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 第233章 利用老狐狸细致谨慎的特点,蜀药出问题!

长安书局。

“快,马上加增刊印。”

“老板,我的报纸卖完了,再给我三百张报纸。”

……

魏叔玉三人看着书局忙忙碌碌,程处默幸灾乐祸的说道:“长孙世叔会不会被长孙冲的表态给气疯了呀?”

“不可能,长孙世叔老谋深算,城府深的很,你看看在十天前朝堂之事后,长孙世叔他们的安排,被大哥快刀斩乱麻的解决,他们不也沉住气没有任何举动吗?”魏叔玉笑着说道。

就在他们谈话的功夫。

报童蹦蹦跳跳,相互玩闹着,穿过长安城的大街小巷,手中挥舞着恪报,清脆的声音响彻长安。

“恪报,恪报,最新一期恪报,新任益州別驾长孙冲反思益州此番险些酿成大祸的教训,痛定思痛,承诺要在新任刺史抵达益州,全面推行服务型官府。”

“恪报,恪报,长孙別驾认为,此次益州事件,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官府的不作为,朝廷推进官府改革,服务百姓已经迫在眉睫,继河西之后、长安深入推进,曾今偏远落后的岭南也迅速跟进,焕发盎然生计,事实证明,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益州不应该落于人后!”

……

醉仙楼。

崔知温听着外面的叫卖声,言语有些刁钻道:“窦兄,看到没有,吴王是打的好算盘,成功的让大家接受他推荐的益州刺史和別驾人家,看似公允,可给大家来了这么一手,长孙冲倒是真的不顾家族了!”

“窦兄,迷途知返,李恪是要挖咱们的根!”

面对崔知温,窦诞一边饮酒一边保持着笑容,心平气和的说道:“知温贤弟,你最好还是接受朝廷的意见去益州看看,你就会明白,长孙冲的所作所为,并非你想的那样,他是为了问心无愧。”

“如果说跟随吴王的理念,做点为天下,为百姓的事实,那就是你们口中所为的恪党的话,那么我可以肯定,今后恪党会越来越多,全天下人都会成为恪党!”

“窦兄,难道你真的要跟李恪一条道走到黑吗?”崔知温痛心疾首道。

他这次的目的就是来劝说窦诞回心转意,重回士族这边。

窦诞指着沿街欢乐蹦蹦跳跳的报童说道:“崔兄,你知道这些孩子,通过售卖报纸,可以补贴家用,他们可以自己赚钱去私塾学习,你知不知道,长安有多少孩子因为一件新事物而改变了未来?”

“新事物,新气象已经出现了,你们顽固的想要阻挡,想要毁灭是挡不住了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自身做出改变,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新世界,你们扼杀了吴王也无法改变,最多只是让过程更缓慢一些罢了。”

……

啪!

中书省,众人正在安安静静悄悄看恪报的时候,猛地沉闷声响起。

杜如晦抬头,看着长孙无忌气的唇角抽搐,眼角剧烈的跳动,他笑着说道:“恭喜辅机,家有诤子,不败其家,你应该高兴才是。”

谁想到,十天前吴王快刀斩乱麻的解决了益州刺史和別驾的任职问题,十天后就给朝堂众人这么大一份惊喜。

这会儿杨师道还在宫内见吴王李恪呢。

益州宣誓要推行服务型官府的承诺已经在恪报刊登了。

可偏偏长孙无忌只能生气,还做不了什么,且不说这是他儿子许下的承诺。

就是朝廷也早向天下承诺要推进服务型官府。

继河西丝路、岭南之后,益州也马上要推行了。

你杜如晦真的是越老越坏!

长孙无忌气的暗骂一句,然后怒道:“我不是生气服务型官府,我是生气这孽子不懂规矩!杨师道这个刺史还在长安,他竟然敢越俎代庖,简直就是无法无天!”

“年轻人嘛,有些冲劲儿是可以理解的,由我们中书省发一份训诫函就好了。”杜如晦乐呵呵笑着安慰,继而转头看向王珪:“王大人你以为呢?”

