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帝国之大明崛起 篇外

篇外:大明风华与本作品相关人物

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之后,许多人对电视剧中人物形象印象深刻,但也有很多诟病。本作品因同《大明风华》的时间比较近,其中弘治皇帝朱祐樘,成化皇帝朱见深皇后吴皇后,怀宁候孙樘和本书有一定的关联。我不是说正史,穿越小说本来就不一定固于历史人物本身,三国演义中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在未必真实,但没有人去说罗贯中胡说八道,只有人说赵子龙英勇无敌。我借这个热度把我知道相关的事件和人物说一下,绝对没有诋毁任何作品的意思,望大家多多订阅《帝国之大明崛起》,多多吐槽。

从年代最早的太子妃说起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详,永城(今河南永城高庄镇张大厂村)人,指挥使张麒之女,明仁宗朱高炽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镇之祖母。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进封皇太子妃。明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由于英宗年幼,张皇后便成为实际上的摄政。她信用三杨、张辅、胡濙等五大臣辅政,使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

正统七年(1442年),张皇后崩逝,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葬于献陵。

宣德元年(1426年),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尊封母亲张皇后为皇太后,张氏因而成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当时军国大事多受命于张氏,听从她的裁决。当时海内安宁祥泰,宣宗对母亲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有所进献,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给张氏。两宫慈孝天下皆知。

宣德三年(1428年),张氏出游西苑,皇后、皇妃在旁侍候,宣宗也亲自扶着车陪母亲登万岁山,并且奉酒拜寿,又过了一年后,张氏前往长、献二陵拜谒,献诗颁德。宣宗亲自配带弓箭,骑马在前引导,到达河桥时,又下马扶车。京畿百姓都夹道拜观,陵旁老幼也欢呼拜迎。见此情景,张氏回过头来对宣宗说道:百姓拥戴君主,是因为君主能使他们安居乐业,皇帝应当将此牢记在心。在返回途中,经过农家,张氏召来农家老妇询问一些生活及农活方面的事,并且赐与钱币。有的农家献上蔬菜酒浆等东西,张氏便取来赐给宣宗,还说:这是农家的口味啊。随行大臣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到行殿请求谒见,张氏对他们加以慰劳,并说:你们是先朝旧人,要尽力辅助嗣君。此后的一天,宣宗对杨士奇说:皇太后拜谒二陵回来后,说起你们的办事能力时非常熟悉。她说,张辅虽是一名武臣,却通晓大义。蹇义忠厚小心,但办事优柔寡断。你呢,非常正直,说起话来直言不讳,先帝有时很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听从你的建议,得以不做错事。还有三件事,当时先帝后悔没有听从你的意见。张氏对外戚很严格,其弟张升为人淳厚谨慎,但皇太后仍不许他参加商议国家大事。

宣宗宠爱孙贵妃,废皇后胡善祥改立孙贵妃为后,太后怜胡氏无过被废,一直非常照顾胡氏,常召她到清宁宫,在宴席时也命胡氏位居孙皇后之上。

张氏在明代诸后中颇为精明能干。据史书记载,她平时对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明仁宗死后,每遇军国大事,明宣宗都禀明母后再决定。张氏也常询问宣宗处理朝政的情况,并经常提示宣宗注意体恤百姓疾苦。由于张氏在朝廷政务的处理上,倚重三杨、张辅、胡濙及更早时的蹇义、夏元吉等贤臣名将,协调君臣之间关系,限制内宫对朝廷政事的干预,所以在正统初年,王振虽有宠于英宗,却没有达到专权擅政的程度。朝廷政局大体保持稳定。

父亲:张麒,官至京卫指挥使。永乐九年(1411年)追封彭城伯,明仁宗即位后进爵为侯,谥号恭靖。

母亲:名不详,封彭城伯夫人。

兄弟两人:张昶,官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张升,官至左都督,掌左军都督府事,封惠安伯。无张克俭这个人。

胡善祥

胡善祥(1402年5月11日-1443年12月05日),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胡氏以贤闻名,选为皇太孙妃。明宣宗即位,立为皇后。宣德三年春,被废为道姑。天顺七年闰七月,英宗为其恢复皇后位份,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

胡氏生日在四月初十(1402年5月11日)宣德元年夏四月甲子朔癸酉皇后千秋节免文武群臣命妇庆贺礼.

