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李渊,在得到三子玄霸四子元吉即将远赴陇右的消息,心中有点惊疑不定,与裴寂刘文静相议,都揣测不出其中意图。
如果说对自己不信任,要挟子为质,那也要留在皇帝身边才能发挥作用,放到陇右道,如果自己有异心,根本牵制不了。
李世民已经回来,自从在李秀宁家中一别,就此快马加鞭来到太原见过父亲,李渊正好在筹划与马邑王仁恭出击突厥一事,虽有圣命在身,但马邑郡不属李渊管辖,使唤起来总有点不便,如果互不统属与配合,此次出兵,恐怕凶多吉少。
留守府众将正为此愁眉不展时,年少多智的李世民提醒父亲:“近在河北就有一位重要人物,可解此危局,父亲难道忘了?”
李渊一听,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二儿子说的是谁,一会才想起来:“你说是的杨公义臣?”
杨义臣是隋朝宗室,原姓尉迟,在大隋建立立有大功,被杨坚赐姓杨,南征北战,对异族对内部之战,都战功卓著。
为人梗直不阿,在杨广三征高句丽时,苦劝触怒龙颜,被免官罢职,正在河北道隐居。他与突厥和高句丽,都多次打过交道,对它们的情况,了然于胸。
见李世民提起此人,李渊有点恍然,便问李世民的打算。李世民缓缓说出计划。
他的计划也很简单,就是请杨义臣出山,担当太原马邑两军的监军,主动把大权上交,马邑王仁恭自必无话可说。大方向上,这个方案解决了两军联合作战,进退行止的大问题。
这样做其实藏有隐忧,如果杨义臣乱指挥瞎指挥,两军也危险;再则,以李渊的实力,屈居杨义臣之下也心有不甘。
李渊把这两个顾虑说出后,李世民一笑,为他解开疑虑。首先,杨义臣是老臣宿将,如果真让他来指挥,胜算大增,不存在危险一说,如果有心提防,也可留另一支暗军自主操控。
再者,可以名尊杨义臣,实把他作为傀儡,暗地里与他把计划做好,明地里再由他发号施令,这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
听李世民这么一说,李渊又喜又怒:“你小子行啊,把你老子比作曹操了!”世民连称不敢,这个计划算是得到李渊首肯通过。众人各自按照安排分头行事。
过了几天,杨义臣就被裴寂请来太原了,听说为国效力,年迈的杨义臣二话不说,为国分忧是臣子的本份,简单收拾一下就来到留守府,住了下来。
李渊连忙快马上表,把这个计划奏禀皇帝。这一点也是李渊难以把握的地方,如果皇帝驳回,就白搭了。
作为高高在上的帝皇,杨广看人待人还是有点门道的,情知杨义臣只是性格梗直,对大隋以及皇上的忠勇绝无可疑。
在出征前,受不了他的唠叨,一怒之下免去他的河北道总管之职,太仆卿的名义还保留着,算是半退休状态,见到李渊的奏本,才想起自己险些忘了这位国之栋梁,当然准奏,并赐美酒至军前助威。
接到诏谕,李渊如释重负,就把这些天上与杨义臣和众将商议好的方略转达给王仁恭。
见是老大人杨义臣出马监军,王仁恭也不敢掉以轻心,这位太仆卿,可是有名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这次出征可得打起精神来,就与马邑校尉刘武周点将完毕,到代县与太原军会合。
马邑在太原的偏西北方向,会合时是太原军走的路程更长,不久来到代县,李渊与杨义臣升帐,以杨义臣名重朝野,尊为主帅,李渊王仁恭分为副统帅,其余两郡大将各有职责,未行兵先行粮,代县的粮草也被征用,又把此地作为进攻突厥的前敌指挥部。
李渊的暗卫早就出动,分布到北境各处,陆续传来草原的讯息,得知突厥正大举准备进攻陇右道,有的部落兵马已经出发,众将听了摩拳擦掌,战意高涨,认为这是一个直捣敌巢的好机会。
杨义臣老谋深算,他也有他的暗探,与义成公主取得联系,证实了突厥正进攻陇右道的消息。
“这下老杨雄可要头大喽,”杨义臣在帐中大笑,无视众人的诧异面色,他与杨雄年岁相当,相爱相杀,互相尊重却又暗中较劲。
无奈自己虽称宗正,论血缘终是外人,总被杨雄压住一头,想起来就闷闷不乐,见他大敌当前,担心之余又有点开心。
轻重缓急杨义臣很清楚,俏皮话之后,就是召集众将议事,兵分二路直扑草原,此去是要直取突厥王庭。
如果无法攻下,第二方向便是烧毁草原,损耗敌人力气,摧其后勤力量,让他们短时间内没有能力南下,为大隋的下一步计划争取时间。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