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僵尸世界:抽嘴巴就变强 九叔简介2

半碗清水照乾坤,一张灵符命鬼神。

脚踏阴阳八卦步,手执木剑斩妖魂。

黄布道衣铸英灵,一世清明正气存。

手举浊酒过头顶,黯然洒泪敬道人。

挥泪洒酒英灵地,道气长存天地神。

红绳糯米今犹在,不见当年捉鬼人!

一字眉、冷幽默、好面子,身手敏捷,连画符念咒都有型有款;

一身黄色的太极袍、戴着八卦巾,身边总有两个“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徒弟:帅的叫秋生,呆的叫文才;

一把桃木剑,几道黄纸符,剑尖一挑,单脚一跺,出手就是“正宗抓鬼范儿”;

他是毛小方,也是林九,人称九叔。

他是盛名已久威风八面的“僵尸克星”林正英。

我们这代人,说到喜剧就是周星驰,提起僵尸就是林正英。可以说,林正英凭一己之力焐热了一个片种。试问有几个八零后的童年没看过九叔禹步结印、斗尸灭魔呢?

他那些恐怖之中带点搞笑、搞笑之余又不失温情的精彩演绎仿佛还在眼前,但从1997年他真切地离开我们到今天,已经整整二十个年头。

林正英出生在香港,原名林银宝。由于家境贫困,他只读了两年的书就跟随剧团开始学习京剧及武术,那时候一同训练的还有洪金宝和成龙。

1969年,十七岁的林正英进入邵氏电影工作。在度过了两年的替身时光后,他在1971年为《唐山大兄》担任武术指导。正是这部影片让他结识了一代巨星李小龙,二人从此结下深厚的友情。第二年由李小龙自编自导的《猛龙过江》与《精武门》,均邀请林正英做武术指导,李小龙还在片场放过话:林正英没到现场,你们一场戏都不能拍.

李小龙去世后,林正英加入洪家班,他的武指生涯也因此步入辉煌:1982年和1983年,林正英连续摘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奖,而他在电影《败家仔》中展示的咏春拳,也被认为是影史最佳的咏春演绎之一。

林正英真正的演艺事业巅峰开始于1985年。在这一年,他因出演电影《僵尸先生》中道长一角而一炮走红。也正是由于这一道士角色,奠定了林正英从影生涯中最经典的形象。

该片在1985年公映时引起轰动,票房狂收2000多万,在当时带来拥趸和跟风者无数,仅1986年就有10多部与之相似的作品上映。可以说,正是林正英带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僵尸热”。

事实上林正英并非第一个将僵尸推向大银幕的人。有资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僵尸片是1939年的《古屋行尸记》(马徐维邦编导,新华影业公司出品),紧接着在1940年和1941年又接连上映了《李阿毛与僵尸》和《女僵尸》。遗憾的是,这几部民国僵尸片如今都已难觅其踪。

民国僵尸片《李阿毛与僵尸》。看得出从那时起僵尸的形象就已经是身着清朝官服、面色青黑、指甲长长了。

僵尸片从林正英开始变得非常富有天朝特色,特别是道家色彩。

林正英在其后的影片中也多是以道士的形象出现:身着道袍,头戴八卦巾,手执桃木剑,手拿八卦镜,使用的“五行颠倒术”等也多是来自于道教。

右手桃木剑,左手八卦镜,可以说是道士驱鬼的标准装备了。右手桃木剑,左手八卦镜,可以说是道士驱鬼的标准装备了。

除此之外,林正英的僵尸电影里很多说法都来自民间说法,比如回煞、作法,包括锅灰涂身体最早也是民间用来治疗小儿惊吓的土法。这些观念和民俗在国内特别是两广一带都有很深的百姓渊源,所以一经出现就深受欢迎。

林正英最突出的贡献是为“天朝僵尸”下了定义,在他之后,“天朝僵尸”的形象被彻底定了型。

这一切都自《僵尸先生》而始,这部电影也成了香港僵尸片的开山鼻祖。它首次集中展示了僵尸的形成和特点,这些都为后期的僵尸电影奠定了基调。

影片将僵尸的成因归为以下两种:

