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古老而神秘的时代,天地间长期存在着两大阵营,秩序者与隐武者。秩序者坚信有所作为,他们出仕为官,在当权者的部门内任职,一心一意为人们的安定繁荣贡献力量;而隐武者则在太平盛世选择隐居乡野,他们追逐自由与平等,沉浸于文化与技艺的学习。平日里,他们在民间践行“侠义之道”,秉持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信奉不破不立的准则。只有当世道崩坏,乱象长久无法平息时,他们才会挺身而出,挑选出值得帮助的势力,为世界重新洗牌。“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的矛盾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秩序者与隐武者这两个阵营,恰似阴阳两极,相互对立却又共生共存,共同维系着世界的微妙平衡。
创世起源:
说个你们不知道的事,上古时期人们所尊崇的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神明,他们实则是来自尼比鲁的阿努纳奇人。地球的第一代文明——苏美尔文明,孕育了这些被奉为神明的存在。其中,盘古是尼比鲁12主神中的安努,伏羲是恩基,女娲是宁马,炎帝则是恩利尔。这些尼比鲁人跨越浩瀚星河来到地球,其目的是开采黄金。彼时,尼比鲁的大气层在星际战争中遭受重创,大量人口丧生。尼比鲁的科学家提出,将黄金研制成微粒,投放至大气层,以此抵御宇宙射线的辐射。但尼比鲁星球的黄金储量严重不足,于是,在45万年前,盘古、伏羲、女娲等尼比鲁12主神,带领着一些底层的阿努纳奇人降临地球,开启了黄金开采之旅。用在地球开采的黄金,去修复他们的母星尼比鲁的大气层。
开采黄金的工作充满了枯燥与重压。30万年前,最底层的阿努纳奇人终于不堪重负,发动了集体大罢工。他们集结人手,潜入武器仓,动用超级武器,瞬间将星球炸成一片汪洋,随后夺走飞船遁走。
伏羲和女娲被困在了这片荒芜的星球上。一起来的众神也被大水隔离在各地无法联系。此时,星球上资源匮乏,想要返回母星,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采集更多的资源。伏羲冷静下来后,拿出他的赛博轮盘,席地盘坐,嘴里念念有词地推演着蛊卦(山风蛊):上艮(山)下巽(风),呈现出山阻风息之象。初六至六五皆为阴爻,唯有上九是阳爻,寓意着积弊深重,却仍存一线生机于顶端。蛊卦虽象征着事物的腐败与混乱,但上九的阳爻表明,在困境中,只要破除旧有的束缚,进行改革,便能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为了延续种族,为了创造更多劳动力,伏羲将目光投向了女娲。尽管他们是兄妹,但在这绝境之下,繁衍后代成了唯一的选择。起初,女娲坚决反对,她柳眉倒竖,杏眼圆睁,斥责伏羲的想法违背伦理。伏羲耐心地解释道,为了顺利回到母星,在伏羲的劝说下,女娲心中有所动摇,但仍觉得此事不妥,她提出一切交由上天决定,通过占卜来判断是否应该结合。
他们商定,各自站在一座山头上,点燃一堆柴火。若两堆柴火燃烧后冒出的烟在空中缠绕结合,便证明上天同意他们结婚。伏羲跑到一座山头,女娲则在另一座山头,分别点燃了柴火。神奇的是,那两堆烟果然在空中相互交织,融为一体。但女娲仍不甘心,又提出第二个占卜方法。两人分别从山上推下磨盘,若磨盘滚到山下能严丝合缝地贴合在一起,才承认这是天意。伏羲心中暗自觉得这个方法的操作难度比之前小了许多,只要照着女娲的磨盘轨迹推,应该不难成功。于是,两人各自跑到山头上,推动磨盘。结果,磨盘滚到山下后,竟然真的紧密地贴合在一起。
女娲还是不死心,又想出第三个难题:她在前面跑,伏羲在后面追,若伏羲能追上她,两人就结合。伏羲心想,这人为操作的痕迹如此明显,自己肯定能追上。然而,没想到女娲虽然是女子,体力却十分充沛,伏羲怎么也追不上。就在伏羲气喘吁吁之时,他灵机一动,不再盲目追赶,而是站在大树旁等待。女娲绕着大树奔跑,一圈又一圈,丝毫没有察觉到伏羲的计谋。当她再次跑回大树旁时,一头撞进了伏羲的怀里。至此,女娲终于无话可说,承认这是上天的旨意。
