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寻梦三国 声明 小说里面人物与历史的差别

小说:寻梦三国  作者:天堂风暴  回目录  举报

相信大家现在都猜出来我书中的乔公一定是二乔的老爸了,我写的是小说,所以人物主要依据历史,但也有些肯定会是虚构的,不然就失去了小说的意义了。

“桥国老”和“桥玄”

《三国演义》中的桥国老(毛本作“乔国老”,“乔”本作“桥”),由于热心撮合孙刘联姻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历史上江东二桥的父亲,因不详其名,被称为“桥公”,《三国志》中只有《周瑜传》提到一下:

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桥,(周)瑜纳小桥。

从这段记载来看,当建安四年(199)孙策、周瑜分娶二桥时,这位桥公是否尚在人世还是个疑问;至于他能否活到建安十四年(209)孙刘联姻之时,那就更难说了。《三国演义》称之为“桥国老”,乃是后人并不那么恰当的俗称;他热心充当月下老人的故事,则基本出于虚构。

这里想要指出的是:人们常常把桥国老与东汉太尉桥玄视为一人,有些传统戏曲干脆就把他称作“乔玄”。其实,桥玄乃是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生于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卒于汉灵帝光和七年(184),曾任太尉;桥国老则是皖县(今安徽潜山)人,建安四年前后在世,其生年大约比桥玄晚四十年。所以,无论是从籍贯还是年代来看,二人都不能混为一谈。

曹操年轻时,深受桥玄赏识。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可谓期望极高。又说:“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武帝纪》注引王沉《魏书》)又可谓私交甚笃。曹操也一直铭记桥玄的知遇之恩,多年以后还遣使祭祀这位热心奖掖的前辈。至于桥公(“桥国老”),曹操与之并无瓜葛。

人们把桥国老混同为桥玄,首先是因为《三国演义》就弄错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十第九十五回《曹孟德横槊赋诗》就写曹操对诸将说:“昔日桥大老与吾至契,托二女欲令侍吾。吾视之,皆有国色,不料被孙策、周瑜所娶。”(毛本第四十八回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这里就把桥国老径直当作了桥玄,“托二女欲令侍吾”一句也来自上引桥玄所说的“愿以妻子为托”。然而,正如前面指出的,桥玄与桥国老实在是两个籍贯不同、年代相差几十年的人物,不应混淆。而且,桥玄比曹操大四十六岁(曹操生于155年),他说“愿以妻子为托”,无非是希望曹操得志以后,照顾一下自己的家室而已;即使他有女儿,其年龄也与曹操相近,或者比曹操更大,到建安十三年(208)赤壁大战之时,至少已是五六十岁的老妪(曹操是年五十四岁),还有什么美色可言?而江东二乔此时二十几岁,正是美最成熟的时候,又岂能与之混淆?罗贯中阅读和使用史料一时疏忽,造成了这个不应有的错误(这在《演义》中不止一例)。对此,在我整理的《三国演义》版本中已经予以校正。

(原载1992年5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再谈貂蝉是虚构人物

在《貂蝉形象的演变》(原载《文艺学习》1989年第3期;收入拙著《三国漫谈》,巴蜀书社1995年2月第1版)中,我已经明确指出:“历史上并无貂蝉其人”,“貂蝉形象完全是宋元以来通俗文艺虚构的产物。”可以说,这已是三国史和《三国演义》研究界多数学者的共识。

然而,由于貂蝉号称“四大美女”之一,又是《三国演义》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位女性,明清以来,总有人想证明历史上确有其人。如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云:“斩貂蝉事不经见,自是委巷之谈。然《(关)羽传注》称:‘羽欲娶(吕)布妻,启曹公,公疑布妻有殊色,因自留之。’则非全无所自也。”清代梁章巨《浪迹续谈》卷六亦云:“貂蝉……则确有其人矣。”这些著名学者或含糊推测,或断然肯定,主要依据大致有三。其一,《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云:

(董)卓性刚而偏,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结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后汉书-吕布传》也有类似记载。有人便说这里的“侍婢”就是貂蝉。但是,从上述记载来看,这位侍婢仅仅是曾与吕布私通,而在诛董卓的行动中并未起任何作用,她与充当“美人计”主角的貂蝉岂能划等号?

其二,有人说既然关羽欲娶吕布之妻,曹操又抢先将其占有,那么吕布之妻一定很美,这位美女就是貂蝉。其实,根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注引《蜀记》,关羽想娶的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杜氏,却被曹操抢先占有。这位杜氏决非“吕布之妻”,当然更不是貂蝉。一些人读书不细,对史书的明确记载发生误解,以为关羽是“欲娶吕布之妻”,进而误为“欲娶貂蝉”,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

其三,有人引用唐代诗人李贺《吕将军歌》中“傅粉女郎大旗下”一句,说其中的“傅粉女郎”便是貂蝉。这更是无稽之谈。李贺诗中多有浪漫主义想象,岂可一一指实?这里的“傅粉女郎”,跟貂蝉究竟有什么联系?谁也说不出来。

