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国富民强,改革受阻
荀彧道:“禀陛下,民生乃国策,不可轻易更改,否则必会引起百姓反弹,如若效果不好,天下极为可能会生乱。”
周勃道:“启禀陛下,如今国库亏损严重,已有多出水利工程搁置,还有不少土木建筑不能顺利完工,再如此继续下去,一旦爆发大雨的话,恐会有洪灾发生,还请陛下明鉴,民生之策事关国本,若是不改,则民生无利,于天下无利。”
大司空周勃长期在外走动。
对于天下之事自然比之朝堂上的许多官员更为了解。
现如今的民生国策已经太过落后。
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恐怕用不了几年,整个国家的财政就会彻底陷入瘫痪。
到时候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是从百姓身上征收重税。
而一旦到了那时,百姓又岂会甘心受那么重的税赋?届时必然会生乱子!
少府曹操道:“陛下言之有理,臣认为应当加速农民的耕作,为农民多分田地,只有粮食充足了,百姓富有了,国家才能变得越来越强大。”
盖延:“臣不懂国本计策,只知为陛下办事,陛下只管吩咐便是。”
大司徒荀彧摇头道:“臣掌管教化万民之责,可若是想要万民接受教化,前提是能让百姓吃得起饱饭。”
“所以臣认为,如今的民生国策并没有错,只是错在了现在积弊已久,需要一定程度的进行扩充缩减来改革。”
“其中,军队屯兵种粮,必不可少。”
“再者,国家必须鼓励百姓耕种,不断的给与各种奖励,从而来刺激百姓努力。”
“然后就是商人的利益,陛下一定要将之压制,且不可让商人的权力过大,也不可能让商人凌驾于农民之上。”
“种地的农民,才是国家之根本,此时国家强盛之根本。”
“陛下,臣建议大赦天下,让各个狱中的青壮年得以回返家中种田。”
“同时,还有各个权贵手中握着的奴隶,也必须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置,让他们把努力释放出来,并且由国家给这群出来的人分配土地,让他们以种地获得粮食。”
“如此一来,不出三年,我大汉必能雄霸天下一番!”
女帝罢罢手。
待几人安静,她才微微一笑。
“朕有一策,诸君听听如何。”
女帝毫无废话。
直奔主题。
剽窃了唐晨的计策,就该立刻使用出来。
待得国富民强,她又可以大肆的败家了。
“朕欲使国富而民强,如此可保朕之大汉千秋万代。”
几位大臣一愣。
瞬间感觉有些没听懂。
还是第一次听到‘国富民强’这样的理论,与‘国强民富’完全形成了两极对调。
在固有思想的前提下,他们自然会有那么瞬间的转不过弯来。
就连女帝也是一样。
要不是尝到了‘推恩令’的甜头,恐怕女帝也会有所质疑。
但是只要细细一思量,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之处,唐晨所言非虚。
女帝清了清喉咙,说道:“朕欲走国富民强之路,惟有此路才能拯救如今的大汉,才能让朕之大汉拥有争霸天下之力。”
说完。
女帝也没有再废话,而是把自身整理的简要思路记录的纸张递到了几位大臣的面前。
让几人边看,女帝边开口解说。
“朕欲开国经商,使国家建立钱庄取缔民间私人钱庄,如此可保国库临时需要大额支出时充裕。”
“其次,冶铁、盐等等有关民生重大的商业,国家必须占据七成以上的份额。”
“再有,之前只征农税,朕欲开征商税之先河,商人取其利,国家收其十税二。”
“钱庄开启之后,由国家官员把控,然后通过借贷之策将钱物借给民间,利息可少收取一些,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体系的流转。”
“天下奴隶可自行赎身,然后置办良田恢复耕种生活。”
“……”
“如此一来,国家便可达到国富民强的地步,从而争霸于天下,使万民不再饱受饿肚子之苦。”
郭嘉看完,浑身都在颤抖。
曹操看完,两眼瞬间明亮。
荀彧看完,却是皱起了眉头,表情露出思索之色。
他的眼神里有疑惑。
不知女帝怎会突然想出这样的办法。
大司空周勃的脸色也不怎么好看,表情有些阴沉。
盖延则是不为所动,任何表情都没有。
他本就是武将出身,像这样的计策跟本就从未去思考过,只消按照命令执行便是。
“朕欲在司隶地区进行实验,不知几位爱卿认为如何?”女帝问道。
虽然她认为可行。
但是实际执行却需要下面官员的配合,如若连官员都不同意,她这个皇帝也难以独立完成。
只有上下一心,才能斩破荆棘,从而达到最终国富民强的目的。
要知道任何一个改革,都必然会遇到阻力。
一旦阻力出现,就需要君臣共同齐心才能解决之。
盖延道:“需要臣如何配合,陛下尽管吩咐,臣必当竭尽全力。”
荀彧摇头道:“陛下此计执行起来的难度太大了,国家经商实在有些不像话,恐会被人以诟病。”
大司空周勃点头赞同道:“臣认为国强民富才是正确之路,还有加征商税,此事也有些不妥,以农税便可足以用作国家开支,还请陛下三思而行。”
女帝微微皱起眉头。
表情有些不悦。
但是在此之前,她就已经预料到了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毕竟此计策不像推恩令那般,让人一看就会感到惊奇。
国家经商这样的计策,在如今这个时候的人看来,是不被可取的。
他们注重的只有务农。
所以大部分的税收都是从农业上进行加征。
唯独女帝不一样,她是怎么好怎么来,怎么能让国家富强就怎么搞。
至于会不会有人反对,会有多少反对的力量,一切都是船到桥头自然直。
走一步看一步,到时候再细想就可以了。
女帝的目光落在了郭嘉和曹操的身上。
大司农郭嘉负责掌管的是国家的所有税收、盐铁、财务状况等等。
而曹操则是掌管着皇帝的内库。
这两人对于经商之事,才是拥有真正的最大发言权。
只有他们和天下的商业、钱物来往的最多,知道什么地方的开支和收入最大。
女帝的心里也有点紧张。
如果所有人都反对的话,此事就还真的不好办了。
要是连这几个大臣都搞不定,下面的那些臣子恐怕也很难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