永乐十五年,胡氏以贤闻名,选为皇太孙妃。洪熙年间,封为皇太子妃。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即位,立为皇后。虽然胡善祥贵为皇后,但她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态。而且她也没有生育儿子,只有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因此并不得宠。宣宗最宠爱的女人孝恭孙皇后,当时为孙贵妃,却诞下了长子。因此,宣德三年春,宣宗以胡皇后无子多病的理由,命令胡皇后上表辞去皇后之位。胡氏废居长安宫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然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

宣宗母亲张太后非常喜爱和怜悯贤德的胡氏,常召她居住清宁宫。内廷朝宴的时候,也命胡氏位居孙皇后之上。孙皇后为此怏怏不乐。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崩,胡氏痛哭不已,次年(1443)亦崩,用嫔御礼葬于金山,谥号静慈仙师。

胡善祥无过被废的事,百姓们知道都非常同情这位品德高尚的废后。宣宗后来也为此悔过,说是少年冲动(《明史后妃列传一》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逝以后,明英宗妻钱皇后劝丈夫复其位号。英宗问大学士李贤,李贤说以陵寝、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称陛下明孝。

天顺七年闰七月,英宗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永清公主袱葬。

孙贵妃(孙若薇原型)

明宣宗孝恭孙皇后(?-1462年9月),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年幼时,因容貌俊美被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中,被选入宫内。

孙皇后与明宣宗朱瞻基朝夕相处,感情很深。明宣宗即位之后,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废胡皇后,退居长安宫,而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逝世,皇太子朱祁镇登基为皇帝,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京师告急,明朝陷入空前危机。孙太后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张,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让庶子朱祁钰即位,是为景泰帝,终于化解了危机。

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位,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孙太后崩逝。全谥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葬于景陵。

明宣宗孝恭皇后孙氏,是山东邹平人。孙皇后少年时期就颇有美色。她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的主簿。明仁宗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她时时出入宫廷,说孙忠的女儿非常贤德,所以孙皇后以后才得以入宫。

孙皇后刚刚入宫的时候年方十余岁,当时明成祖朱棣命太子朱高炽的正妃张氏(即明仁宗诚孝张皇后)教育她宫中礼仪。不久皇孙朱瞻基大婚,下诏选济宁胡氏(胡皇后)为正妃,而孙氏只能为嫔。

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认为皇太孙已成年,当择配。彭城伯夫人经常出入宫廷,称孙氏女贤德,因张皇后告诉了明成祖,明成祖遂令孙氏入宫。年方才十余岁,即令太子朱高炽正妃张氏(诚孝张皇后)教育她宫中礼仪。

后来,皇孙朱瞻基大婚,下诏选妃,以司天奏故,最后册立济宁胡氏为正妃,而孙氏只能为嫔。彭城伯夫人经常为此跟张皇后唠叨,而张皇后贤德,不言此事。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初九日,朱瞻基即位之后,孙氏立即被封为贵妃。按照旧时的宫廷礼制,皇后被册封后赐金册宝(印),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孙氏与朱瞻基从小朝夕相处,感情很深。朱瞻基特地为孙氏破格,向张太后请示,制金宝赐与孙氏。此后,明朝诸帝贵妃都被册封,均册、宝俱备。

朱祁镇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

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励精图治稳定西南疆域。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皇后

孝庄钱皇后,钱氏,英宗结发妻,得英宗一生的敬爱。未生育。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

孝肃周皇后,宪宗生母,本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生明宪宗朱见深、崇简王朱见泽、重庆公主。

朱祁钰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汉族,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

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长兄朱祁镇即位后封其为郕王。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称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英宗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英宗谥曰戾。葬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景泰陵。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南明时期,明安宗朱由崧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朱祁钰知人善任,在外依靠于谦,在内信任兴安,不近声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可谓是英明之主。但他在天性之间未能尽善尽美,因而使奸臣趁机作乱。

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见濬,汉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

朱见深本为太子,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朱见深能够宽免赋税、减省刑罚,使社会经济渐渐复苏。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吴废后,结发妻,立为皇后仅1月即蒙冤被废;

孝贞纯皇后王氏,继后,谥曰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合葬茂陵,祔太庙

孝穆皇后纪氏,孝宗生母,暴薨,谥曰恭恪庄僖淑妃,后谥曰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迁葬茂陵,别祀奉慈殿

