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卧龙山 第三章 生而可知之者 义理

小说:卧龙山  作者:言善  回目录  举报

“生而知之者,义理耳。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这是朱熹注解《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用先儒的话,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人。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老的圣人名言出现在了言善的心中,这时候的言善只是一个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并没有学过《论语》。为什么这句古老的智慧名言会显现在心中呢?看来佛教讲的是正确的,人的生命就像一条无止尽的河流,从过去流到了现在,并且会从现在流到未来。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今生才拥有生命的。佛经中讲“一切法无生是如来觉,一切法无灭是如来觉,一切法从因缘生是如来觉,因缘之法犹如电光是如来觉(人生过的太快了,犹如电光火石)......”言善过去生中,应该是位读书人。他后来值遇贤圣,精神境界大幅度提升,也是宿世的因缘罢了。《楞严经》中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众生都是循业发现,跟随自己业力,在生活中遇到如意或者不如意的人事物。

在没有经历“xibe棍棒相加”的事变前,他待人真诚谦和,拥有一颗火热的心,蓬勃的灵魂。和其他小孩子一样,喜欢打打闹闹,玩耍追逐。当他和其他小朋友们玩耍的时候,突然拿起了旁边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复杂的书籍,他看了一段后,就放下了书,继续去玩耍追逐了。因为书中的这段话对于小孩子来说,非常难懂。而且没有像默读语文课本那种“天理昭觉灵明闪现”的感受。中国民间谚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是有其道理的。记得电视机上播放乳腺癌的广告时,言善看见后就无法控制自己了,不断用舌头去舔电视机所呈现出的女性乳房的境界。这件事情是如此的荒谬,但从侧面也映射了过去和未来,言善是一个“好色之徒”,最后因为女色而毁败了自己一生的“道德文章”,这是网络时代的悲剧。这不仅仅是言善个人的悲剧。而是新千年后,无数青少年所遭遇的悲剧,那就是“网络色情”的泛滥。

遭遇xibe这个“妄人”的棍棒相加后,xibe还在继续着自己的“妄行”。生活还在继续,当言善再次回到学校后,他在座位上低下了头。xibe却继续在攀缘,他傲慢地对言善命令说:放假的时候来阿杜家里。女同桌对言善忠告说:“不要听他的”,但言善却懦弱地点头答应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宋代大儒程颢这首《春日偶成》使言善“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人道属于六道中的善道,王阳明先生说:“乐是心之本体。”《周易》云:“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那种不假外求的乐,那种不假造作的“底下头来做人”。还体现在这个没有受到太多冲击和社会污染的青年儿童身上,没有心机和勾心斗角。言善实践了他的诺言,他去赴约了。当xibe看到言善时,言善低下了头,走了过来,走进了阿杜的家里。哪怕是像xibe这样的凶恶残暴人,他的良知也没有泯灭。《传习录》中说:“恶人之心失其本体。”在阿杜家里,言善、阿杜、xibe坐在一起玩起了麻将。

“我不会打麻将。”言善说道

“没事,学嘛。我们只玩碰对子。”阿杜如是说

xibe还不停给言善麻将,这足以说明,人性本善,纯净纯善。只是有迷悟、贤愚、肖不肖的差别罢了。离开阿杜家时,言善抬起头来看了一下柳叶。他的心里因为柳叶的美丽,而升起来了极大的快乐,喜悦。《论语》中子路向孔子请教生死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佛教为我们解答了生死和人生的谜底。《僧伽吒经》云:“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判断一个人是死了还是睡着了,就要看他的神识还在不在,我们所说的精神。“福德因缘识起名生”,能够做人说明是有福德的,真正令我们快乐的不是外境和物质。当我们的生命由善业起作用时,体现出来的就是内心的“快乐、轻安”。哪怕是看一看柳叶,和朋友们在田野里散步,这些都足以使生命快乐。非常不幸的是,如果我们的生命由杀盗淫妄等恶业起作用时,哪怕是追逐感官的刺激,玩电脑游戏,内心依然是痛苦的。

