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我梦中华五千年 禹:洪水、父亲与九州

小说:我梦中华五千年  作者:王小靖  回目录  举报

公元前2200年,洪水滔天。

黄河如巨龙咆哮,冲垮堤坝,淹没良田,吞噬村庄。百姓扶老携幼,逃上高山,以树皮草根为食。巫祝跪地求神,祭司焚烧卜骨,可天不降雨,水不退去。

帝尧问策,群臣荐鲧(gǔn)——禹的父亲。鲧,黄帝后裔,性情刚烈,信奉“神力”。他受命治水,方法简单粗暴:“堵”。

他率民筑堤,用土石封堵洪水,甚至传说他“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偷了天帝的神土“息壤”来填水。三年,堤坝越筑越高,可水势也越积越猛。终于,堤坝崩溃,洪水如万马奔腾,反噬更烈,死伤无数。

尧震怒:“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速诛之!”

鲧被流放羽山,三年后死于非命。

临终前,他仰天长叹:“水,不可堵也!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其子禹,年方弱冠,跪在父亲尸前,手捧沾血的治水图,泪如雨下。

“父以堵而死,吾若继之,是不孝;若弃之,是不忠。”

——《吕氏春秋》

他面临一个千古难题:

是继承父业,重蹈覆辙?还是推翻父志,背负“不孝”之名?

禹没有立刻动工。他做了三件事:

1.走遍九州,亲察水情

他脱下衣冠,换上粗布,背着干粮,拄着竹杖,走遍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流域。

他攀悬崖,涉激流,测水深,记流向。

他问渔夫:“水从哪来?”

他问樵夫:“山往哪走?”

他问老农:“田为何涝?”

2.反思父过,彻夜难眠

他在父亲墓前长跪七日,翻阅父亲留下的治水图,终于悟透:

“水性就下,宜疏不宜堵。顺其道而导之,可安天下。”

这不是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思想革命。

鲧代表“神权思维”——人定胜天,靠神赐的“息壤”强行压制自然。

禹代表“人间思维”——尊重规律,因势利导,用人力与智慧与自然共处。

3.向尧请命,以命相搏

他回到帝都,向尧提出新策:

“请弃堵法,以疏为主。凿山导河,分流入海。臣愿亲率百姓,开山劈石,疏九河,定九州!”

尧犹豫:“汝父因治水而死,汝能成乎?”

禹跪地,声如洪钟:

“臣愿以命相搏!若不成,甘受父之刑!”

尧动容,授其治水之权。

暴雨下了整整七年。

黄河如一条暴怒的巨龙,冲垮堤坝,吞没村庄,将沃土变泽国。

尸浮水面,哀嚎遍野,幸存者跪在高岗,哭天无应。

鲧——大禹之父,曾用“堵”法治水。

他率众筑堤,垒土成山,试图将洪水围困。

可水愈高,堤愈危。

第七年夏,堤坝轰然崩塌,浊浪如墙,吞没三城,死伤无数。

鲧被黄帝问责,自刎谢罪,临终前对儿子大禹嘶吼:

“水……不是土能挡的……

它要走,就让它走……

你若继我志,切记——

疏,不堵!”

大禹跪在父亲尸前,双手插入泥中,指甲崩裂,血混黄土。

他没哭。

只是抬头,望向翻腾的黄河,低语:

“爹,

我不是来治水的。

我是来,

给这大地,做一场大手术。”

大禹不是帝王,却比帝王更像“总工”。

他不穿华服,不坐銮驾,只一身麻布短打,脚蹬藤编泥靴,腰间挂三物:

青铜铲:父亲遗物,刃口崩了七处;

泥记本:用树皮制成,密密麻麻画着河道草图;

绳尺:丈量水深、流速、坡度,精确到“寸”。

他走遍九州,脚底老茧厚如牛皮,走石砾如踏棉。

百姓称他“铁脚神”,说他“踏过之处,水自分流”。

他的“工地”没有围墙,没有安全帽,只有十万民夫、石斧、骨凿、火把。

他亲自定下治水三原则:

顺水性,不逆天:水往低处流,就为它挖出路;

分洪道,减压力:主河分流,避免一溃千里;

测地脉,定走向:何处开山,何处筑堰,皆需“地眼”勘测。

他不信神,不信卜,只信脚印与数据。

“疏”不是智慧,是被逼出来的PlanB

世人说大禹“智慧超群,悟出疏导之法”。

可真相是——他一开始,也想“堵”。

他继承父业,先试筑堤。

可三个月,连塌七道,死三百人。

那一夜,他独坐河岸,翻开父亲的泥记本,看见最后一页,血字斑斑:

“堵死路。疏,或有一线生机。”

他砸了工具,仰天怒吼:“天要灭人,为何不给活路?!”