孝惠皇后邵氏,兴献帝母,明世宗祖母,宸妃,后进贵妃,谥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纯皇后

恭肃皇贵妃万贞儿,皇贵妃,全谥曰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生皇长子。葬天寿山

明宪宗吴皇后

明英宗去世之后,明宪宗朱见深继承了王位,经过仔细观察,钱皇后觉得吴氏是一位很好的女子,可以成为朱见深的皇后,也遵从了英宗的意愿,于是羽林前卫指挥使吴俊的女儿吴氏就进入了皇宫,成为新的皇后。舅舅是怀宁候孙樘。

万贞儿

恭肃贵妃万贞儿(1430年-1487年),后世多称为万贵妃,山东青州诸城人,明宪宗朱见深妃嫔,荣冠后宫。

万贞儿是朱见深幼年时期的保姆。明宪宗即位时便封年长他17岁的万贞儿为贵妃。成化二年正月,生下明宪宗的皇长子,明宪宗大喜,加封她为皇贵妃。同年十一月,皇长子薨。

成化二十三年春天,因暴疾过世,帝明宪宗为此辍朝七日,下令上谥曰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埋葬于北京市昌平区卫星城西北7公里的万娘坟。

万贞儿之父万贵因亲属犯罪而被谪居霸州,为了使日后有所依靠,他托付同乡把年仅四岁的女儿万贞儿带进皇宫当宫女。年幼的万贞儿十分懂事乖巧,深得孝恭孙皇后的喜爱。

到了正统十四年,当时的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捕去,国不可一日无君,孙太后以郕王朱祁钰暂替皇帝位,立朱见深为太子。而那时的万贞儿已经成了十九岁的妙龄少女,也被孙太后派去照料年仅两岁的朱见深。至此,幼小的太子与万贞儿形影不离。

后来,朱祁钰产生了废掉朱见深,立己子为太子的念头,并付诸行动,将朱见深废为沂王,立己子朱见济为太子。朱祁镇复辟后,朱见深又被复立为太子。

朱见深自小不与母亲一同生活,而万贞儿时常在其身边照顾他,如同母亲一般。因此,朱见深便对万贞儿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情

天顺八年,明英宗崩,十八岁的皇太子朱见深即位为帝,是为宪宗。当上皇帝的朱见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册封心爱的万贞儿为皇后。但他的生母周太后强烈反对,万般无奈下宪宗只能屈服,立宗室女吴氏为皇后,改立万贞儿为贵妃。年轻美貌的皇后并没有打动宪宗,他依然与万贞儿如漆似胶,形影不离。由于宪宗对吴皇后不闻不问,吴皇后一气之下对万贞儿动用了杖刑。此事很快就被传开了,并传到了皇帝朱见深的耳朵里,不能忍受心爱的女人受苦,血气方刚的宪宗下令废后,尽管有太后与大臣的阻拦,朱见深还是废了吴皇后,并处罚了阻碍他废后的大臣。后升先帝所命的王氏为皇后。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王振

王振(?-1449年),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明朝初年宦官。

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为教官,中举人,传闻又自阉入宫。他善察人意,受明宣宗喜爱,被授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镇(明英宗)被称为王伴伴。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即位,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英宗以重典治国,但因英宗祖母张太皇太后及阁臣三杨等齐心辅政,故而不能干预政事。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死,三杨亦相继老死,王振于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专权八年,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称之为翁父,争相攀附。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力劝英宗亲征。途中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死。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在京师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徐有贞

徐有贞(1407~1472年),初名徐珵,字元玉,号天全,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祝允明外祖父。明朝中期宰臣。

宣德八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官至左都御史。因谋划明英宗复位,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后诬告杀害于谦、王文等功臣,独揽大权。因与石亨、曹吉祥交恶,出任广东参政。后为石亨等诬陷,诏徙金齿(今云南保山)为民。石亨败亡,得以放归。成化初年,复官无望,遂浪迹山水间。书法古雅雄健,山水清劲不凡,撰有《武功集》。成化八年去世,年六十五。