如果是别人,王珪一定要惩罚的更严厉一些。

可长孙冲让他有些畏首畏尾。

毕竟是长孙无忌的儿子,他不愿意得罪这个老狐狸太厉害,所以只能捏着鼻子认了,点了点头。

“长孙兄,你看,现在是二比一,那就按照我说的做吧。”

长孙无忌气的暗暗咬牙,这个老兄弟和李恪两个人配合的太默契了。

温彦博离京之前还提议他用朝堂的乱局,耗尽杜如晦的精气神,耗死杜如晦。

当时他还不忍心对这个老兄弟下手。

可现在看看,他倒是快要被李恪和杜如晦这一少一老给气死了。

杜如晦就是看准了王珪不会在这件事情上与他交恶,所以才率先征询王珪的意见。

等用于用他长孙无忌的手,打了他长孙无忌的脸。

“好,就依如晦的建议,不过陛下回来如果追究,不是我护着那孽子,而是你们。”长孙无忌勉强笑着说道。

心中却暗暗决定,绝对不能这么被动了。

长孙无忌起身说道:“慕容孝隽已经在外面连续等候了好几日了,监国也应该处理这件事情了。”

“我们现在需要一个稳定的唐吐关系,诸位以为呢?不如我们一起去请示吴王,尽快给吐蕃一个答复,放禄东赞回去吧。”

关陇系答应了吐蕃方面,全力周旋这个事情的。

毕竟裴承先如果再牵扯到这个事情中,命恐怕真的保不住,最主要就连关陇系恐怕都要牵扯其中。

“我同意。”王珪说道。

杜如晦看着二人迅速在这件事情上达成默契,不由的微微皱眉,也缓缓起身。

……

太极宫暖阁。

杨师道谨慎的坐在李恪对面。

他打量着这个有着杨氏血脉的皇子,心中感慨万千,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是被这个外甥重新启用的。

“监国,臣已经看完了。”杨师道放下手中折子试探着提醒道。

李恪从恪报上移开目光,他笑着转而把手中的恪报递给杨师道:“外叔祖父在看看今天这份恪报,长孙冲有些猛浪了。”

杨师道很谨慎的接过恪报,丝毫不敢因为李恪称呼他一生外叔祖父而托大。

“朝廷这次启用外叔祖父,是看重外叔祖父你在益州广阔的人脉关系,你去了益州能够安抚好利益受损的士族。”

在杨师道看报的时候,李恪开口了:“当然了,朝廷和我本人的意愿,或者准确点说,对外叔祖父的期望不至于此。”

“我们更希望外叔祖父能够成为益州这艘大船的压舱石,现在益州在掉头转向,砍麻复耕,这是针对良田的,而对苎麻这个能够带动百姓额外收入的产业,益州还要采取扶持的政策,就是支持百姓把那些产量极低的山地坡地薄田种植苎麻。”

“一边砍,一边种,朝廷的政令如此别扭,随着毛线工坊大量收购苎麻开始,苎麻行情转好,百姓心中一定会对这种政令心有拧巴,甚至是抵触情绪。”

“这就要考验外叔祖父督导下,益州官府的能力了。”

“如何捋顺百姓心中的拧巴,疏导抵触情绪呢?我希望呢最好是不要用以前老一套的强制性政令来推行。”

此刻,杨师道已经无心仔细的看报了,反正恪报的内容看一眼标题,基本能够知道长孙冲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了。

他假装看报,眼神却仔细的打量着李恪。

“我们老一套的强制性命令,出发点虽然是为百姓的长远利益着想,可往往总是事倍功半,这就需要我们来做出改变,换一种丝路,引导百姓自愿的去做。”

“这是我们官府的职能”

“……”

“尤其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利益受损的益州本土士族从中阻挠,挑动百姓和官府的对抗。”

“这就需要外叔祖父和长孙冲默契的配合,外叔祖父能够凭借老关系,至交好友稳住益州的士族,长孙冲年轻,脑子活,可以帮外祖父引导百姓。”

“……”

“外叔祖父,益州算是你官途生涯中的耻辱之地,我希望你能在益州翻身,等你有朝一日离开益州的时候,益州能成为大唐天下最繁荣的州府之一,百姓对你的离开时充满不舍的,这比执着于某个小圈子的得失,更有成就感,更有价值,你说呢?”