暴雨如注,一道闪电劈下,照亮远处山峦——

那山形如巨龙盘踞,正死死卡住河道咽喉!

“是……地形!”他猛然醒悟,“水不是无路,是被山堵了!”

他连夜召集伯益(助手)、后稷(农官)、竖亥(测绘师),立下军令状:

“从今起,不筑一寸堤,只开一道河。

若十年不成,我愿与父同罪,自刎谢天下。”

伯益献策:火攻开山

最难处,在龙门山。

两山对峙,如巨门紧闭,黄河奔至此,怒而倒流,成“悬河”。

石坚如铁,石斧凿之,火星四溅,只留白痕。

“这样挖,一百年也通不了!”民夫绝望。

伯益沉思七日,忽来献策:“用火攻。”

“烧山?!”众人惊骇,“山会裂,会崩,会砸死人!”

伯益冷笑:“可水不等人。我们白天凿缝,夜里填木,点火焚烧,热胀冷缩,石自裂。”

大禹沉默良久,望向奔腾怒水,终于点头:“烧。

但每火攻一处,先祭山神,告之不得已。

伤亡者,记名入册,其家免赋十年。”

当夜,火光冲天。

民夫在山缝中塞满松脂木,点火。

烈焰灼岩,岩石“噼啪”爆裂,巨石滚落河中,激起百丈浪。

三天三夜,山体龟裂。

第四日晨,一声巨响——

山开一线,黄河如龙穿出,咆哮东去!

百姓跪地痛哭:“山让路了!”

大禹却跪下,向山叩首:“山无罪,人有求。

今日伤你,他日护你。”

他下令:

“此地设‘护山祠’,每年清明,祭山、补绿、禁伐。”

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无情,是工期太紧

大禹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妻子女娇正临盆。

他听见婴儿啼哭,脚步一滞,终未入。

只对守门童子说:“记下,我儿名‘启’,取‘开启新路’之意。”

第二次,启已三岁,见父远远走来,挣脱母亲,跌跌撞撞追出。

大禹听见“爹——!”,转身,泪如雨下。

可身后民夫正扛石上坡,无人指挥。

他咬牙,转身,加快脚步,再不回头。

第三次,启已十岁,站在门口,静静望着他。

大禹停下,想说话,却见远处信号火起——上游堤坝告急。

他只挥手,翻身上马,扬尘而去。

启站在风中,轻声说:“我知道,河比我重要。”

十年后,水患平,天下安。

大禹归家,女娇已白发如雪,启立如青松。

他跪地,额头触地:“我对不起你们。”

女娇扶起他:“你对得起天下人,就够了。”

启说:“爹,你走的路,我记下了。”

九鼎出世:中国最早的“地理数据库”

水患平后,大禹做了一件震惊天下的事——铸九鼎。

他命人采集九州之金(铜),在荆山之下,筑炉九座,昼夜熔炼。

“铸鼎何用?”黄帝问。

大禹答:“记山河,镇水脉,传后世。”

九鼎铸成,每鼎刻一州:

冀州鼎:刻黄河走向、支流、湖泊;

兖州鼎:刻沼泽分布、排水路线;

青州鼎:刻海岸线、潮汐规律;

徐州鼎:刻丘陵坡度、土质类型;

……

雍州鼎:刻昆仑雪水、冰川融期

鼎身密布符号,是大禹独创的“水文图码”—

用线条粗细表水流速,

用点阵疏密表水深,

用符号方向表流向。

这九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套地理信息系统(GIS),

也是中国最早的“国家数据库”。

大禹立鼎于都城四门,下令:

