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 第334章 朝堂消息传出,李靖提前布局,送弟子入并州!

“老李,恭喜恭喜。”

“将来进了中书省,你可得为咱们这些丘八说话。”

“对,你李绩要是敢与中书省那些酸儒子同流合污,小心咱喝醉酒一不小心,砸了你的李府。”

……

就在所有人还在愣怔的时候,程咬金等一群粗糙汉子们就议论起来。

长孙无忌看着李绩面露谦虚笑容,心中十分无奈,李绩想不想入中书省更进一步?

从李绩的反应就可以得到最真实的答案了。

李绩某种程度就是第二个侯君集。

从接替大将军李靖成为兵部尚书后,李绩就一直在谋求进入中书省。

只是唯一不同的,李绩比侯君集更懂得隐忍罢了。

现在陛下主动要求李绩进中书省,分明就是在给吴王李恪挪位子,一旦李绩这个位子让出去。

十有八九兵部尚书就要落入李恪的囊中。

他们绝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

那简直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还不如让李恪安安生生的在吏部的位置上好好呆着。

兵部太关键,太重要了!

现在他们反对李绩入中书省?李绩心中会怎么想?

侯君集可以暗恨陛下不顾年老兄弟,对陛下颇有怨言,现在他们阻挡了李绩高升。

李绩难道就不会对他们有怨言?

皇帝一下子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

温彦博着急的看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在急思转念之后,将目光看向王珪。

现在只能求助于王珪为首的并州系。

他相信王珪一定会明白他这个动作的目的,他们关陇系不方便出手,现在只能由并州系来阻止李绩入阁。

这个人情算是他长孙无忌欠王珪的。

“陛下,臣赞同兵部尚书李将军入中书省!”王珪忽然站出来,大声说道。

同时眼神余光瞥了眼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盯着他看,其中寓意王珪十分清楚。

不过这一次他是不可能为了长孙无忌一个人情而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长孙无忌等人的面色再一次发生变化,袖口中的手都不由自主的哆嗦一下。

王珪的反应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

别说长孙无忌等关陇系。

就是杜如晦等人也都面露错愕诧异。

他们也都看清楚了陛下是想要给吴王腾兵部尚书的位置,难道王珪看不到吗?

只要李绩一动,兵部尚书就会落在吴王李恪的囊中。

陛下要让吴王碰兵部,说实话,杜如晦等人都十分诧异。

不过他们并没有想要反对。

甚至还是有些支持的,沉默就表明了他们的态度。

不开口,无非就是不能。

他们开口支持,恐怕大家都要被打上恪党的标签,失去了中立的立场,就无法帮助陛下稳定朝局了。

可王珪竟然赞同?

李恪能感受到,数百双眼睛犀利的扫视着他,他抬头看了眼皇帝老子,心中颇为不解。

他担任吏部尚书都遭人忌惮,遭人恨了。

皇帝老子抽风了?

他总觉得皇帝老子另有谋算。

他尽可能站在局外的角度去看待,还是看不通透,索性他就默默看着局势发展。

“不可!”

忽然急切的声音响起,只见温彦博站出来,拱手道:“陛下,大将军退隐不出,遍观如今的朝堂,还有谁能担任兵部尚书的职位呢?”

“统领兵部需要一个允文允武之人,单纯的文官不合适,单纯的武将也不合适?在大将军不出,遍观朝堂,实在是想不出一个人能够担任此职务。”

温彦博的话,让更多人把目光落在了李恪身上。

要说允文允武。

这位殿下难道还不够资格?

且不说土门关之役只能算是一场局部战争,一点上的战争。

李恪能守住充其量可以说吴王李恪是一名好的将才。

那么监国期间,站在更高角度提出的战略布局呢?

当初如果早听吴王的,朝廷就不可能在鸭绿水东岸发生大败,继而牵累整个辽东陷入困局。

即便如此,也正是这位殿下坐镇太极宫,迅速给皇帝提出建议,让辽东翻盘的。

糟糕!

温彦博感受到众人变化的眼神,心中暗骂一声,恨不得给自己一个耳光。

他这么说,岂不是点明了李恪吗?

而且还让李绩心生怨气。

李世民瞧着温彦博跳出来,李绩的面色倏然变得沉凝,他心中不由暗暗冷笑。

王珪眼睛一缩,眼神余光暗暗审视皇帝。

他忽然有种感觉,似乎上了皇帝的当!

