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棠赶忙带小猿去自家开的药铺“积善堂”去,自己按照医书开好方子,找掌柜去抓药。
抓药的掌柜拿起药方一看,上面写的是:“三七磨粉一钱,干红花磨粉一钱,洋金花一钱,芍药一钱,乳香二钱,当归磨粉一钱,骨碎补一钱,田七一钱,五灵脂二钱,三花酒三两。”
看她药方开得有模有样,掌柜笑道:“长姑娘这看诊是得了李神医真传了,只是一只畜生不必用这样好的药材吧。”
妙棠想起上次在妙佛经中看到的偈语,“万望皆为生灵,众生平等。它原本居于深山老林,自由自在,玩耍纵横,却来世间受尽折磨,我自然要尽力医治。”
妙香自豪地为长姐吹嘘道:“名师出高徒嘛,也不看看师傅那可曾是太医院太傅。”
妙棠掩口笑道:“咱们积善堂能请到他老人家坐镇也算是蓬荜生辉了,我这两年可是一散学就来学习的,从未间断,李神医说以后专为我开一个诊座垂帘听诊呢。”
吴忠笑道:“差不多得了,你姐妹两个难得不拌嘴还捧哏上了!话说这救下来以后怎么安置?”
妙香不假思索:“当然要带回家好生照看。有一只这样可爱的小猿猴在家,想必母亲、弟弟也会喜欢。”
吴忠道:“它毕竟是个畜生,况且母亲有孕在身,万一抓伤了母亲和弟弟如何是好?”
妙棠迟疑,“它禁锢日久,想必更加向往自由自在。而且它生于幽谷山林,那里有它的父母同伴、石涧溪泉,‘鱼游潭底,鹰击长空’,那里才是它的归宿。”
于谦也赞成它的观点:“若现在去郊外山林放生,必得等到日暮才能回来。今日是中秋,回来怕赶不上家宴了。不如我先带回家中好生养着,待明日放学我们一起去找山清水秀、人迹罕至的地方,将他放归山林,以免再被歹人截获。”
妙棠点点头,仍是满心不舍。于谦见状,牵着小猿一路送她到府中。进门前,妙棠又好生嘱咐了许久,方才依依不舍,离开小猿进到府中。
话说午间吴彦名设宴邀请友客,与当地显贵,就定在苏州久负盛名的“松涛楼”。
“松涛楼”在苏州最为气派,酒楼有三层之高,雕梁画栋,甚是壮观。吴彦名特意拣了较为僻静的三楼,包场设了六厢宴席,菜品也自是“松涛楼”的名菜:松鼠桂鱼、粉蒸狮子头、蟹黄汤汁包、银鱼莼菜汤...
一个里间包厢最为幽静高雅,整个包厢以帷幔覆盖,解缙特意携二人同来,却是吴溥和身着黑衣微服出行的姚广孝。此行至简,似乎并未携带随从。其实,楼下锦衣卫分散在人群中,时刻保护他的安全。
姚广孝在应天府内无人不知其名,但是除却大官显贵,小民却也无缘得见,故身无官职的吴彦名并不认识。不过既然是夫子解缙所邀,或是官场政要,他也当做贵客来待,拜坐上首位置。
夫子解缙,自小聪颖绝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洪武二十年,解缙参加乡试,名列榜首(解元)。然而,他虽满腹才学,仕途却并不顺利: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官至翰林学士。当时,皇帝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边。解缙初入仕时,为人刚正不阿,曾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上疏诬告他。朱元璋由此也责备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解缙进京吊丧。时朱允炆临朝,袁泰乘机进诲言,攻击解缙“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朱允炆听信诲言,贬解缙为河州(今甘肃兰州附近)卫吏。
建文四年,当时的礼部侍郎董伦为朱允炆所信任,在朱允炆面前为解缙说了不少好话,这样,解缙才被召回京师复职。
永乐元年,朱棣登基,升解缙为翰林侍读。随后,解缙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进文渊阁参预机务。不久,又迁为翰林侍读学士,主编《永乐大典》。
永乐二年,解缙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时。恰逢立春时,得御赐金绮衣,与尚书地位相同。
然而月满则亏,好景不长。不久,解缙就遭遇了人生更大波折:
永乐皇帝朱棣有三位嫡子,依次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按照礼法,国之储君当立嫡立长,毫无疑问。然而,长子朱高炽虽性情温和,却体弱多病、肥胖不堪,多年不为朱棣所喜。
是以,朱棣即位后两年都没有按照前例立他为太子。反观次子朱高煦,英俊魁梧而擅长兵法,自少年时就追随朱棣南征北战。
朱棣数次在战场上陷于险境,皆因高煦奋勇接应,才转危为安。因此,朱棣非常喜欢他。
当年靖难之役,最重要的白河沟一战,高煦以数千人击溃朝廷的六万兵马,为朱棣打开南下之路。朱棣曾高兴地在阵前,当着众位将士许诺:“得山东以若为嗣”。
永乐皇帝朱棣年逾四十,储位久悬不决,朝臣们议论纷纷。满朝官员派系分明,文官大多支持高炽,认为废长立幼不合宗法;武将大多拥护高煦,因为他们和高煦一起征战多年,情谊深厚。
但是文武朝臣皆心知肚明,永乐皇帝之所以久久不立储君,是因为他倾心次子朱高煦,却又碍于祖宗礼法。
因众议纷纷,永乐三年,永乐皇帝朱棣召解缙等重臣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解缙作为文官代表,坚定支持嫡长子朱高炽,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永乐皇帝一向最不喜官僚结党营私,听解缙一心维护太子,有结党之嫌,面有不悦。解缙灵机一动,为说服成组,又说:“况且皇太子有‘好圣孙’辅佐。”
“好圣孙”是指朱高炽嫡长子朱瞻基。他天生聪慧英俊,能文善战,深得永乐皇帝朱棣所喜爱,并当众夸赞为“好圣孙”。
与文臣几番拉锯战之后,朱棣考虑到“好圣孙”朱瞻基,才勉强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但是,朱棣仍然非常喜欢次子朱高煦,为补偿他,赐封朱高煦为汉王,并赐予兵权,让其居住在都城,留在朱棣身边,不必就藩。而大明按照皇室礼法与先例,皇子成年之后,就要前往封地就藩。
太子朱高炽虽立,表现却并不令朱棣满意,朝中易储言论不断。汉王朱高煦反倒更受隆宠,在朱棣的授意默许下,礼秩甚至超过了储君皇太子。
此时,解缙又向永乐皇帝上疏:“汉王于礼秩上远逾皇太子殿下,欲行僭越,皇上万不可任其做大。”
永乐皇帝朱棣见解缙一再针对爱子高煦,非常生气,称解缙离间父子骨肉。于永乐四年,贬解缙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永乐八年,解缙借外官进京上报奏事之机,觐见永乐皇帝。恰逢彼时,永乐皇帝正与朱高煦等武将北征蒙古,仅留行动不便的皇太子在南京监国。未经请示永乐皇帝恩准,解缙擅自前往东宫觐见了皇太子朱高炽。
朱棣班师回朝后,听闻此事,以私谒储君,图谋不轨之罪,将解缙革职。
解缙再度遭贬后,一度心灰意冷,满怀愤懑,借酒浇愁中,“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