天顺元年(1457)正月,代宗病重,将军石亨和张軏密谋迎英宗复辟,徐有贞好功名,参与石亨和张軏的活动,辅助英宗复辟。天顺元年正月,授兵部尚书,三月,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掌文渊阁事。赐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锦衣卫指挥使。在英宗复位前,徐有贞一直感觉自己屈居于谦之下,政治抱负不得而展,因此与于谦结怨。英宗复辟后,徐有贞等就立即把于谦,王文等下狱。当时政局左右于皇权的归属。徐有贞诬陷于谦意欲迎立襄王世子,唆使百官上奏。英宗本来还无意杀掉于谦,回复说谦实有功,确实,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挽救了大明王朝,是个大大的功臣。徐有贞又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指复辟师出无名。英宗无奈,只好下令收押。狱中,有人说于谦谋反,查无实据。徐有贞答复说虽无显迹,意有之正是这句话,杀了一代忠臣,也成就了徐有贞的千古骂名。徐有贞的这句名言被后人提炼成了更加精练的两个字意欲成为足于秦桧杀岳飞的莫须有相提并论的冤案。

徐有贞独掌大权后,与石亨、曹吉祥展开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明争暗斗,相互倾轧。最后,徐有贞在石、曹等人的一再诬告下,被英宗流放到金齿(今云南保山),削职为民。天顺四年(1460),石亨罪发被杀,徐有贞才被允许回到家乡闲居。他一心盼望再得英宗重用,天天观察天象,自称将星位于吴,常挥动铁鞭起舞,等待佳音的到来。不久,闻得吴地将军韩雍因出征两广而立功,徐有贞才颓丧地扔掉铁鞭叹道:想不到天象应在这小子身上。从此,他浪迹于山水之间,十余年后病逝。著有《武功集》。

石亨

石亨(?-1460年),陕西渭南南志道里(今渭南市临渭区官路镇)人。明朝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

早年抗击瓦剌,颇有战功。后于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得以权倾朝野。

天顺四年(1460年),石亨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朱祁镇不能忍受,罢其职,得罪瘐死狱中,尽诛其党羽。后又以家属不轨,下诏狱,坐谋叛律斩,没其家资。

石亨长相奇异,四方脸面,身躯高大,胡须及膝,善骑马射箭,尤其擅用大刀,早年继承其父官职,任宽河卫指挥佥事。

正统十四年(1449年),石亨与都督佥事马麟巡守塞外至箭豁山,打败了兀良哈的军队,进升为都督同知。当时,智勇双全的边关守将除杨洪外,就数石亨。他虽为偏将,朝廷视其为大帅。是年秋,也先大举进攻大同,石亨和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等大战于阳和口,宋、朱二人阵亡,他单骑一人跑回,降官募兵,立功赎罪。

此时,郕王朱祁钰监理国事,石亨经尚书于谦推荐,掌管五军大营,晋升为右都督。不久,封为武清伯。也先兵威逼京师时,石亨与都督陶瑾、高礼、孙镗等九位将军奉命领军把守九城门外。当时,德胜门首当其冲,石亨奉于谦之命,与乜军激战。他先埋伏兵卒,诱其深入,杀之甚多。也先军攻不下,又猛攻西直门,围住守将孙镗,石享奉命解救、激战五日后,也先败逃,石亨因功而封侯。

天顺三年(1459年)秋,石亨受其侄子谋反和凌辱亲王罪株连,停止上朝参见,削官为民,并究治石亨朋党,悉数罢黜。

天顺四年(1460年)正月,锦衣卫指挥使逯杲上奏石亨心怀叵测,与其侄孙石后招权纳赇、肆行无忌,并与术士邹叔彝等制造妖言,蓄养无赖,伺机察看朝廷动静,图谋不轨。朝廷重臣恨石亨专政跋扈,皆言不可轻饶。朱祁镇下诏令石亨下狱,以谋反罪处斩,并没收其家资。二月,石亨病死狱中,石彪、石后皆处斩。

曹吉祥

曹吉祥(?-1461年),永平滦州人。明代权宦。曾隶属于王振门下,参与出征兀良哈。1452年,参与分管京营,累官至司设监太监。后来又与大将石亨等密谋,率兵迎明英宗复辟。天顺初年,奉命总督三大营。1461年,曹吉祥的嗣子曹钦举兵叛乱,曹吉祥被英宗设计逮捕,事后被磔刑处死。