可又没有任何的把柄和证据。

今日的朝堂太诡异了,王珪决定放弃,不再积极争取了。

哎!

长孙无忌无奈叹了口气,温彦博既然开口了,并且点出了李恪,李绩想来应该能明白他们的苦衷。

纵使有怨气,也只能退朝之后解释找补。

总之,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遏制李恪将兵部收入囊中。

他缓缓站出来,作揖郑重道:“陛下,彦博的话说的不错,李绩将军现在的确不能离开兵部。”

“兵部统筹管理者辽东、西域事物,这需要一个允文允武的儒将,遍观朝廷,没有人能比李将军更加合适了。”

李绩经过温彦博提醒,就明白了,他满嘴苦涩,心中有遗憾,更有怨气。

因为太激动高兴,他反而是这朝堂上,最后一个明白他挪位子,产生什么样后果的人。

李绩十分艰难的弯腰作揖道:“陛下,臣能力尚欠缺,臣还是为陛下守好兵部吧,只要陛下信任臣,臣无论在什么位置,都能为陛下,为朝廷效力。”

“陛下,李尚书不宜动!”

“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

……

朝堂之上的关陇系以及其他关陇系的盟友同时开口,大声说道。

王珪察觉皇帝看向他,他把头低下,总之太诡异了,他不敢贸然行动了。

现在他怀疑,当初皇帝的许诺,在李绩离开兵部尚书的位置,到底会不会真的按照暗示的他的去履行诺言。

温彦博那句允文允武点醒了他。

相较于魏王,似乎吴王才更允文允武吧?

当然因此而怀疑皇帝的动机,肯定皇帝的动机不纯,给他挖坑,也并不充分。

反正有一件事情他可以确定。

在李绩动了后。

讨论兵部尚书的人选,在朝堂上,魏王未必能够得到大多数的支持。

今天正处于关陇系全面败退,新的中书省尚未组成的权利交接空虚节点。

关陇系和并州系和做,也不过才有四个宰辅。

而皇帝一边有房杜褚岑四人,还有一个暂时没有退下来的杨师道。

杨师道也是要退的,戴胄等人退,杨师道也一定会退,在新的中书省组成一年之内,杨师道就必须走。

当然杨师道恐怕也早想走了,已经上了一道乞怜折子。

杨师道说白了,就是新一介中书省运行之处的润滑剂。

可是在这个权力交接的节骨眼上,杨师道暧昧不明的态度,很有可能到时候支持李恪为兵部尚书。

宰辅五比四的格局。

他不敢冒险了。

唔……

李世民略作沉吟,点头道:“既然诸位爱卿都反对李爱卿现在入中书省,那此事暂且作罢,今后再议。”

呼!

许多人暗暗松了口气。

又有更多人将目光看向李恪。

新一届中书省组成,关陇系自行肢解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吴王也应该按照彼此达成的默契做出行动了。

李恪感受到周围的眼神,心中笑了笑,拱手大声道:“父皇,儿臣有事起奏!”

“准!”

“儿臣这些年有些累了,恳请父皇容许儿臣休息一段时间,辞去吏部尚书的职位。”李恪大声说道。

累了!

这尽管只是个借口,李世民却也听的鼻子有些发酸。

入杜如晦等朝中中立干臣也不由微微愣怔,看着这位王爷的背影。

能不累吗?

陇右、岭南、益州赈灾,监国、清查吏治、提出制度的改革,整理逃籍,就是凭这位王爷一己之力,推动这些事情有序进行,进入轨道的。

这八九年内,桩桩件件都是大事情。

累,肯定累!

但一个累子就轻轻松松,不给任何补偿的退下去,似乎有些难以说得过去。

大家都是为朝廷殚精竭虑的,也不愿看到一个为朝廷,为天下百姓做了这么多事情的王爷。

就这么孑然一身的离开朝廷。

李世民心情有些沉重,他才突然意识到,这个混球儿子也是会累得。

他点了点头:“这些年你的确也受累了,这样吧,吏部尚书你就不要做了,父皇给你换个清闲点的职务。”

“诸位爱卿,朝中有什么清闲职务呢?”李世民目光扫视而过询问道。

“陛下,刑部较为清闲,刑部尚且缺以为左侍郎。”崔仁师大声说道:“当然让吴王从吏部尚书专任刑部左侍郎有些不妥,臣愿让贤,吴王做刑部尚书,臣来做左侍郎,辅佐吴王。”