“监国教训的是,臣入益州,一定做好监国交代的事情!”杨师道连忙起身躬身承诺道。

他不得不在心中感慨,这个外甥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就刚才那番话,先是推心置腹,逐条分析,然后又是激将。

从始至终,语气平和,他本身就存着戒备心的情况下,听着听着竟然动容了。

怪不得窦诞、崔民干等人,敢于离经叛道跟着这个外甥了。

他表现出的那种理念,配合本身的气量,天然的就有一种渲染性和蛊惑性。

答应李恪的任何要求,是他在入宫面授机要前,关陇系内部就做出的决定。

关陇系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即便益州的改变已经不可避免,那也要在关陇系的掌控之下。

绝对不能容忍由恪党派系的人让益州变了颜色。

益州距离关中太近了!

并且一旦益州也完全被恪党派系把握,岭南、益州、陇右就彻底的连成一片。

将来一旦有什么变故,长安十分的危险。

‘按照这位要求的去做了,我到底是什么了?关陇系眼中的恪党?还是这位眼中的顽固守旧腐朽的糟粕?’

杨师道不由苦笑。

‘益州按照他说的做了,将来就是真的有事发生,益州还能在关陇系的牢牢掌控中?’

杨师道忽然感觉十分的烦躁,他抵触李恪的这些理念,可这正是源自于他的一种恐惧。

李恪的话无形中就已经影响到了他,他参与执行这些政令。

那个时候的杨师道,还能是现在的杨师道?

他还能入窦威等人所愿,守住益州,将来拱卫关中?

“吴王,中书省三位宰辅在殿门外求见。”这时,伺候着的小太监前来汇报。

李恪点了点头说道:“请三位宰辅入内。”

“外叔祖父,你如果身体容许的话,明天就去赴任吧。”

“臣遵旨!”

……

长孙无忌入内之际,看着拧眉一脸思绪的杨师道心中不由咯噔一下。

他马上觉得有必要在杨师道离开之前,与杨师道好好谈谈了,顺便问一问李恪到底说了什么,让杨师道如此表现。

“臣等参见吴王!”

“以后私底下,这些礼数各位叔伯就不要了,你们这是折煞小子。”李恪笑着说道,然后招了招手,立刻有小太监搬来小凳子。

等三人坐下后,李恪询问道:“三位叔伯有事情?”

“殿下,君臣之礼不可废。”长孙无忌严肃的说道。

李恪无奈苦笑:“好,谢谢舅舅提醒,我记下了,那说说你们的事情吧。”

“殿下,自从你回来后,慕容孝隽就日日来询问什么时候放了禄东赞,臣认为现在我们需要保持与吐蕃的友好,以免因禄东赞挑起与吐蕃的战火,所以最好还是放了禄东赞。”长孙无忌郑重说道。

“臣也是这么认为的。”王珪面色严肃的说道:“殿下现在是监国,不能因个人的喜好而影响两国邦交。”

李恪笑了笑,说道:“你们误会了,我正是出于征辽考虑,所以才不愿现在放了禄东赞。”

“禄东赞对松赞很重要,松赞一面在打压吐蕃旧有贵族,不断剥夺旧有贵族的权利,还要稳住这些旧有贵族,而细数吐蕃,能够帮松赞实现这一目的的只有禄东赞。”

“禄东赞做的也很好……”

“所以只要我们一天抓着禄东赞不放,松赞就越发不敢轻易阻挠朝廷这场国战。”

杜如晦听着不由微微点头,在李恪话音落下后,赞同道:“吴王考虑周详,禄东赞在吐蕃的重要性,就等同于辅机在大唐的重要性,辅机兄,看来放了禄东赞,反而失去了对松赞的掣肘。”

“若是放了禄东赞,我们岂不是成了资敌的国贼了?”

“辅机兄,你以为呢?”

长孙无忌真的是忍不住了,他狠狠瞪了眼杜如晦,这死又死不了的混账。

当然他现在没心情与杜如晦较真儿,他暗暗审视着李恪,心中前所未有的忌惮。

李恪对吐蕃的认识,对禄东赞存在重要性的分析,就连他都没有看透!

尤其是禄东赞对松赞打压旧有贵族中的作用,连杜如晦都听出来,是在提醒暗示他!