曹吉祥最早隶属于王振门下,正统初年(1436年),朝廷派大军到麓川征讨思任发,曹吉祥担任监军。

正统九年(1444年)正月,明英宗出兵数路攻兀良哈,其中曹吉祥与兴安伯徐亨统精兵万人出界岭口。

正统十三年(1448年),曹吉祥与宁阳侯陈懋等到福建镇压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与太监王瑾提督火器。每次出兵,他都挑选一些勇敢的蕃将和灵活矫健的士卒隶属于自己帐下,班师后则把他们养在家里,故家中多藏有武器和勇士。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发生,英宗被俘,王振被杀。明英宗之弟朱祁钰继位,是为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被释返京,居皇城南宫,称太上皇。至此时,曹吉祥已累官升至司设监太监。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病重,大将石亨、翰林侍讲徐有贞与宦官曹吉祥商议,要废掉代宗,重立英宗。于是决定利用曹吉祥出入宫中方便的条件,由他与英宗联系。正月十六日三更时,徐有贞提前进入朝房,石亨等率家兵1000多人潜入长安门,由曹吉祥作内应,直接进入南宫。英宗在曹吉祥、石亨等人的护卫下,乘上轿子便朝皇宫奔去。等到天亮时,曹吉祥敲响钟鼓,打开殿门。等待早朝的大臣们,没想到端坐于朝堂之上的竟是英宗,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只听见徐有贞说:太上皇复位了,你们还不拜见?!

曹吉祥因为策划参与南宫复辟有功,获赐大量庄田,并协理京营军务。其嗣子曹钦被升为都督同知,后封昭武伯;曹吉祥的侄子曹铉、曹铎、曹等被任命为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逐渐升迁为都督;其门下客冒功得以当官的多至数百上千人。朝中官员亦有依附曹吉祥,希望因此得到晋升的。曹吉祥这时权势颇大,与忠国公石亨被并称为曹石。

天顺四年(1460年),石亨以从子石彪图谋镇守大同,以便与石亨里外掌握兵权;私造违禁的绣蟒龙衣、寝床等不法事,被勒令闲住。后来又以制造和散布谣言,蓄养无赖,窥测朝廷等罪被关到诏狱,按谋反律判处死刑。未及行刑,石亨死于狱中。

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曹钦对家人曹福来滥用私刑,被监察官弹劾。英宗命令锦衣卫指挥逯杲处理这件事,并降敕通告群臣。曹钦大惊,说:上次降敕便逮捕了石将军,现在又这样,太危险了。于是下定决心谋反。

这时正好甘州、凉州告急,英宗命怀宁侯孙镗西征,尚未出发。曹吉祥使他的党羽、掌管钦天监的太常少卿汤序择定于这个月的庚子日黎明时分发动叛乱,由曹钦拥兵入,曹吉祥率领禁军接应。计划确定后,曹钦把蕃将们聚到一起夜饮。这天晚上,孙镗和恭顺侯吴瑾都在朝房值夜。蕃将中有一个都指挥叫马亮的,恐怕事情败露,偷偷溜出来告诉吴瑾。吴瑾急忙催孙镗由长安右门门隙投入奏疏。英宗接到奏疏后,立即下令捆绑了曹吉祥,下严令封闭皇城和京城九门。

曹钦发现马亮逃跑后,半夜里飞驰到逯杲家,把他杀了。又在东朝房砍伤了李贤,把逯杲的头给李贤看,说自己的行动是逯杲激成的,逼李贤替他上疏声辩。又到西朝房杀了都御史寇深。他们攻东、西朝房,不得入,遂放火。守卫者拆河边的墙石填塞大门,叛军在门外往返呼叫。孙镗派自己两个儿子急召西征军士到东长安门攻曹钦。曹钦转攻东安门,在路上遇到吴瑾,把他杀了。又纵火,门烧毁了,但门内却乘势加柴,火更猛,叛军无法入内。这时天已渐亮,曹钦党稍稍散去。孙镗领兵追杀曹钦,斩了曹铉;孙镗之子孙辄在砍中了曹钦的胳膊后被杀。曹钦企图突破安定等门,但城门全部紧闭,曹钦只得退回家中抵抗。刚好天降倾盆大雨,孙镗督军入曹钦家,曹钦投井死,又把曹铎及全家人杀了。三天后(七月五日),英宗下令把曹吉祥以磔刑处死于市中,并将此事昭告天下。

