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三国:开局给诸葛亮刷了波火箭 第二十五章:打晕,装麻袋,扛走(求求一张评价票)

江东子弟多才俊。

东吴虽然距离中原稍远,但相比诸侯逐鹿的中原总是发生战争,

这里毁城屠戮的大战争发生的很少。

相对而言,百姓的生存环境更安全一些。

也是因此,才俊辈出。

不只是有周公瑾这般潇洒美男子,小霸王孙策这等猛男也是备受称道的。

除此之外,吴楚之地,因为最初历史渊源,其他方面的能人也很多。

曹阿瞒这是第一次走出曹营。

按道理,作为主帅,曹阿瞒的这一行为简直与找死没差别。

不说被其他敌军发现可能的危险,

便是这几十万大军,没了曹阿瞒当家做主,若是东吴方面突然发难,又当如何?

而这,也是荀攸等人意图阻拦的重要原因。

“主公,咱们这次是想去哪里?”

“如果是需要情报,只要探子细作便可,哪里需要主公亲自动身犯险呢?”

许褚跟着曹阿瞒身旁颇为不解。

曹阿瞒白了眼这个平日里跟个影子似的没半点声响,结果开口就是个闷骚的许褚。

“跟你说了也说不明白,自然是需要我亲自去找人的。”

许褚嘿嘿傻笑两句,“主公爱好,我等都清楚的很啊。”

“主公尤好美人,尤其是别人家的美妇。”

……曹阿瞒很无语。

其他将士也许不清楚,或者也不会如此开玩笑。

但许褚作为曹老板最为贴身的‘保镖’,

对于曹老板的一些隐蔽事与爱好,必然是更加清楚的。

加之许褚又不是谋士,言语大条几分,倒是无所谓。

只是,曹阿瞒这次所谓的打秋风,还真不是奔着女人去的。

女人?

简直是开玩笑。

曹阿瞒一向信奉那句话,‘女人只会影响拔剑的速度。’

这次之所以溜出来,是因为曹阿瞒想要把那个赵爽带回去。

趁着如今大战未起,不至于百姓争相逃命,这个时候找到赵爽,应该很容易。

否则大战一启,不说能不能找到赵爽,可千万别因为误杀,将赵爽杀死。

毕竟,这次大战,可不是曹丞相以失败收场。

至于军中,曹阿瞒已经委派好了各个将军的任务。

以及,在面对几种突发事件时候的应对之策。

有程昱为主将,于禁作为副将,

统帅的那支全新的战船。

即便是无法做到一击制胜,起码不会被人烧的毫无反抗之力。

就是不知,这个赵爽是不是在记忆中的地方?

“主公,如果找到人了,我们要不是要先返回而后行事?”

许褚这时说道,“若是在东吴境内,会不会有些不安全的。”

曹阿瞒拍拍许褚厚重的肩膀,“仲康啊,照你的意思,你是打算怎么把人带回去?”

“这简单啊!”

许褚嘿嘿一阵坏笑,“打晕,装麻袋,扛走,送到主公卧榻之上!”

……

……

江东,东吴营地。

大都督周公瑾如今算是体验到了,什么叫分身乏术。

正面战场,一切都准备就绪,只欠东风。

可是偏偏在这种时刻,大后方居然出现了问题!

这不是胡闹么?

要知道任何部队,都离不开后方粮草的供应。

若是因为后方的混乱而影响粮草,或者是建业发生了什么不稳定的事情,

那么,别说打仗了。

只怕将士们瞬间就会士气不稳,根本无力反击曹军的进攻!

好在,曹贼中了庞统的连环计。

目前看来,仍是在打造铁索连接船只。

周公瑾从诸多细作传回的情报得知。

曹贼几乎将赤壁附近的农家铁器,全都收拢了过去。

毫无疑问,铁器不足!

但一想到曹贼发出了无数条顺江而下的讣告,周公瑾就一阵头大。

这还是多疑猜忌想着一鼓作气打下江东的曹孟德么?

怎么越看越像是,他在等着我们去打呢?

不对,应该是故意在拖着,等着我们去投降?

周公瑾越想越乱。

他已经被曹贼的这几套不讲道理的组合拳给打蒙了。

不用怀疑,大后方的祸事,必然是曹孟德安排的。

否则怎么可能会这么巧!

“公瑾,已至深夜,快些歇息吧?”

这时,一道温柔的声音从耳边传来。

周公瑾不需抬头去看,便知这是与孙策掠到的妻妾,小乔。

“把我的弦琴拿来。”

周公瑾心绪烦躁时,只有抚琴能够让心境平和下来。

只是今日,连琴声都变得急促杂乱。

小乔站立一旁,垂目低首,似有心事,却一直未曾开口。

周公瑾何等人物!

即便如今被曹贼弄的心虚杂乱,也轻易便察觉到了小乔的异样。

“可有何事?”

小乔犹豫半晌,她温柔轻声道,“想请求公瑾,能够让家姐来此居住几日。”

“如今战火将起,家姐无依无靠,实在心中想念。”

周公瑾闻言,停下抚琴。

小乔的姐姐,便是大乔,也是孙策曾经的小妾。

只不过,自从孙策死后,大乔便孤身一人,无所依靠了。

“当然可以。”

周公瑾回道,“正好可以与你作伴。我如今战事繁忙,这便先回营中了。”

小乔抿嘴连忙说道,“家姐已经在来往的路上了,应该,不会有什么事情吧?”

“不会。”周公瑾披上披风淡然道,

“近日暂且不会开战,曹军也没本事来我江东的地界!”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三国:开局给诸葛亮刷了波火箭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