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三国:开局携美掌管荆洲 第23章 荆州内的大扫荡!(二更,求鲜花评价,谢谢ooo)

扬州,庐江郡,皖县。

桥家客厅,此时迎来了一位客人。

庐江郡离襄阳只有不到三百里,林海受林猛派遣,快马赶来,刚刚将信交给了桥家的家主桥山。

“桥老,信您看了,不知您意下如何?”

穿着黑色劲装的林海,眼眸深处藏着一丝急切,望着眼前的桥老道。

桥山的父亲曾是皖县的县丞,如今家产颇丰,所以也算皖县的一个望族。

桥老今年三十五岁,穿着华服,一脸的思索之色。

客厅外的房间内,两个花容月貌的妙龄少女,正在房间里闲聊着。

“姐姐,这人据说是从襄阳而来啊,我也很想去那襄阳看看呢。”

才14岁的小乔,抱着16岁的大乔手臂,一双如精灵般的大眼睛里,满是好奇和憧憬。

小乔长得国色天香,俏美脸蛋上却带着几分调皮,天性活泼。

“如今黄巾贼患极为严重,如何能去那么远的地方,你可省省心吧。”

大乔伸出纤纤玉指,点了小乔娇嫩的脸蛋两下,对她说道。

大乔外貌也是倾城之色,更加纤长丰腴一些,气质也是更加稳重娴雅。

“嘻嘻,姐姐,我只是随便说说啦。”

“哎呀,姐姐你那长得真快呢,嘻嘻!”

小乔的小嘴笑成可爱的月牙,伸出玉手对着大乔调戏了一下,与她笑闹道。

“啊,小乔你个调皮蛋,气煞我也!”

大乔脸蛋瞬间红得滴血,与小乔嬉笑着打闹起来。

“如你所说,那安平王倒是人中之龙,我这两个女儿如果嫁给他自然是极好,不过如今这乱世下,岂能随意走动?”

“况且,你家大人的意思,恐怕也不能代表那安平王吧...”

桥山沉思半晌,在林海有些急得快要追问之时,对他娓娓说道。

他的意思。

大概就是说,

安平王如何也只是你们一说,我又没见着!

而且王叡都下台了,他说的话又不算数,如今路上不安全,我怎么会轻易带着女儿前去做这么不靠谱的事呢?

林海愣神了片刻,琢磨了一下桥山的话,也算是想明白了。

“这...桥老,如何您才能同意这门亲事?”

他沉吟了一下,然后望着桥老说道。

“这个,能否带我去襄阳见一见那安平王?”

桥山又是低头思索了半晌,才抬头望着林海道。

王叡邀请他带着二乔去襄阳,他有些想要直接拒绝,却又怕错失姻缘。

直接答应,这自然是不可能,便想到了这样一个比较能接受的方案,可进退自如。

“这...自然可以!”

林海暗想这样的结果,总比把事情办砸好得多,便赶忙点头同意了。

桥山与家人交代了一下。

接着,

桥山便与林海二人各自骑着一匹骏马,

带着两个身手高强的家奴,向襄阳疾驰而去。

路上,

几人刚好看到数千的黑甲骑兵,

押着更多的黄巾贼俘虏,向襄阳的方向而去。

“这旗号是黄字,军容整齐,气势惊人,是哪一方军队?”

桥山勒住马的缰绳,好奇地望着林海问道。

“这是...襄阳城的原太守军,这人是黄忠,他何时成为一个大将军了?!”

林海仔细一看,顿时一脸惊色。

“黄将军,俘虏四千多人,这次我们可立了一个大功啊!”

队伍前方,副将林茂一脸狂喜之色,对红光满面的黄忠说道。

“哈哈哈,都扫到了扬州交界,才捞到这么一条大鱼,该着我黄忠扬名啊!”

黄忠一脸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地说道。

他年已40,精气神和体力,却不比二十多的青年弱上半分,箭术更是凌厉无匹。

不久前便是一箭射杀黄巾贼首,令对方瞬间失了军心,很快溃败投降!

也不怪他得意。

这黄巾贼患虽然各地泛滥,

像这次接近六千规模的却极为少见!

襄阳位于荆州最北方。

而此时,在荆州的南方,几只大军也在对黄巾贼进行着一路的扫荡!

长沙郡附近,正在清剿黄巾贼的长沙太守军,正巧遇到了樊梨花率领的樊家军。

“我的天那,这是一群女兵,足有五千,我们荆州何时有这样一只军队了?!”

偏将赵宏,望着身旁一身英武之姿的长沙太守孙坚道。

“这应该是荆州牧府所属,新到的女将樊梨花的队伍,前两天刚到的襄阳。”

“没想到,这女将的队伍看起来这么强大,军容整齐,杀气凝成了实质,竟然不比我军弱上半分!”

孙坚也是一脸惊叹之色,望着樊梨花的大军说道。

“将军,那边应该是长沙太守孙坚的队伍,我们可要去打个招呼?”

偏将武飞雪指着孙坚的队伍,望着樊梨花问道。

“不必了,我们走!”

樊梨花瞥了一眼,便冷冷地说了句,拍马率领这大军与孙坚军队错肩而过。

经过与刘伯温、霍去病的会谈,他们定下了先扫荡黄巾贼,再诛宗贼,最后接手荆州八郡太守的方案,而刘瀚看方案合理,自然也同意了。

这荆州其他八郡,目前都掌控在其他人手中,如这个孙坚,以后都要换掉,所以实在是没有什么交情可打的!

而李存孝这员大将,也在率领五千人,却是追杀黄巾贼到了荆州西侧的益州地盘,遇到了益州牧手下的大军,发生了剧烈的争执!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三国:开局携美掌管荆洲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