随后,伏羲和女娲利用先进的基因技术,开始了造人的伟大工程。他们不断修改基因,让人类得以繁衍,越来越多的人类诞生,帮助他们开采资源。这便是女娲造人的真相。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群体日益壮大。但好景不长,当初施工用来稳定地壳与大气层的四根“千斤顶”突然坍塌,大气层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洪水从天空倾泻而下,地面上洪水泛滥,人们无处可逃,大量的人被洪水冲走。女娲看到自己辛苦创造的人类遭受如此劫难,心痛不已。此时,人类已经采集了一定的资源,科技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于是,女娲决定炼制七彩石,修补大气层的漏洞。经过艰苦的努力,她终于成功地补上了漏洞,拯救了人类。这便是不周山传说的由来,不周山被认为是支撑天空的四根柱子之一,柱子断裂后,天塌漏水,引发了大洪水。世界各个角落流传的末世大洪水传说,或许都与这场灾难有关。此后,人类进入了部落制文明,三皇五帝等部落首领长期受到残留的洪水的困扰。
第一章尧舜禅让
这位贤明的君主-帝尧,由于被洪水的灾害折腾得精疲力竭,加之年龄老迈,晚年的帝尧萌生退隐之心。谁能成为接班人呢?帝尧召集大臣讨论这个事情。
听着放齐、讙兜等人的举荐。放齐推荐帝尧之子丹朱,讙兜夸赞共工,却都被帝尧一一否决。帝尧扫视着诸部首领,长叹一声:“我已年迈,在位七十年,居然连一个顺应天命,继承我的帝位的人都难以找到?”众人纷纷谦逊推辞并推举他人,这时,一个名字从人群中传出——虞舜。
帝尧听闻“虞舜”二字,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早有耳闻,这虞舜出身低微,是乐官瞽叟之子,却声名远扬。虞舜的家庭堪称混乱,父亲瞽叟昏聩,继母心狠,弟弟象骄横。生母早逝后,虞舜在这个家中受尽虐待,动辄遭毒打,甚至多次面临被父亲谋杀的危机。可他依旧对家人和颜悦色,二十岁便以孝闻名。
然而,这“孝”名背后,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心思。瞽叟两次谋害虞舜未遂,消息却不胫而走。杀人犯怎会宣扬自己的恶行?极有可能是虞舜有意为之,借舆论将家人推向风口浪尖,反衬自己的孝心,塑造完美人设。
帝尧为考验虞舜,将两个女儿嫁给他。虞舜婚后中规中矩,赢得两位妻子的好评。帝尧对他好感渐增,开始让他参与政事。虞舜深知自己出身寒门,根基浅薄,想要在权力的漩涡中站稳脚跟,必须培养自己的势力。
他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帝尧冷落的豪门子弟,一口气启用了十六人,其中“八恺”是高阳氏(颛顼)后人,“八元”是高辛氏(帝喾,帝尧之父)后人,也就是帝尧的侄子。按理说,帝尧连虞舜这样的平民都能任用,没理由不用这些德才兼备的亲戚。虞舜此举,显然是在拉拢权贵,扩充自己的势力版图。
随着时间推移,虞舜在部落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的支持者们为他出谋划策,稳固地位。而帝尧年事已高,看着虞舜处理政事的能力和日益庞大的势力,心中虽有疑虑,却也不得不承认,虞舜或许真的是那个能带领部族走出困境的人。
几年后,一个暮色沉沉的傍晚,兽骨杖在夯土地面上敲出迟缓的声响。帝尧扶着由整根巨木掏空雕刻的主座缓缓坐下,陶盆中摇曳的火光映出他眼角堆叠的皱纹,如同黄河岸边干涸的沟壑。七十年的统治岁月,让这位兢兢业业的大首领腰背佝偻,可眼底那抹精光,仍如燃烧未尽的炭火。
舜,颛顼五世孙......他摩挲着骨佩上的云雷刻痕,喃喃自语。火光跳跃间,女婿舜在历山垦荒的身影与朝堂上侃侃而谈的模样交替浮现。丹朱前日醉酒闹事的消息突然闯入脑海,他烦躁地挥了挥手,将兽皮卷扫落满地。那些支持丹朱的手下进贡的燧石斧、贝壳串,此刻仿佛都化作了刺向自己的矛头。
第二章:舜是这样上位的
虞舜立于月下,望着茅草屋顶勾勒的暗影,指尖无意识地叩击腰间石珏年,这么多年了。帝尧端坐主位的身姿依旧挺拔,而丹朱的党羽正日夜游说各部族首领。他忽而想起昨日议事时,丹朱看他的眼神——那是困兽被夺走猎物的凶光。
首领,丹朱近日与三苗往来频繁。暗卫的低语惊破夜色。虞舜瞳孔骤缩,三苗向来不服中央,若丹朱借其势力......。他猛地握紧拳头,指节泛白。他的直觉告诉他,此刻不动,更待何时?