曹吉祥的地产也在宪宗即位时没收为皇庄。

怀宁候孙镗

孙镗(1392年-1471年2月4日),字振远,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人,明朝中期将领、勋臣。

永乐二十年(1422年),继承其父济阳卫指挥同知之职。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升任督府佥事。同年十月于京都保卫战中大战也先于西直门。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被杨洪弹劾,下狱,同年被释。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冬,孙镗充任副总兵,协助郭登镇守大同。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冒领夺门之功,封怀宁伯。天顺五年(1461年),孙镗率军平定石曹之乱,封怀宁侯。成化七年(1471年),孙镗去世,被赠为涞国公,谥武敏。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其弟朱祁钰继位,改年号为景泰,召回孙镗,越级提拔他为都督佥事,命他主管三千营。十月,孙镗贿赂太监金英,被进升为右都督,充任总兵官,率领一万京军准备前往紫荆关抵御,将要出发时,紫荆关已经被也先攻破,孙镗于是在北京城外扎营,负责守卫西直门。十三日,也先军队攻打德胜门,被于谦等人击退,又转至西直门,孙镗与之大战,力斩也先先锋数人,乘势追逼,也先增军包围了孙镗,孙镗拼力作战也不能突围,请求守城头的给事中程信开城门放他进去,程信不允,只和都督王通、通御史杨善在城墙上鼓噪助威并用枪炮瑶击也先军队,后来毛福寿、陶瑾领军来援,同时石亨也率军赶到,也先军被迫撤退。明代宗诏令孙镗协助杨洪率军追击,与也先军队战于涿州深沟,斩获颇多,后又追击也先到固安。回师之后,孙镗仍主管营务。后来孙镗贿赂金英之事败露,按理论斩,明代宗特赦了孙镗。

天顺五年(1461年)六月,甘肃告急,明英宗令孙镗充任总兵官,与兵部尚书马昂率军前去征讨。七月初一日,孙镗前去向明英宗辞行时,因病夜宿朝房。当夜二更时分,太监曹吉祥、昭武伯曹钦率军造反,锦衣卫都指挥马亮向恭顺侯吴瑾告变,吴瑾告诉孙镗,孙镗草拟奏书,叩响东长安门,从门缝将奉书投入内廷,明英宗令孙镗父子好生平乱,孙镗才得以招集军队捆住曹吉祥,防守皇城诸门。此后,孙镗前往太平侯张瑾家,求兵击贼,张瑾不敢派兵。孙镗又仓促赶往宣武门,急派他的两个儿子孙辅、孙軏去叫孙镗所率领的征讨甘肃的军队,骗他们说刑部有囚徒逃狱,抓获者有重赏,于是聚集了二千军队,孙镗告诉他们曹钦造反,率领他们去征讨曹钦。此时已是黎明时分,其子孙軏、孙辅看见东安门火光,率军前去,与曹钦军队交战,孙軏砍中曹钦的胳膊后战死,孙镗调令大炮和兵夹攻曹钦军队,曹钦知道败局已定,便窜回家中,仍率众拼力抗拒孙镗,一直打到午后才将曹钦军队消灭,曹钦投井自杀,自此,石曹之乱平定。孙镗因立下首功进封为怀宁侯,俸禄一千三百石,仍主管三千营。

天顺末年,孙镗因为接受将士贿赂,屡次被弹劾,孙镗心中不安,请求辞官,明英宗下令解除他主管营务及府军前卫事务之权,仍命他掌管左军都督府。

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下诏称宦官牛玉矫诏方使吴氏为后,于是废吴皇后,发配牛玉去明孝陵扫地,孙镗因与牛玉是姻亲而受牵连,被停支俸禄,闲住家中,孙镗上书诉说冤屈,明宪宗下令供给一半俸禄,后又上书陈述自己的功劳,从而恢复以前一样的俸禄。

成化七年正月十五日(1471年2月4日),孙镗去世,享年八十岁,追封涞国公,谥号武敏。

以上是我收集的关于《大明风华》和《帝国之大明崛起》相关的一些人物情况,不足之处请大家指出,我第一次写书挂一漏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帝国之大明崛起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