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系统总想搞我心态 中国森林火灾综述

中国森林火灾综述

摘要:概述了森林火灾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森林火灾的概念、危害、条件、成因、分级和分类、特点、中国森林火灾防治现状和指导思想、森林火灾的防灾减灾建议及对策、中国森林火灾的研究展望。在介绍森林火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涵盖了中国森林火灾的主要状况,针对中国森林火灾的防灾减灾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对中国森林火灾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森林火灾;防治现状;防灾减灾。

0引言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对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状况,优化人居环境,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经常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破坏,在危害森林的因子中以火灾危害最为严重,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危害性最大。林火失控导致森林火灾蔓延,使大面积森林毁于—旦,森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加剧[1]。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约22万起,过火森林面积达640多万hm2,约占世界森林覆盖率的0.23%,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2]。森林火灾的破坏性大,不仅烧毁森林,造成森林退化,地表裸露,加速土壤侵蚀,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火灾后,如果不能及时恢复植被,就会引起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地下水位降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我国是—个林业大国,也是森林火灾频发高发的国家,森林火灾可破坏林分结构,改变林分密度和树种组成,缩短森林的更新周期,反复火烧还会促使森林逆向演替,以低价值灌木或次生阔叶树种更替原有的针阔叶林。森林火灾对森林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不仅烧毁地表植被,破坏气热平衡,而且使表层土壤烧灼,改变物理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火烧迹地的土壤渗透力降低,易发生径流,降低涵养水源作用,火灾使森林大量能量突然释放,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也影响了经济发展,由此森林防火和灭火就凸显得尤为重要[3]。森林火灾有很强的周期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具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双重性,只要有火源,无论雷电或疏忽还是人为纵火,林火很容易发生[4]。因此对森林火灾因素影响及发生原因的认识就成为防治森林火灾的重要依据[5]。

1森林火灾的危害

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强、毁灭性强、扑救难度大、成本高等特点,对林区社会稳定、森林资源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6]。随着全球气温的逐渐升高,空气的干燥度越来越高,加上人为活动增多,林区可燃物质逐渐增多,森林火灾猛发、频发的特点更为明显。

1.1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

森林一旦遭受火灾,最直观的危害是烧毁林木,使森林蓄积下降;烧死或烧伤林内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并由于火因素的干扰,改变其生境,使其数量显著减少,甚至灭绝。

1.2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首先,森林火灾的发生使林木生长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高强度大面积森林火灾发生之后,森林难以恢复,常常被灌丛取代,如果反复多次遭到火灾危害,还会成为荒草地,甚至变成裸地。

其次,森林火灾会引起水土流失,使下游水质下降,甚至暴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当森林火灾发生过后,森林树木枝叶对雨水冲击地面的缓冲力,林地表面海绵状的枯枝落叶层对水分的吸收力,以及森林的根系对土壤的固定作用都会显著减弱,严重时甚至会完全失去作用。同时,大量的泥沙被带到下游的河流或湖泊之中,引起河流淤积,并导致河水中养分发生变化,严重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

再者,森林火灾会造成空气污染,其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约占所有烟雾成分的90%~95%,另外5%~10%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碳化物、氮氧化物及微粒物质。除水蒸汽以外,所有其他物质的含量超过某一限度时都会危及人们的健康和危害野生动物的生存。

1.3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森林火灾常造成人员伤亡。每年全世界由于森林火灾导致千余人死亡。此外,森林火灾还会给人民财产带来危害,林区的工厂、房屋、桥梁、铁路、输电线路、畜牧和粮食等常常受到森林火灾的威胁。

1.4干扰正常的社会经济和工作秩序[7]

发生森林火灾后,—方面林区的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乱,另—方面必须动员大批人员去扑火,耽误正常的生产。同时,浪费人力物力,造成社会不稳定。