看完了柳叶,像电影一样,言善的生活转场了,言善的生命也转变了。经历了流血事件后,言善的生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恐惧、傲慢、怨恨、愤怒、悲伤等情绪在不断地滋生。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真理的不相信。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和改变了言善的生命。

“佛教唯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法尘”,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经历和教育都会印在我们的脑袋里面,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是这些经历和体会在判断一件事情,是这个法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事实真相。”释圆逸师傅如是说(言善最开始学习佛教时,认识的一位师傅。)

当其他同学叫言善”名字时,他就会感到非常恐惧。这种恐惧是不必要和没有原因的。后来言善反思自己的人生,可能还是因为xibe最开始的侵伤就是“起外号以羞辱”。再后来,“傲慢”也出现了,言善对于玩耍的同伴开始了有了“傲慢,刚强”的态度。“怨恨”像“贪爱”的孪生兄弟,它也侵蚀着言善的心灵,言善开始对其他同学给予恶毒的攻击,和一些坏同学一起踩了一位同学的文具盒,来发泄内心的无明怨恨、愤怒。言善逐渐丧失了“本心”。哪怕是后来值遇“贤圣讲课”,言善“真心起用”,也发生了过错。当六年级同学,君子欧阳明在路上向言善友好问询的时候(他称呼的是言善的昵称小名),言善的内心却升起来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古老的智慧名言(说美言以讨好他人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然后像一只小麻雀躲避人类那样,飞走了。(言善那时候奉行的是王阳明先生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对于任何人的话语,都是以沉默来应对。巧妙地符合了道家的“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但这是不符合中道的,中道以沉默少言为主。道家佛家偏重于出世,所以他们的圣贤人物都很少说话。而儒家则偏重于入世,现实人生中离开了语言,我们就无法实现生存和交流。所以孟子批评“执中无权,犹如执一,举一废百。”)

这完全是“师心自用”的结果,因为八年后,欧阳明和言善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这位温良谦和的君子,却曾经被言善标为“巧言令色,鲜以仁”。“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愚蠢行为,在言善的生命中出现了太多次。不自知,且不知人。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重新静下来心来认真读书。才发现我们的困惑,疑虑。古圣先贤已经为我们解答了,佛教的人死神识不灭,三世因果论。柳宗元的“圣愚之辩”——————《天爵论》:“使仲尼之志之明可得而夺,则庸夫矣;授之于庸夫,则仲尼矣。”(夺取孔夫子内心的圣明和志向,那么孔夫子就只是一个庸夫。把这种圣明和志向灌输到一个庸人愚人的内心,那么他就是圣人。)但仲尼太完美,太伟大了。很少有这么一个人,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后来孟子感叹到“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现代人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总之儒学的精神,深深地刻画在了中华民族的心里。柳宗元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又说道:“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可以学习,但我们达不到他那种高度,学习到了最高境界,那么就是圣人了;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却想做仲尼的事业,那么就如同宋襄公想称霸诸侯却中箭而亡,此事载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在泓水大战楚人。宋师吃了败仗,宋襄公伤及大腿,在二十三年(前637年)五月死去。)我们同样可以说:“天不生释迦,万古如长夜。”尽管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者们,不断在批判佛教。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科学力量加强的时代。我们人类所面对的“境界”,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了。网络、手机、电脑电视的普及,为那些不良内容提供了途径。一次狐朋狗友朋友的聚会,一次不小心的上网,都有可能会看到色情的内容。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极大的损害。同样地,观世音菩萨太完美,太伟大了。《庄子·齐物论》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王弼发明《道德经》中的思想,他说“圣行五教,不言为化。”圣人教化老百姓不依靠语言文字,他只是现一个身。当你看到他时,接近他时,就会被其崇高的道德力量所感化,内心的愤怒、愚痴、昏迷、恶念都如同“热汤浇雪”一样被融化。我们同样也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二十一世纪是佛教的世纪。”《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愤怒)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敬请常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和南无阿弥陀佛!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卧龙山书评:
暂无读者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