“凡治水、耕田、行军、建城,必先观鼎。

谁毁鼎,谁篡图,

谁,就是与天下为敌。”

“禹迹”:大地上的手术缝合线

治水毕,大禹并未停歇。

他率测绘队走遍九州,用绳尺丈量山川,

在岩石、古树、高地刻下“禹迹”二字。

“禹迹”非炫耀,是警示:

此处曾决堤,禁建屋;

此坡曾滑坡,禁伐林;

此河曾倒流,需年年疏浚

他定下“水政十二令”:

每年春分,全国“清淤日”;

河道两侧,禁垦三十步;

滥伐林木者,罚修渠百丈;

隐瞒水患不报者,流三千里;

亲自教授“水文图码”于童子,为必修课……

他让“治水”从“救火”,变成“日常维护”。

禹晚年,效仿尧舜,欲禅位于贤臣伯益。

可百姓不从:“禹之功,启之德,天下归启!”

三年后,启即位,建立夏朝——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

禹临终前,望着儿子,轻叹:

“吾治水,顺天道;吾传位,顺人情。天道人情,终难两全。”

现代水利专家:“都江堰的‘深淘滩,低作堰’,正是禹‘疏’法的千年回响。”

大禹,不是神话中的“水神”,而是人间的“开路人”。

他用十三年,走出了华夏的版图;

用一生,走出了“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

用沉默的背影,走出了中国父亲最深沉的爱。

他治的不是水,是秩序;

他走的不是路,是文明;

他三过家门而不入——

因为他知道,有些门,一入,就再也出不来了。禹,不在九鼎,而在每一条疏通的河;

不在史书,而在每一个“为众人抱薪者”的选择里;不在神话中,而在——

你我今日,仍愿相信“人定顺天,而非胜天”的那一份清醒中。

【观察室弹幕】

鲧(幽灵状态,声音低沉):“儿啊,父错矣……你对了。”

女娇(泪眼):“他不爱家?不,他把天下当成了家。”

启:“爹的背影,是我一生追赶的路。”

李冰(都江堰建造者):“禹王,您的智慧,我用了两千年才读懂。”

现代父亲:“三过家门而不入,我做不到,但我敬他。”

环保主义者:“禹的‘疏’,不就是今天的‘生态治理’吗?堵不如疏,压不如导。”

秦始皇(冷笑):“九鼎?朕后来全熔了!王权,唯力可持!”

汉武帝:“朕也想铸鼎,可惜……不如禹有底气。”孔子:“禹,吾无间然矣!”

司马迁:“大哉禹之功!”

顾颉刚:“禹是治水英雄,更是国家奠基者。”

鲁迅(烟尽,轻声):“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禹,便是最早的一个。”

龙小五则自己坐在一间巨大办公室,墙上挂满电子地图,标题:

【大禹治水·智慧水利系统】

项目经理:龙小五

KPI:十年内零洪灾

当前进度:78%

风险预警:龙门山地质不稳定(红色)

他正看数据,警报响起:

“黄河上游水位暴涨!预计3小时后溢堤!”

他立刻下令:“启动‘疏流预案’!调用‘火攻机器人’打通备用河道!”

AI回应:“火攻需审批,涉及生态保护红线。”

“批我!我是项目经理!”他怒吼,“人命比红线重要!”系统沉默,终于通过。

他看着屏幕上河道缓缓分流,长舒一口气。突然,一个身影出现——是大禹。他穿着泥靴,手持青铜铲,四目如电。

“你用机器,很好。”他说,“可别忘了——水,是活的。它会变,会怒,会记仇。”

他指向地图:“你看到的,是数据。

我看到的,是千万条命。”

龙小五问:“那我该怎么做?”

大禹说:“走下去。

去摸河底的泥,去听浪的声音,

去记住,每一个被水夺走的名字。”

禹迹仍在,千年之后,黄河岸边。

一位老河工蹲在石上,用刀刻下两个字:“禹迹”。

孙子问:“爷爷,这字啥意思?”

老河工指向奔流:“很久以前,有个叫大禹的人,他不堵水,不骂天,只拿着一把铲,走遍天下,为水,找了一条活路。”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我梦中华五千年书评:
暂无读者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