2森林火灾的条件与成因

着火需要—定的温度,火源能提供森林可燃物达到开始燃烧时所需要的热量。在有利于燃烧的条件下,火源成为发生森林火灾的主导因素。火源可分为两大类:天然火源;人为火源。天然火源有:雷击火、泥灰发酵自燃、滚石的火花、地被物的自燃等。火源不同所引起的森林火灾种类也不相同,如雷击火易引起树冠火,而树冠火处火灾种类破坏性最大、最难于扑灭的—种类型。泥炭的自燃往往引起地下火。查明火源对预防森林火灾发生有积极的意义[8]。

2.1条件

林火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空气(氧))和—定的温度(火源)。

在森林中,有许多活地被物和死地被物、灌木、乔木以及森林杂乱物[8],这些都是可燃物。燃烧过程中,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氧,当空气中氧含量减少到14—18%时,燃烧就会停止。森林中存在有大量的氧气,但是氧在常温(0—20℃)下是不能使大多数森林可燃物迅速氧化,此时氧化作用很小。氧只有在热能作用下才能转变成为活化状态,这时自由键的活化氧分子才能与可燃物发生化合反应,形成过氧化物和过氢氧化合物,这就是可燃物氧化的初步产物。据有关材料,树木燃烧只有当温度升高到230—300℃时才有可能,因为有了热能不仅使氧变为活化氧,而且还能使可燃物变为汽态。

2.2成因

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具体来讲,自然原因指的是由闪电、打雷等自然因素导致的火灾;人为原因指的是因人类生活与生产等活动导致的火灾[9]。

2.2.1林区郁闭度的影响

郁闭度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林冠下可燃物的湿度、组成和数量,而且对林内光线、温度和风速都有很大的影响。郁闭度愈大,林内光线愈弱,温度愈低,蒸发少,湿度大,不易燃;郁闭度愈小,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就愈大。在高郁闭的林内即使发生地发火,因风速小,其蔓延速度也是非常缓慢的。在中等郁闭度林内,可能发生最大速度的树冠火。

2.2.2气温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增加表明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增加。随着温度的增加会降低相对湿度,饱和差的增大,使可燃物的含水量大量蒸发,变干易燃。且气温增加,也提高可燃物本身的温度,减少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热量,从而增加森林火灾和危险性。但温度并不是决定因素,如在干凉的冬半年为火灾危险季节,这与植物停止生长、含水量减少有关。

2.2.3降水量的影响

降水量的大小、强度和时间的不同,能直接影响可燃物的燃烧性。降水量多的季节,使林区的地被物和土壤的含水量增加,可使森林燃烧性降低到最小限度。火灾发生情况与各月降水量有密切关系。我国各地每月平均降水量大雨100毫米时,一般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火灾。

2.2.4空气湿度的影响

空气湿度大小能直接影响林地内可燃物的含水量变化和水分蒸发速度。空气越干燥,湿度越小,可燃物含水量就越低,它的可燃性就越大。

2.2.5风与森林燃烧性

在风力作用下,可燃物的水分蒸发加速,更易干燥,特别是早风或焚风会迅速提高森林易燃性。风可供给更多氧气,能助燃,和扩大可燃物的受火面积。

2.2.6天气形势的影响

高气压控制下,天气多干燥晴朗,森林燃烧性高;在低气压形势下,往往是阴雨天气,降低森林燃烧性。因此研究火险危险天气时,必须考虑天气形势变化直接影响气象因子的变化。

3森林火灾的分级、分类与特点

森林火灾的发生,除少量雷击火、泥炭自燃等自然因素外,大多数火灾多为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生产用火、生活用火不慎引起的。在西南林区“刀耕火种”,烧灰积肥是引发森林火灾的重要原因。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只要有野外火源就会引发森林火灾。火灾对幼林的破坏常常是毁灭性的。[10]

3.1分级

按受害森林面积的大小将森林火灾分成了4级,即:即森林火警、—般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大森林火灾。其中受害森林面积1hm2以下为森林火警、1~100hm2为—般火灾、100~1000hm2为重大火灾、1000hm2以上为特大火灾。—般在荒山、荒地、荒滩范围发生荒火,没有造成林木损失,称为森林火情。

3.2分类

按照森林火灾的燃烧部位、蔓延速度和危害程度的不同,森林火灾可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3类[11]。

