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我,唐僧转世,西梁女国守墓人! 第三章 陈祎的前世今生!

厉殿放置棺椁极少,甚至不超过十指之数,

在西梁女国建立的无数年间,

凡获封厉字之君主,无不是宠信大奸大恶,昏聩无能,致使百姓蒙受罹难之辈,

元姬的唯一罪责……

无非就是认他这个逆天之人做了夫君!

罢了……

陈祎再次按捺住汹涌杀意!

伸手一指,

有一棺椁凭空飘起,

那棺材金黄通透,铭刻有百虫之纹路,

其质地非金非木非石非铁,似是不再五行之中,甚是奇异。

这棺椁……

正是陈祎用他本体的金蝉蝉蜕所制,

水火不侵,妖魔退散,

甚至……

可瞒过大天尊指算神通!

“元姬……”

看着棺椁之中,似是仍在安睡的西梁女帝……

陈祎红了眼眶,

上一世,他搅乱西游大势,

成了佛道两家眼里的逆命叛贼,

纵然落得个身死道消的下场,

他也并不后悔,

哪怕在来一次,

他仍旧会留在女儿国,

一来,他的命运,

不会容许任何人摆布!

二来,这元姬于他真可谓情深之极,

所谓,最难消受美人恩,如山重!

三世为人,也未有这般灵魂相契!

他只恨自己修为不够,未能真正弑了这天!

也就是在这一刻……

叮!

检测到宿主的滔天恨意,吞天进化系统觉醒!

叮!

系统绑定成功!

提示:宿主可通过吞噬仙佛妖魔提升修为进化跟脚,触发事件可获得额外奖励!

果然……

如他所料……

元姬便是他触发系统的先决条件,

无人知道,

陈祎乃是穿越者!

西游取经本是佛道之争,若唐僧取经成功,则代表西方诸佛可东渡传教,得南瞻部洲亿万香火信仰。

天庭玉皇众仙表面支持,实则处处设障,

他穿越唐僧二十载,直至西梁觐见元姬女帝方才觉醒系统,

系统给他两个选择,前行或是留下,

陈祎选择留下,

因为若是前行,再系统给出的未来里,西梁会被天庭清算,假借妖孽之手灭国!

而留在女儿国,便等同于道家胜了,

天庭也暗中派人前来商谈,声称可保他周全,

但最终……

他竟是被推出去作为佛道和谈的筹码,

彼时,

陈祎借系统之力,成就完美金蝉之身,

不说修为实力,只倚靠天赋神通,这三界……便无人可以抓到他!

但令人不齿的是……

天庭众仙与西天佛陀竟以元姬乃至西梁女国上下性命逼他就范!

最终设诡计将他制服,

并举办安天大会,分食他的金蝉本体!

甚至……

元姬……

也被逼死!

此仇不报,枉为人夫!

无人知道,他上一世临死前,以毁灭系统为代价完成两桩事!

其一,遮掩天机,将金蝉子从三界之中抹除,转世轮回,纵然三清也算不到跟脚来历!

其二,以金蝉蝉蜕之精打造不灭馆,保女帝元姬,肉身不腐,魂魄不散,只要他来日修成天尊,弹指间可将其复活!

眼下……

一切都在按照计划发展,

上一世,他与诸天神佛的对立来的太快,修为未曾大成,

这一世,他要暗中谋划,

待他成就通天大恐怖,便是亮出身份之日,

那时……

三界当倾覆!

叮!

系统赠送初始进化一次,是否使用!

“使用!”

陈祎淡淡开口。

如您所愿,宿主。

叮!

初始进化成功!

宿主是否开启面板查看状态!

“开启!”

如您所愿!

吞天进化系统宿主属性面板

姓名:陈祎

修为:地仙初阶

本体:四翅玉蝉(可进化)

天赋:不灭之躯,仙魔闪(剩余次数:九)

神通:佛家五眼

法宝:无

陈祎满意的点点头,

境界由人神仙提升至地仙不说,本体跟脚也进化成功!

金蝉天赋可无限转世,不死不灭,

进化到玉蝉后,获得天赋神魔闪,可躲避九次致命的神通法术,

相当于这一世,他便有九条性命!

论长生手段,

怕是三界无出其右。

叮!

检测到宿主修为达到地仙,触发一鸣惊人事件,奖励法宝,锦襕袈裟×1,九龙锡杖×1.

不错,这两件东西乃西天如来昔日所持至宝,

其威能……

远非后世流传的西游记中那般不堪,

只是原本的唐僧肉体凡胎无法将其发挥罢了。

而到他陈祎之手里……

这两样法宝,

便可成就弑神灭佛之器!

陈祎心念微动,

袈裟傍身,锡杖在手,

心念再动,

两样宝物皆变换样貌,收敛神性,似是凡物,

他今后以僧人之面目行走世间,这两样东西倒是来得及时!

然而眼下……

陈祎周身修为非道非佛,

地仙境界乃是前世真元遗留,与玉蝉跟脚本体堆砌,再加上系统进化而成,

要借佛修面目谋事,还需再走一遍证道金身之路。

当下,

陈祎盘身莲花坐,

他……

要观想佛家诸法,凭借前世所学,成就本命莲台!

佛家莲花境界,便是地仙!

帝陵再次开启仍需百年,

百年成就莲花大士,

对前世成佛做祖,

今世已然地仙境界的陈祎来说,并非不可能!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我,唐僧转世,西梁女国守墓人!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