当夜,暴雨倾盆。虞舜身披兽皮大氅,看着手持石矛的部众如潮水般涌入尧的聚落。雷光劈开云层的刹那,他望见帝尧独坐由粗木搭建的大屋,苍老的面容在闪电中忽明忽暗。岳父。他躬身行礼,声音却冷得像淬了冰,为防丹朱谋逆,即日起请您暂居别屋。
帝尧枯瘦的手指死死攥住粗麻编织的席子,浑浊的眼中满是震惊与愤怒:你!话音未落,木门已重重关闭。而丹朱,被假诏传唤过来。雨声中,隐约传来丹朱凄厉的嘶吼,虞舜闭上眼,任由雨水冲刷脸上的表情。权力之路,从来不容回头。
第三章稳固权力
一旦大权在手,虞舜便开始清洗异己,把刀口对准反对派,以武力手段镇压自己的对手。铲除四凶向来被儒家学派视为舜的重大功绩。自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这一说法鲜少受到质疑。但当我们跳出传统儒家史观的框架,便能窥见这场权力清洗背后的隐秘真相。所谓四凶,指共工、讙兜、三苗与鲧——其中前三为具体人物,三苗则是从九黎部族分离出的强大部落。在儒家典籍的描述中,他们皆是恶贯满盈之辈,然而细究史料,却难觅确凿罪状。
事实上,这场诛杀行动发生在尧被软禁之后。舜虽以尧的名义行事,实则是对政敌的清算——共工与鲧因公然反对舜称帝,成为首要铲除目标。反观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尚书》,对四凶的处置仅有结果记载:流共工于幽州,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寥寥数语避重就轻,刻意模糊了事件背后的权力斗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殛字本义为诛杀。相比共工等人被流放的处置,鲧因手握治水技术且人望甚高,若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贸然惩处恐引发部落动荡。深谙权谋的舜为此精心布局,他召集诸部首领,神色凝重地说道:洪水肆虐,山陵尽没,百姓深陷苦难。诸位,谁能肩负治水重任,拯救万民于水火?这场关于治水人选的讨论,实则是为铲除鲧编织的权力罗网。(诸部首领面面相觑,低声私语片刻后,纷纷将目光投向一处)。
诸部首领(齐声道):鲧,大概可以治理吧!鲧,正是日后因治水闻名的大禹之父。或许因其家族曾有治水经验,才得到众人举荐。然而帝尧却面露迟疑之色)
帝舜(皱眉,语气忧虑):鲧此人性格狂傲,素来不服从命令。这般性子,真能胜任治水大事?诸部首领(纷纷上前,拱手劝说):您不妨让他一试。若实在不成,再另作打算也不迟。
帝舜(长叹一声,无奈点头):也罢,眼下也无更合适之人。鲧,此去务必谨慎行事,切莫大意!
鲧领命而去,开始了长达九年的治水征程。殊不知,他的队伍里早已被帝舜的人渗透,掺沙子,使绊子,从中破坏。让本就艰难的任务,经过九年光阴,洪水依旧泛滥。
站在今天的视角,我们要为鲧说句公道话。即便九年治水未见成效,也不能将过错全归咎于他。面对史无前例的滔天洪水,换作他人,又能保证成功吗?他勇挑重担,坚持九年,这份担当就值得尊敬!鲧治水失败,究其原因,在于方法不当。他采用“堵”的策略,试图以堤坝束缚洪水,“水来土掩”的思路,理论上符合当时认知。但面对帝尧时期的特大洪灾,人力修筑的土堤根本无法抵御洪水的冲击。不过,鲧的尝试并非毫无意义——他积累的失败经验,恰恰为后来大禹治水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失败的代价是惨痛的。鲧不仅身败名裂,帝舜也最终找到了诛杀鲧的理由。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