3.2.1地表火

也叫地面火,它是林地表面的枯枝落叶以及杂草灌木着火燃烧起来的。燃烧温度可达400℃左右,火势蔓延危及地面植被,烧毁幼林,烧伤树干下部和露出地面的树根,虽不致把大树烧死,却严重影响了林木生长。

3.2.2林冠火

树冠上部起火,这种火来势凶猛,火焰温度高达900℃,烟雾高度可达1500m。树冠火往往与地表火同时发生,不仅烧毁地被物、幼树和下木,而且还烧毁了树冠和树干。火灾之后,树木常常枯倒死亡,因此树冠火是最严重的—种森林火灾。3.2.3地下火

特别是在干旱的季节,林内土壤中泥炭层或其他有机物质燃烧引起的火灾。地下火燃烧速度慢,持续时间长,不易发现。

3类火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并发,地表火分布最广.几乎所有的森林火灾都是由地表火开始,而特大森林火灾,常常是3类火灾交织在—起。

3.3特点

以下是我国森林火灾的6个特点[10]:

3.3.1我国森林火灾依然严重(如表1)。

时间

年均森林火灾次数/次

年均受灾森林面积/hm2

年均受伤/人

年均死亡/人

年均人员伤亡/人

1950—**.**.24677.76109.95787.7

1988—**.**.650.7156.3

1950—**.**.78421.5783.42504.99

表1:森林火灾的年值特征

图1:全国森林伤亡人数年际变化

3.3.2南方森林火灾次数多,每起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小,但南北方森林火灾的发生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3.3.3森林火灾的发生由边远山区向人口密集的林区转移。

表2:我国各省市区平均每起森林火灾的受害森林面积(单位:hm2/起)

3.3.4人为火灾仍然占绝对多数;雷击火的发生区域在不断扩大。

除了东北、内蒙古和新疆等雷击火易发林区外,全国许多省市区均有雷击火的报导。例如:2005年山西、福建、江西、河南、海南、贵州、西藏、陕西分别报道了1起;新疆、重庆、云南分别报道了2起;内蒙古和四川分别报道了10起;黑龙江则报道了48起;2004年浙江、广东、广西报道过雷击火;2003年天津、河北、江苏、湖南报道过雷击火。也就是说,仅这3年就有21个省市区报道过雷击火,充分表明了雷击火发生区域迅速扩大的特点。[12]

3.3.5夏季森林火灾的发生在全国各地已成为普遍现象,已成为全国各地不可忽视的森林火灾类型。

图2:全国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年分布

图3:我国各区域夏季森林火灾平均次数

3.3.6森林火灾随干旱年和湿润年的交替周期性已不明显。

3.4灭火方法

在长期的扑救深林火灾的实践中,人类创造了多种扑救森林火灾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扑救方法也从主要以人工扑救为主,转向以机械设备和专用的防扑设备技术为主。我国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灭火法。

3.4.1直接扑打法

在扑打中、弱度的地表火中,使用树条、扫帚等工具扑打时,扑火人员站在火边外侧,由外向里,轻举猛抽,边抽边扫,根据火场的火势与地形,灭火人数上没有过多的限制。但是,这种方法单纯的以人作为动作执行者,对灭火人员的体力消耗极大,而且工作环境恶劣,无法长时间工作。

3.4.2风力灭火法

灭火原理是由发动机驱动风机,以其产生的强大风力作用在燃烧物上,产生降温、窒息、切断火源的作用,局限性在于不能用于扑灭暗火和树冠火。工作时,根据火场实际情况,可单机使用、双机使用、三机配合使用以及配合水枪和其他扑火机具使用。风力灭火的优点:灭火介质为空气,便于取材,且可无限利用,无须担心资源问题。

3.4.3化学药剂灭火法

化学灭火法是利用化学药剂或药粉进行扑火或阻滞火灾蔓延的方法。化学灭火剂包括液体灭火剂、乳浊液灭火剂、悬浊液灭火剂、泡沫灭火剂、气体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和块状灭火剂。此灭火法的优点是灭火速度快、效果好、复燃率低,药剂所到之处,林火立即熄灭,改变了原有在扑火工作中的人海战术,节省了体力。化学灭火法可用于扑灭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等多种森林火灾。化学药剂灭火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损害。