以上种种,均非严格的学术考证,根本不能证明历史上确有貂蝉其人。相反,根据史籍,我们只能说,是民间艺人们在长期的讲唱传说中,对史料中“布与卓侍婢私通”这一点予以生发虚构,创造出貂蝉这个美女形象,使之成为王允“美人计”中的主角。罗贯中再对人物关系作了创造性的改造,才进一步突出了貂蝉的美丽、聪明和机警,使貂蝉形象更加优美动人。人们可以喜爱这个形象,却没有必要硬说她就是那位“侍婢”,那样反而大大贬低了貂蝉。

既然貂蝉是虚构人物,通俗文艺叙述其籍贯、经历等自然有较大的随意性。具有代表性的是元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计》中貂蝉自述身世,说自己是“忻州木耳村人氏”。对此,学术界从来没有当过真,因为本来就是虚构。

事情本来很清楚,但仍然不时有人提出这样那样的说法,企图把貂蝉拉作自己的前辈“老乡”。1991年,有人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说“貂蝉是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貂家谷沟人”;我当即撰文予以反驳(见1991年5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貂蝉是虚构人物》一文)。后来,又有人根据民间故事,说貂蝉和吕布都是山西定襄人。最近,四川某县又声称发现了貂蝉的墓碑,似乎貂蝉又成了当地人。这些说法,比之上面的“忻州”说,其“资格”嫩得多,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的不同“版本”而已。明白这一点,又何必再去无中生有,自寻烦恼呢?

两个刘岱不应混淆

《三国演义》第五回描写十八路诸侯联兵讨伐董卓时,说到第四镇为兖州刺史刘岱。这位刘岱在联军内部离心离德时,因向东郡太守乔瑁借粮,乔瑁推辞不予,便“引兵突入瑁营,杀死乔瑁,尽降其众。”(第六回)此后,他便久不露面,直到第二十二回,才被曹操派到徐州去攻打刘备。作品补充说明道:“原来刘岱旧为兖州刺史,及操取兖州,岱降于操,操用为偏将,故今差他与王忠一同领兵。”

其实,参加联军讨伐董卓的刘岱,和到徐州攻打刘备的刘岱,乃是两个人,《演义》把他们混为一谈了。

先说讨董卓的刘岱。他是东汉皇族,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人,系曾任扬州刺史、后被孙策打败的刘繇之兄。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数十万人攻入兖州,他不自量力,出兵迎战,结果被黄巾军杀死(《后汉书-献帝纪》:“青州黄巾击杀兖州刺史刘岱于东平。”)。当时,曹操正在当东郡太守(东郡系兖州所辖的一郡),便在济北相鲍信等人拥戴下领兖州牧,击败青州黄巾军。从此,曹操有了一大块地盘,实力大大增强,为其一生功业打下了根基。

至于攻打刘备的刘岱,也字公山,却是沛国(治今安徽濉溪西北)人,曾任司空长史。曹操自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后,多年任司空,行车骑将军,执掌朝政。这位刘岱官任司空长史,自然是曹操的心腹了。他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因功而封列侯。建安四年(199),曹操命他与中郎将王忠攻打刘备(《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蜀书-先主传》均有记载),这时,距兖州刺史刘岱之死已经七年了。

由于两个刘岱名同字也同,确实很容易被误认为一个人。

罗贯中本人就发生了混乱。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二《李傕郭汜杀樊稠》节的末尾写道:“青州黄巾又起,聚众百万,头目不等,将兖州牧刘岱杀讫。”这就明确交代了兖州刺史刘岱的结局。但在卷五《曹公分兵拒袁绍》节中,则又写曹操“差前军刘岱、后军王忠同引兵五万,诈打丞相旗号,去徐州擒刘备。”读者自然可以看出,这个刘岱应该是另外一个人。然而,紧接着的《关张擒刘岱王忠》节却又冒出这样一句:“玄德曰:‘刘岱昔为兖州刺史,虎牢关伐董卓时,也是一镇诸侯。今日为前军,不可轻敌。’”如此明显的前后矛盾,真使人摸不着头脑。究竟哪一段叙述正确?是兖州刺史刘岱没有被青州黄巾军杀死呢,还是前后有两个刘岱?

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三国演义》时,发现了嘉靖元年本中这一自相矛盾的现象,却没有仔细检索《三国志》、《后汉书》的记载,不知道实际上有两个刘岱。于是,他们删去了前一个刘岱被杀的叙述,而在第二十二回增加了刘岱投降曹操的交代。这样一来,文字上的破绽似乎被抹去了,却完全把两个刘岱混在一起了。

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事情就好办了:应当保留罗贯中关于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死的交代,删去所谓“刘岱投降曹操”的蛇足,再把“前军刘岱”的笼统说法改成“司空长史刘岱”,两个刘岱的区别就一清二楚了。

(原载1991年3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年4月17日《文汇报》在《学术新论》专栏中予以介绍。)

#审核:licetis 时间:11 8 2019 8:34PM#发布:licetis 时间:11 8 2019 8:34PM#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寻梦三国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