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二三人 第十二章:谶言(上)

小说:二三人  作者:段郁桦  回目录  举报

说起来晋朝之前的大汉王朝,东汉武帝刘秀的人生经历可谓是一个传奇。段映烛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对此也是比较感兴趣,所以有所研究。

汉自武帝刘彻之后,都有外戚干政的传统,比如那位以贤明著称的汉元帝皇后,王政君,母仪天下一甲子的光阴,在朝堂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她的侄子,王莽,也不是个简单角色。

王莽自小就勤勉于读书学艺,虽说长相有几分粗犷,看起来颇有胡人血统。但是单看他前期的事迹,也不失为一位贤才俊杰。而他城府极深,广为结交才子名流为自己所用。他为人大方,不拮据于钱财,是以士人学子都乐意与他往来。又得许多王侯将相的赏识,一时间也算是贤名远扬。

后来他广结善缘,不吝啬于收买人心。凡是来投奔他的学子士人,不论家住何地,父辈出身,都一视同仁,给他们做官的机会。

为了博得一个贤臣的美名,他把家族遗下的封邑里得来的钱财粮食,都拿出来赠予家中贫穷的宾客士人,然而自己的生活却是却十分俭朴。他不吝啬用美酒佳肴招待来宾,却私下从来禁止大鱼大肉。于是不论是朝堂还是百姓,都传颂王莽的好名声。

汉哀帝在位时间很短,不过七年就驾崩了,传闻是他纵情声色过度,加上服用了过多皇家秘制春药,过早地就掏空了身子。王莽此时已经是平步青云,位居大司马一职,以太后王政君的名义把持了军政大权。为了方便自己控制朝堂,所以偏偏立年纪仅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为帝。王莽甚至凭借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让女儿成了刘衎的皇后,也就是所谓的孝平皇后。

刘衎后宫佳丽上千,年少自制力不坚定,遇到美色便脑髓空空,所以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元始五年丑月,年仅十六岁的平帝就死去了。民间传闻,刘衎英年早逝跟王莽后来在皇帝膳食中下的慢性毒药不无关系。这时王莽一党上书太后,为王莽得了一个“摄政王”的名号,从此刘家江山名存实亡,朝堂赫然成了王莽的一言堂。

元始六年,王莽更改年号为居摄元年。寅月,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也就是“孺子婴”,来效仿春秋时期的周公代新王摄政的旧事,为改朝换代做准备。这此后数年之间,关于王莽代汉称帝的符命图谶频繁出现。

居摄三年,在王莽的授意下,梓潼人哀章制作成铜匮,其中藏有《天帝行玺金匮图》与《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伪托汉高祖遗命,其中的内容就是王莽称帝顺应天命,如何如何。于是王莽便到汉高祖刘邦的祠庙接受铜匮,接着穿上龙袍,戴上冠冕去觐见当朝太皇太后,在未央宫前殿接受群臣膜拜,正式定国号为“新”。这时,王莽的目的终于达成,只看此事,便知此人无愧是当世的枭雄。

谶语之说虚无缥缈,有时候谁也说不清楚这谶言到底是怎么流传出来的,早在先秦就出现过。但是后来应验,在民间之人的口中越传越玄乎,以至于下至小民,上至天子,都非常重视这个事情。有学士推测那个是民间赊刀人一脉所为,可其中真切,比如赊刀人又是何出此言,却是无人得知。

前汉末流行的谶言是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当然,这些图谶之说,都并非直接言明一切,而且需要后人猜解,根据世事附会。任何朝代都有专门进行观星卜筮的部门,世间此类谶言更是倍受这些人的青睐,世间传言都会有玄门一脉研究,详解,谓之乎天命。比如前朝名士蔡少公和王莽亲封的国师刘歆,就是当时名传天下的玄门异士。

有一次刘秀和其二姐夫邓晨去拜访蔡少公,因是后生晚辈,聚会时只能陪坐末席。这位喜欢研究谶语预言之类书籍传言的蔡少公,因为自认为对此有所心得。玄门中人脾性各不相同,有人因忌讳当中讲究而内敛,声称善易者不卜。然而有人却是爱好卖弄,自认为是“顺天之命”行事。

这蔡少公便是喜好卖弄那般人,在聚会上便当着众人的面提起这刘氏复起的预言,他傲然说道:“以某对图谶的参详,破译其中名氏,日后将会是有出现一名叫刘秀的人称天子。”以蔡少公的声名地位他的话自然有很大分量,于是民间就有了“刘秀称天子”的传言。

蔡少公这番惊世之言自然如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湖水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座宾客无不哗然。不过自古同名同姓的人数见不鲜,自然不会有人想到会是正陪坐末席的后生穷小子刘秀。最后一个“聪明人”突然想到了一个大人物,就是与那蔡少公同样喜欢研究图谶的国师刘歆,因他刚好改名为刘秀,于是立即起身说:“莫非预言所指的,就是国师刘秀?”

后来段映烛翻看家中旧书看到此事,曾经推测,这蔡少公和这国师刘歆也许二人有所约定,也许确实是二人有真才实学。只是这刘歆心中起了贪念,认为自己也姓刘,这命中注定之人未尝不能是自己,所以改名为“刘秀”,以应谶言。只不过不想这般“逆天而行”的行为反而后来招致杀身之祸,这倒是不得不让人叹息一声造化弄人了。

这个时候正在席位末座,貌不惊人的挫小子刘秀心里就不美气了,他假装开玩笑道:“你们怎见得就不是我呢?也许这个人不是我,也许就是我。”

他的话自然只能是自取其辱。谁会相信,这个被众人嘲笑的后生小子,后来竟真的应了这天命?世人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对于那些他们看不起的人或事,只有把最后的结果摆在他们脸前,他们才会相信那些他们心中的“无稽之谈”。

自从这位大名鼎鼎的蔡名士解开图谶的谜底后,大多数人自然都相信了他的话,认为这“天命之人”指的就是“国师刘秀”。不过玄门又不是只有一家,所以这话必有其他奇人异士辩驳。

比如后来的光武帝的肱骨之臣,当时宛地一个人,名叫李守,他是麻衣相士一脉出身。他将此谶言与儿子李通苦心研究之后,却不同意刘歆等人的推断结果。他们认为图谶里的“刘氏”,指的应该就是西汉王室后人刘秀。谁也想不到,这时候的“正主”天命之人刘秀正在田里面辛勤耕种,面朝黄土背朝天。

于是,坚定自己所推衍结果的父子二人,便开始了自己的“替天行道”。坚信乱世出英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李通及李轶兄弟二人,就总是想着找机会去游说刘秀兄弟顺应天命起兵。有一次刘秀推着小车到宛地卖自己种植的谷物,恰巧被李氏兄弟碰见。李氏兄弟简直是如获至宝,对刘秀可谓极尽游说之能事,所依据的当然是世上正流传的“刘秀天命说”。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天命说”竟然真的说服了刘秀,他回去与兄长刘伯升商议后,他一拍脑袋,正儿八经的决定和李氏兄弟一起起兵,成就君王大事业。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五一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5月1日到5月5日)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二三人书评:
暂无读者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