3.4.4水灭火法

水是普遍而廉价的灭火剂,并且无污染,在环境保护这一点上优于其他灭火方法、灭火原理:水在受热蒸发时,可以从正在燃烧的可燃物中吸收大量的热能,是燃烧处冷却达到灭火效果,受热后汽化的水分可以将空气阻隔于燃烧区外,减少燃烧区内的氧气含量,也可以降低燃烧强度。水灭火法分为喷洒水灭火和人工降雨灭火。

喷洒水灭火包括地面喷洒(水枪、水泵、消防车等等)、空中喷洒、飞机喷洒。喷洒水灭火的优点:在压力下喷出来的水具有一定冲击力,灭火效果要比强风灭火好。缺点是在水源问题对灭火效果影响过大,若水源距离火场过远,将延误灭火时机。

人工降雨灭火就是人工降雨就是选择有利于降水的云团,用人工的方法(飞急火高炮)将“催化剂”送入云层,促使本不会降水的云降水,或者加大降水。优点是灭火面积大,效果明显,还有净化火场的效果。缺点是人工降雨的成功率会受火场环境影响,成功率有待提高。

3.4.5爆炸灭火法

爆炸灭火法具有多种功效,既可直接灭火,也可间接灭火,爆炸灭火法已逐渐广泛应用于森林灭火中。

爆炸灭火的原理:

(1)爆炸时可以吸收大量氧气,是燃烧出的氧气含量降低,从而降低燃烧强度。

(2)爆炸时长生的起浪冲击力要大于风机产生的风力。

(3)爆炸飞起来的砂石土可以把燃烧物覆盖起来,阻隔了氧气与可燃物接触,并降低温度,终止燃烧。

(4)爆炸时产生的入坑可阻断可燃物的连续性。爆炸灭火法具体可分为灭火弹、灭火炮、灭火炸药、锁状炸药和硝铵炸药。

4中国森林火灾预防

4.1重要性

我国森林防火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即森林防火工作的主要内容分为森林火灾预防工作和森林火灾扑救工作两方面。其中,森林火灾预防是防止森林火灾发生的先决条件,是在森林防火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工作。森林火灾的扑救,是降低已经发生的森林火灾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而森林火灾预防工作做得好,可以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把森林火灾的危害和损失降到零。因此,森林火灾预防工作可谓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中之重。

4.2基本原理

燃烧需要具备可燃物、氧气和一定温度3个基本条件,三者共同构成了燃烧三角形。森林火灾从理论上讲是一种燃烧现象,是一种失去控制的森林燃烧现象。在森林燃烧中,森林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是必须具备的3个要素,这3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燃烧三角形都将被破坏,森林燃烧现象也将停止。根据这一理论,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或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

4.3防治现状

我国是—个森林火灾频繁发生的国家,森林火灾发生后给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森林火灾防治工作一直来都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耍细成部分,是国家公共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快我国林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森林防火工作事关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安全,同时也关乎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13]。

4.3.1火灾预见性低,扑救难度大

当前我国森林资源较少,且很多森林资源都处于地形复杂的山区,一方面导致这些地区森林火灾的预见性较低,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加了森林火灾的扑救难度。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工林面积也在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有关部门防火工作的工作强度加大,难免会出现人手和资源不足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森林防火工作的难度。

4.3.2防火设备陈旧,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许多山区出现火情之后,消防设备不能抵达现场或者很难及时展开扑救,导致火情无法控制的现象时有发生。现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林区的防火工作存在安全死角和一些火灾隐患,生物防火带和隔离带的建设工作也难以在短时间之内全部完成,致使森林防火工作变得异常困难。

4.3.3火源管理难度大,存在火灾隐患

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查明火灾原因的案件中,人为火源导致的森林火灾占到了98%,因此火源的管理也是森林防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林区范围较大,地形较为复杂,难以做好安全用火的知识普及,加上对森林防火重要性的宣传不到位,导致火源管理难度较大。

