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武侠:开局激怒邀月,杀出移花宫 032.客官,你可听说过苏牧之名?

护龙山庄。

自苏牧从武侯府离去之后,领命监视的上官海棠也回到了此处。

朱无视坐立在上,看着匆匆赶回来的上官海棠。

“海棠,武侯府状况如何,可有异动?”

“神侯,武侯府召集了数千人,似乎是在应对我们的反扑。如今他们得到了古三通,想必随时可能对我们动手!神侯,我们是不是要做些准备?”

上官海棠当即答道。

“此事无需着急,诸葛正我还没这份魄力!那救出古三通的苏牧呢?如今他身在何处?”

朱无视闻言,不以为意的摆摆手。

如今他吸功大法达成,在他眼里,武侯府即便有了古三通相助,也是蝼蚁。

昔日他因不是童子身,不能练就金刚不坏神功,故没有看那本秘籍。

如今他胸怀天下,意图杀秦王政取而代之。

那必然要让自己的势力足够壮大,得到金刚不坏神功,可以让手下那些绝对忠心的死士修炼。

朱无视想要打造出一支绝对无敌的死士队伍!

他判断苏牧是为了金刚不坏神功,若对方拿到,那边是省了他一桩心事,就正中他的下怀。

是以,如今他其实想并不关心武侯府,更要知道的苏牧的一切消息。

“回神侯,苏牧与古三通单独待了一会,大概两盏茶的时间。至于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并不知晓。但是当时他二人所处的内室里,内力波动很大,许是在切磋或者练功?而后,他便从武侯府离去,看方向,应该是回江南找那第一花魁李师师去了。”

上官海棠虽不知朱无视用意,仍如实禀报。

“哦?”

朱无视闻言微微皱眉,脸上在某个不经意间,露出一抹笑意。

看来判断的没有错,古三通果然将金刚不坏神功传给了苏牧吗?

我撬不开古三通的嘴,难道还对付不了一个毛头小子?

“海棠,你看看这个,接下来要怎么办,想必不用我说,你应该也知道!”

朱无视从袖口中掏出一封密信,随手将其丢给上官海棠。

上官海棠接过,翻开查阅。

慈航静斋在跟踪苏牧?

还有那天刀宋缺,移花宫宫主邀月,也在找苏牧的踪迹?

为何他会引起如此之多的人在意?

看完情报,上官海棠开始对苏牧十分好奇。

“苏牧闯我护龙山庄天牢禁地,杀百余人还全身而退,若不拿他问罪,今后护龙山庄将颜面尽失。”

“好!既如此,那你便去吧。切记,抓活的!”

朱无视大手一挥,霸气的离去。

“海棠知道该怎么做!”

上官海棠领命,转身走出了护龙山庄。

朱无视突然拿出这封密信给她看,还说要抓活的。

以她仅有超一流的实力,在苏牧大宗师境界面前,根本就不够看。

身后如此安排,上官海棠又如何不明白其中深意?

这分明是要让她利用慈航静斋、天刀宋缺、移花宫宫主邀月三方对付苏牧。

上官海棠走出护龙山庄后,立马联系他们安插在江湖上的所有人员。

这些人,都得到了同样一个命令。

向外散播苏牧独闯护龙山庄天牢禁地之事,并向外透露,护龙山庄要捉拿苏牧!

此举目的,自然是为了让慈航静斋、宋缺、邀月等人知晓。

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

她相信,那三方总会有人愿意与自己联手。

至于如此做会不会打草惊蛇?

上官海棠自然不怕。

即便护龙山庄没有任何动作,她相信苏牧做出闯天牢之事后,也会对护龙山庄多加留心。

几日后,临安城某座名为福满楼的酒楼内。

苏牧赶路久了,昨夜下榻在此,此刻正在福满楼大堂饮酒。

福满楼是临安有名的茶楼,平日里生意很好,向来都是宾客满堂。

这里接纳的客人,也是繁杂。

其中衙差、客商、武林人士、贩夫走卒、可谓应有尽有。

无数来自不同行业的人聚在一起,自然就有在茶余饭后闲聊的。

“听说了吗?最近江湖上出了个叫做苏牧的人,在京城闯了护龙山庄的天牢禁地,现在被铁胆神侯通缉了!”

“我去,竟然有人敢闯护龙山庄的天牢,这么劲爆?快说说看!”

“苏牧?前些日子,金陵城那边也传出一个,与第一花魁李师师同船赏月,做了一首惊艳仕林的佳作破阵子,似乎那位才子也叫苏牧。”

“最近我听说,岭南的天刀宋缺与移花宫宫主邀月,在打听一个人的踪迹,好像也叫苏牧!”

“怎么全叫苏牧,难道是同一个人吗?”

“破阵子的事我也听说了,那首词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想来那苏牧应当是位大才子,哪有闯天牢的大才子,应该是同名之人吧?至于天刀宋缺和移花宫宫主邀月打听的苏牧,这就不知道了。”

自从其中一位客人带头说出苏牧之名后,整个福满楼大堂内,所有人聊的话题都围绕着苏牧。

酒楼店小二端着一壶上好的花雕酒,走到苏牧面前放下。

“客官,您要的上好花雕酒。”

“放这吧!”

苏牧随意说了一句,晃了晃面前的酒坛,将其中剩下一点酒倒入杯中。

店小二见满堂都在讨论苏牧,唯有这位客人例外。

他不禁好奇的问道:“客官,你可听说过那几个苏牧的传言?”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武侠:开局激怒邀月,杀出移花宫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