处针对,以至于分心乏力,时常连寻常学子的水准能难以保持。因为常日思虑过重,导致常常失智,又被人视作“傻二郎”,不像是凭借才学进来的书院,倒像是个打理关系进来的,许多士人学子因而看低了他。
再后来,同书院的杨家少爷杨山源用计夺了一李姓女子父亲的生计,胁迫她做自己的小妾,正好这李姓女子曾经是仰慕过段映烛的才学却被拒。后来李姓女子又来找到段映烛,于是生性耿直的他又去和杨家少爷理论,杨家少爷只是阴笑了几声就离去了。这令段映烛颇为不解,他本也未想能说服他,这个叫李雯宣的女子知道了还对他千恩万谢,这令段映烛高兴之至。
过了一阵子,段映烛预感此事未竟,杨家少爷却迟迟没有动静。反而城中渐渐传起了段映烛是如何才学了得,得子如此可以无憾诸如此类。段映烛起初还未觉得有何不妥,后来却名声越来越大,反倒引得城中一系列青年俊才拜访,他受宠若惊,一时间贤名远扬。
这时候,突然传闻段映烛自恃才学不俗,写得一手好文章,竟然私下与同书院友人说看不起那些名流大家的文章。然后便是一堆文人的口诛笔伐,文章诋毁质问之锋利,令段映烛触目惊心。
再然后,又有闲话之人盛传这李姓女子和这段映烛如何苟且,且那段映烛仰慕者众多,根本就是拿她当玩物。言语污秽简直不堪入耳。引得那李姓女子百口莫辩,古代女子最重节操,这种事情是引为家门不幸的。最后她吊死在丹城一处钟楼之上。而段映烛听闻此事之时,这个事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段氏一门中一长辈更是言称家中再无此儿。段映烛没来得及愤怒或者悲哀,只是趁着半夜慌忙地跑去了那个钟楼上面,此时女子的尸体已经被拉走了,他在这里沉默地跪了很久,再回书院时,便已是神志不清了。
后来传闻段映烛整日失魂落魄,游荡在君兰河边时失足落水,周围人却并未打捞出他的尸体,此后便谁也不知道他的下落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