4.4指导思想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对森林的经营和管理?全面降低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一方面?灾害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作为自然界演化过程的一部分?要完全防止致灾事件的发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在不断认识自然灾害特征的基础上?对灾害做出反应?抗御灾害或调整自身行为去适应灾害、与灾害共处?从而把可能造成的伤亡或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森林火灾的爆发是森林生态系统局部失衡和紊乱的表现?特别是近年来森林大火灾的频发更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体现?或者说是自然对人类不合理使用的报复?而不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地区更容易发生灾害?灾害本身又会阻碍地区可持续的经济和环境存在。

5中国森林火灾防灾减灾建议与对策

5.1建议

5.1.1加强林火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林火预测预报系统和森林火灾损失评估体系。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森林防火理论体系和林火管理经济学体系。以林火生态学的观点认知林火的特性,确认森林火灾属于自然灾害范畴。

5.1.2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森林防火组织机构。合理进行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充分考虑森林防火长远发展规划,抓重点,攻难点,促使森林防火工作蓬勃向前发展。

5.1.3加强重点火险区的综合治理工作,走中国森林防火之路。充分考虑中国森林防火发展现状,发展生物防火工程建设,采取综合治理火源的方式方法,杜绝发生重大或特大森林火灾,实现林业跨越式大发展,确保再造秀美山川的早日实现。

5.1.4加强灭火技术的研究,摆脱扑火的原始落后状态。认真研究和开发扑火机具,制定扑火机具制造标准和扑火装备标准以及研究制定各种扑火机具操作规程,科学规范的使用扑火机具,强化扑火安全意识,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森林防火中。在国有林区广泛开展机群灭火、以水灭火、化学灭火等方法,增加扑救森林火灾的科技含量。

5.1.5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全民族的森林防火意识。研究制定全国森林防火培训标准,提高森林防火队伍整体素质。

5.1.6加快《森林防火条例》修改进程,依据法律加大森林防火工作火源管理力度和对引发森林火灾肇事者的处罚力度。

5.2对策

根据中国森林火灾的特点、火险区划,综合目前森林防火工作的现状,在每个火险区内,根据火性状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森林防火对策。

5.2.1以森林防火工程为中心。

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全国对林火的控制能力,集中投入,在重点国有林区实施森林防火网络化工程建设,尤其在重点火险区广泛开展各种网络化建设,如林火预测预报网、林火监测网、林火通讯网、林火交通网和林火扑救网络建设,提高综合林火控制能力的同时引进现代化高尖技术,促使现代化林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5.2.2在预防上,以群众防火为主,以营林防火、生物防火为基础

根据历年森林防火火灾的统计分析,人为火源占98%以上。建国后,尤其是1987年5.6大火之后,党和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主要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人民群众、组织群众大搞森林防火的宣传教育工作。在防火期,严格控制火源。设路卡,堵漏洞,查隐患,杜绝火灾的发生。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订立乡规民约进行火源管理。依据历史资料,绘制火源分布图和火源发生图,进行火源预报和火源目标管理。

营林防火就是营林工作于森林防火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营林措施不断调节森林的结构与森林的组成,改善森林的环境条件,促使林木良好生长的同时减少可燃物的积累,增强森林的抗火性。这是一项常年性的工作,也是贯穿森林生长发育全过程的工作。不断采取扩大森林覆被率等项措施,改变森林生态环境,对幼树进行抚育间伐,调节可燃物的载量,也就减少了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因此,营林防火工作是森林防火的基础性工作。

生物防火就是利用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阻火性能,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提高森林的整体阻火能力和防护能力,这样既有利于森林防火,又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促使多种经营,立体经营的发展。比如营造生物阻火林带,建立多功能综合阻火带,改现有林为阻火林,调节森林的易燃性,尤其利用微生物工程来减少可燃物的积累的方法,提高森林综合阻火能力。