王珪暗暗打量着李恪。

这个人接触的越多,他做的事情越多,才会发现他的认识事物的独到和刁钻。

李恪看着二人沉默,平和笑着说道:“两位宰辅是大唐天下的中流砥柱,怎么可能是杜宰辅口中的国贼呢。”

“舅舅,安抚慕容孝隽这件事情就劳烦你了,别人做不成,舅舅一定能做成。”

长孙无忌的心不由咯噔跳了一下,为什么不是杜如晦而是他?

李恪不会不知道杜如晦向着他。

可偏偏还是把这个事情交给他,而且还信誓旦旦肯定他能做成?难道他已经猜到慕容孝隽和关陇系暗中接触?

长孙无忌想的更深入一些,六诏!

“或许裴承先在六诏露了马脚,被抓住了把柄,他故意引而不发,让我去安抚慕容孝隽,安抚吐蕃,就是在变相的暗示我,他知道所有的事情,你们最好安抚住吐蕃,否则一旦出了乱子,这个责任就要由关陇系来承担!”

长孙无忌心中暗暗想着,他越发肯定了。

他不由感觉窝火难受!

可他不管,万一猜测是真的呢?

“臣遵旨!”

本是来解决关陇士族的隐患,反而却让李恪把事情推给了他。

简直就是肉没吃到,惹了一身骚!

杜如晦和王珪诧异的看着长孙无忌。

均都不解,长孙无忌怎么就这么老实的听从李恪的吩咐了。

李恪心中不由的笑了,其实他没有证据,只是益州兵入施浪诏,让他心神猜疑。

刚才说话故意或明或暗的映射、暗示,实则是利用长孙无忌老狐狸的性格。

越是老狐狸,心思越是细腻,对蛛丝马迹想的越深。

在他的暗示下,自然而然就会认定他掌握了某些证据。

当然他除了让关陇系帮他稳住吐蕃之外。

他还要关陇系求着他处决裴承先!

裴承先该死!如果普通人早被处斩了。

其他牵扯到压折子的朝官,都已经被处决了,唯独裴承先还没有解决。

其中就是关陇系的请求声,抵触声让皇帝老子不想贸然决定。

现在长孙无忌怀疑他有某些证据。

得不到验证,为了一劳永逸,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人灭口,将来即便发生什么,也可把一切推到裴承先身上。

长孙无忌从太极宫走出去见慕容孝隽的路上,脸色深沉的可怕。

“王兄,辅机为什么答应呢?”

“我怎么会知道!”王珪语气很不好的回答道,他本默契配合长孙无忌,没想到,长孙无忌先怂了!

他心中还窝火呢!

其实这件事情不怪长孙无忌不够老辣,只能怪裴承先连累了长孙无忌和关陇系。

李恪用各种方式方法,极力的挡住关陇系不断的暗中试探,保持一定的克制,朝廷中枢保持着平稳。

时间进入六月。

北方雨水开始增加。

河北与幽州交界处。

李世民领着十五万后军被大雨挡在这里。

李世民站在帅帐门口,看着外面的大雨,心中有些烦躁。

后军被阻在这里已经十天了。

前锋在十天前就抵达辽东重镇安市城下与高句丽割据一方的杨万春对峙。

这个时候李世民才意识到,先锋的速度有些太快了。

即便不下雨,他从这里到安市,至少也需要十五天时间!

‘吧嗒吧嗒’

脚踩在积水中的声音响起,李世民看到褚亮连伞都不打着,冒着大雨,脚步虽然稳健,可明显十分急促。

“陛下,军中储配的成品药有很大一部分都有问题,连日阴雨,士兵受寒,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可吃了这种成品药,竟然没有一点效果!”

“我已经让军中郎中进行检验了,虽然结果没有出来,可是很大原因就处在药品上。”

“可我们因为这种成品药便于携带,以前行军打仗要准备的药材都没有带!”

李世民注意到,褚亮嘴角都起了一个大水泡,很明显是因为这件事情着急上火。

他本来就烦躁,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更是怒火腾腾:“马上传令长安,让李恪查清楚原有!所有在药材上动手脚的人,一律杀!”

“还有让他尽快筹备药材!”

“你这边也从附近药铺筹备药材,沿途所有的郎中一律征召入军中!”

药是益州蜀药工坊提供的。

益州接二连三的出事,李世民已经有些忍无可忍了!

“还有尽快查清楚,军中制备的药品那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缺额多少,要尽快!”

“是!”

褚亮应了一声,转身就走。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开局放弃储君争夺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