如果不是李恪那个累字,崔仁师也没有必要说的这么委婉。

计划中,他们是要逼着李恪就任刑部左侍郎的。

不过李恪说出了累,他们纵使狠李恪,也不能做的太过了。

反正皇帝是不可能真的让他做刑部左侍郎。

他不过是抛砖引玉,暗示大家罢了。

杜如晦几人相视一眼,不约而同皱了皱眉头。

有些欺人太甚了。

一部尚书,竟然让人家转任刑部侍郎?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贬职呢。

一位为朝廷做出这么多贡献,以累要退出吏部的王爷,竟然要屈尊去刑部担任侍郎?

“陛下,臣以为不妥。”杜如晦大声说道,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大理寺少卿还缺人,一直有刑部尚书崔大人担任,不如让吴王去大理寺大人少卿之职吧。”

大理寺少卿,正三品。

刑部尚书从三品。

大理寺拥有制定律法、修改律法的职权,同时也是刑部的直接上级机构。

刑部只有审问权而且是只有对七品一下文武官员的审查。

大理寺可以动议对朝廷三品及三品一下进行审查、惩处。

刑部相较于大理寺,只是一个执法机构。

大理寺也相当于后世的最高公检法机构。

“臣赞同!”

“臣赞同!”

“臣赞同!”

……

哗啦一下,房玄龄,高季辅等一群人站出来表示赞同杜如晦的提议。

崔仁师着急看向长孙无忌。

“尚书转任侍郎?”

“这吴王是犯错了呢?还是被贬了呢?”

“……”

军中武将们议论起来。

长孙无忌瞥了眼,再看看躬身作揖的杜如晦等人就知道,这些人和军中那些粗糙丘八们一样。

十分不满关陇系这种做法。

就算是去个清闲衙门,也不能给刑部去当作侍郎。

这是犯了众怒。

考虑失当了!

长孙无忌心中暗道一句,而且现在的局势,杜如晦等五位宰辅同意,反对只不过是徒增波澜罢了。

“臣赞同吴王转任大理寺少卿!”长孙无忌表达赞同之意。

随着长孙无忌赞同,事情就没有悬念了。

李世民心中十分高兴,挥手说道:“好,那此事就此决定,吴王李恪转任门下省大理寺少卿,晋王李治提拔为吏部尚书。”

“是!”

退朝后,长孙无忌与温彦博从殿内走出。

长孙无忌瞥了眼拧眉不语往中书省走去的王珪:“去,马上想办法查清楚,今天朝堂上,王珪为什么会同意李绩入中书省的动议!”

王珪也知道此事很诡异。

他点了点头快步离开。

大将军府。

李靖听到朝中的消息后,笑着摇了摇头:“王珪上了陛下的当,辅机他们也上了陛下的当。”

苏定方不解拧眉道:“老师为何这么说?”

“陛下或许有意让吴王去担任兵部尚书,可更多的是在试探老兄弟们对吴王担任兵部尚书的反应。”

“很显然,陛下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陛下可以放心了。”

苏定方面色大变:“老师,你的意思是,陛下属意的人是吴王!”

这个消息实在太令人震惊了。

李靖指了指桌上的布包:“你从今天起就去并州冯立军中任职吧。”

“这是我毕生兵法精华,你和你师弟薛仁贵可以学,但是将来把这些东西交给吴王,他能坐上那个位置,就光明正大交给他,坐不上,以我对诸皇子的观察,吴王将来能保命的机会不小,你就悄悄转交给他吧。”

“记住,如果吴王真的做到了那个位置,做他的臣子,小节可以有亏,大节一定不能有失!”

“大中至正之人,能容许小节有亏的人,只要你是为国为民做事即可,若是大节有亏,无论你是他的支持者,还是再亲近的人,他都一定会挥泪斩马谡的。”

“老师,你让我去并州是不是有什么长远用意?”苏定方满头雾水急切道:“还有你怎么肯定,陛下是属意吴王?”

“你为什么忽然这么着急的赶学生走?”

“你是不是早看出了什么?”

“还是说,老师你与陛下有什么计划?”

……

苏定方一连串问了许多问题。

今天十分不同寻常,他这位兵家巨子的老师,大清早把他叫来,很明显就是在等朝中的消息。

很显然,他知道什么。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