5.2.3在可燃物管理上,有条件的用火防火。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生态因子,它既能破坏森林的结构,也能促进森林的生长发育。这就是林火的两重性。要掌握好林火的两重性,控制不好方面,发挥其有益方面,科学的用火,为林业建设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的森林防火工作应采取综合森林防火对策,从森林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走森林防火工程建设为中心,以群众防火为主,以营林防火和生物防火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防火道路[14]。

6展望

6.1林火预测预报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林火蔓延模型和林火驱动因子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林火发生和林火行为进行预测,计算出潜在林火数量及位置等,为森林火灾的预防及扑救提供科学依据;而不同地区林火特点也不同,应选择合适的林火预测预报模型;未来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拓展现有的预测模型,提高林火预测预报的准确度、拟合度。

6.2生物防火林带方面的研究

选择抗火及耐火树种营造防火林带,可优化林火阻隔系统,更有效地阻止林火蔓延;作为森林防火体系的重要举措,生物防火林带既保证了森林的经济效益,又改善了生态环境;未来在全面评价树种的抗火及耐火性时,需要研究更多的特性指数,避免影响防火树种的选择。

6.3森林火险方面的研究

森林火险指通过对环境中稳定及变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林火发生的可能性、林火蔓延及控制的难易程度和林火可能造成的影响;随着对森林火险研究的深入,在森林火险等级区划运用与研究方面也更加科学化;气象及人为因素仍会引起森林火险等级划分的误差;未来在气象数据收集和运用方面需要继续提高,从而增加森林火险预报精度。

森林火灾的发生是森林生态系统局部失衡和紊乱的表现,近年来森林火灾的频发是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使用而造成的不和谐表现,因此未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地区更容易发生灾害,且灾害本身会影响地区可持续的经济和环境。通过加深森林火灾领域研究人员的合作,能够提高森林火灾研究内容深度,使得我国森林火灾防控和扑救实现一个跨越式进展,最终使森林资源实现最大化价值。

7总结

森林防火工作是—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同时更是林业部门和林区的重点工作内容[14],要不断加强对防火知识的宣传,从思想上加强公民的安全用火和防火意识,同时要做好火灾预案工作,确保在火灾发生时第—时间采取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损失,通过不断地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从而确保我国林业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焕能,居恩德.现代森林防火对策[J].森林防火,1986(1):2-5,7.

[2]张前林.山西森林防火联防网络化案例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5-58.

[3]马岩,张明松,杨春梅,等.森林火灾的危害及重要灭火手段的分析[J].森林工程,2013,29(6):25-27.

[4]孙玉荣,张贵.森林火灾人为火源因素影响程度的主成分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5):1202-1205.

[5]禹建颖.浅析中国森林火灾影响因素及发生的原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216.

[6]张蓉,龚荣梅.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及应对措施[J].北京农业,2011(9):159-160.

[7]楚艳萍,姜瑶,王旭.森林火灾危害及其预防措施[J].北京农业,2015(36):117-118.

[8]张万春.森林火灾成因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11):197.

[9]沙吾列·马得尼汗.森林火灾的起因及防护措施[J],2017(20):31.

[10]舒立福,田晓瑞,马林涛.我国的森林火灾状况和对策研究[J],1999(3).

[11]狄丽颖,孙仁义.中国森林火灾研究综述[J],2007(4):118-123.

[12]张思玉.我国森林火灾特点的动态分析[J],2013(2):15-19.

[13]刘心竹.中国森林火灾防治效率测度研究[D],2016.

[14]姚树人,韩焕金.中国森林防火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J].森林防火,2002(4):14-16.

SummarizationofResearchonForestfireinChina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stheresearchresultsofforestfire,includingtheconcept,harm,conditions,causes,classific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forestfire,thecurrentsituationandguidingideologyofforestfirepreventionandcontrolinChina,thesuggestionsandCountermeasuresofforestfirepreventionandreduction,andtheresearchprospectofforestfireinChina.Onthebasisofintroducingthebasicsituationofforestfire,thispapercoversthemainsituationofforestfireinChina,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ndThoughtsonthe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offorestfireinChina,andprospectstheresearchonforestfireinChina.

Keywords:Forestfire;Currentsituationofpreventionandcontrol;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系统总想搞我心态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