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无疑是不缺粮的,从隋文帝到隋炀帝,整整建立了六座大粮仓,其中,“洛阳隋唐城”东北的回洛仓是隋唐时期最大的一座粮仓。
回落仓有多大呢?整个浮出地面的“回洛仓城”东西长1000米左右,南北宽约355米,其面积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这不是一个单独的“超大粮仓”,而是,“仓城内”有标准的小粮仓700座。每个装粮食的小粮仓,内径是标准的10米,深10米,每个小粮仓都可以储存50万斤粮食,整个仓城可以储量3.55亿斤。
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也可以证明隋朝并不缺粮。
然而这一种不缺粮也是要分情况的,当时间即将进入大业十三年,哪怕是隋朝的粮食其实也出了很大问题。
有人说,隋朝的六大粮仓太厉害了,唐朝建立后,吃了好多年才吃完。可这简直就是在扯淡,哪怕是以现在的储存技术也不可能吃十几年。
而且隋炀帝“雄才大略”,修运河,迁都,修长城,远征高句丽,这些那一块不需要大量的粮草。
实际上的情况,到达三征高句丽之后,隋朝的粮食其实就已经不够了。
毕竟回落仓粮食看起来很恐怖,3.5亿斤,其他粮仓哪怕算同样,也就十八亿斤。
这还是高估了。
实际上回洛仓的粮食是最多的,而且这一种储存量也只是最为巅峰时期,实际更少。
而哪怕就算是十八亿斤。
十八亿斤很多吗。
当然很多。
可这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跟不上,一切都是白搭,因为十八亿斤也仅仅只够消耗几个月而已,根本撑不了多久。
至于生产,其实在进入大业九年之后,就已经出了很大问题。
各地的叛乱,加之三征高句丽大量的青壮力被调动,特别进入大业十二年之后,这一种影响更为巨大了,粮食目前虽然还可以支撑,可要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恐怕已经力有未逮了。
毕竟隋朝的粮仓是先进的,但储量也是有限的。粮仓更多是用来调剂的,如果国家整体不行,再大的粮仓也不够使。粮仓的作用是“救急”,而不是“救穷”。
在历史上知道贞观几十年的恢复,才逐渐稳定了下来。
当然如今不需要这么麻烦,土豆红薯的购买,杨广已经开始了种植,虽然还需要时间,可这一边大宋已经给予相应支持。
半年的时间,足以让大宋的土豆和红薯再产一次。
而这一次,规模无疑进一步的扩大了。
此时杨广与大宋进行合作之后,彼此的行动很快开始了。
大宋这边开始积极准备。
大隋那边。
杨广也同样是如此。
他并没有先去处理李渊一家子,当然之前的调动也没有更改,看过历史的他,很清楚的明白大隋的问题,不是解决一个唐国公就足以解决的。
当然防范还是要有的。
至于原本轨迹之中的下江南,他也早已取消。
而是开始积极备战了起来。
军队开始了迅速调动,这一次他让大宋准备十万人的军备,可实际上他并不打算是十万人,以此时隋朝的军力十万人是不太可能的。
撑死也就是五万人。
而他就是准备着这五万人。
他准备尽全力一击,只要能够击溃突厥,获得足够的胜利,足够多的马匹牛羊,那么目前的大部分危机都能够解决。
加上后续土豆红薯的产量,哪怕剩下来的大部分问题也同样可以解决。
杨广在行动。
大隋的将士在集结,整个朝廷忍不住的再度动荡了起来。
皇帝这趋势似乎还要打仗,这样的想法一冒出来,不少人就坐不住了。
一输,输三次。
皇帝竟然还想打,这几乎让人难以忍受。
然而这几年杨广的胡作非为,也导致劝进压根无法进行,一个个只是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跳脚,可又无可奈何。
而杨广可不管这些。
他开始按照着原本时空之中的一切开始召集名将。
这一刻的他犹如开了挂一般。
而此时的他也是皇帝,拥有着无数的光环,只要他找,那么几本就可以找到。
更加幸运的是,隋唐时期的牛逼人物,基本都是有名有姓的存在,哪怕是寒门那也不是真的寂寂无名的存在。
李靖很快被找到。
随即就是秦琼,程咬金。
皇帝邀请,这可是无限光环加成。
几人根本就没有丝毫迟疑的就是同意了下去,而有着这一位位的迅速加入,大隋军队也逐渐成型。
粮草也很快在消耗。
不过好在。
大宋那边开始有着粮草运送了过来,足以支撑起来。
同时杨广不仅仅做了这一点,还开始收集草原信息。
由于隋文帝,和杨广早年的努力,对于草原的渗透还是很大的,不然他也没法将突厥一分为二,这一种渗透,此时自然用上了。
大量草原的信息传入了过来。
让杨广不得不越发皱眉。
突厥的强大,似乎比他想象之中更为的恐怖。
特别这几年,伴随着大隋内乱,突厥的发展几乎呈现出来了不可思议的趋势。
如今虽然没有到达巅峰时期控弦四十万,可如今也有着接近二十万,这可是二十万骑兵,哪怕是轻骑兵,这也是一股足以毁灭一切的力量。
巅峰大隋,也许还不需要太过忌惮,可如今却还真是一个问题。
不过好在,这几天的商谈下来,杨广还是有些把握的。
......
(第五更,今天终于写出第五更了,跪求支持,拜托了新书需要大家的呵护,七天的时间七万字)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