其一,是一个人在死之前,由于生气、憋气、闷气,死后有一口气聚在喉咙,形成尸气变成僵尸,也就是“多了一口气”。这个概念在1991年的《僵尸至尊》中又被进一步加以解释,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棺材菌”。所谓棺材菌,是指僵尸的尸体被困在棺材里,体内一股怨气上了喉咙,形成“菌”一样的东西,这口“菌”在他的嘴里面进进出出,形成所谓的“棺材菌”。

其二,是活人被僵尸所杀,尸毒入心,被杀者也变成了僵尸。

一旦成为僵尸,就拥有了一些属性。例如《僵尸先生》中,僵尸被大刀劈中头颅,甚至身中数十枪也毫无损伤,近乎钢铁之躯。

此外,僵尸还能够进化。进化靠吸血推进,吸血量越多,功能越强大。《僵尸先生》中,破棺而出的清朝僵尸需要靠跳跃行进,靠听觉捕猎。但在后期由于大量吸血,眼睛已经能够视物。而第二个僵尸形成时间仅为一天,远远短于前者的几十年,并且已经开始使用类似螃蟹步缓慢前进。

到了1987年上映的《僵尸先生Ⅲ灵幻先生》,林正英又对僵尸的一些特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提出了鬼也有好鬼,有情有义,相较于人,“却是集贫贱、悲哀、衰败、灾祸、耻辱、惨毒、肥臭、伤痛、病死等十八个灾祸于一身”。这一说法也给后世许多“人鬼情未了”的影片提供了矫正三观的依据。

有趣的是,九叔自己却对“人鬼恋”予以了否决。他认为人鬼殊途,人和鬼在一起,、气、神都会减弱,相当于减寿。

2.手眼身法步

在此前的文学作品里,关于正邪斗法的描述只不过是“口中念念有词”“祭出某某法宝”之类,非常敷衍,毫无画面感。自从林正英的僵尸片一出,人们仿佛一下掌握了“实用斗僵尸指南”。可以说,他自创了一套包含理论、道具、手势、姿势在内的完整体系。

这或许与林正英当年做武师的经历有关。他在自己的僵尸片中将武术动作融入收妖步法,其画符捉鬼的一系列动作与观众在脑海中的想象能够达到完全契合甚至更上一层楼。这或许与林正英当年做武师的经历有关。他在自己的僵尸片中将武术动作融入收妖步法,其画符捉鬼的一系列动作与观众在脑海中的想象能够达到完全契合甚至更上一层楼。

《僵尸先生》中,林正英叮嘱徒弟屏住呼吸躲避僵尸的设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是为首创,同时也被不少同类影视片模仿。此外,在《灵幻先生》中他还发明了用锅灰涂在身上可以令僵尸看不到的脱身方法,结果吴耀汉饰演的半吊子茅山术士却因为忘了涂脚底板而泄露了人气.

3.纸笔墨刀剑

抓僵尸的手法独特,使用的道具也很有讲究。这其中九叔最常用的是五个字:纸笔墨刀剑。

纸是黄纸,也就是符纸,上面以鸡血混合墨汁写上驱邪的符文,再烧掉。九叔烧符有个特殊的手势:两根手指捏住符纸,手一晃,符纸就燃烧起来。

符纸也可以用来贴在面门上定住僵尸,或贴在自己身上用来隐身,甚至在《驱魔道长》中被贴在伤口处用来短时间抵御尸毒扩散,威力十分了得。

笔是红笔,就是蘸了鸡血、黑狗血或朱砂的毛笔。鸡必须是大公鸡,被割破脖颈大动脉放血,因为大公鸡的阳气最旺。这三者功能相近,驱鬼有奇效,泼出可退敌,用来画符咒也可以震慑僵尸。

墨是黑墨,滴在墨斗里,弹在棺材上可以封住僵尸,绑在僵尸身上也可以令之不能行动。至于木匠使用的墨斗为何会被道士拿来抓鬼,据《金华地区风俗志(下)义乌风俗简志》记载,浙江金华地区的工匠艺人认为,墨斗因有鲁班先师的神灵庇佑,所以具有降妖除魔的法力。

而早在宋代的笔记文中有这样一则有名的故事,讲的是佛印与苏轼互相出谜,并以诗谜阐释做人的立场和原则,佛印出的谜题是:“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路,天下邪魔不敢当。”谜底就是“墨斗”,而墨斗中的墨线就是所谓的矩,拉出一弹所给出的就是正直与准则,所以“邪魔不敢当”。可见墨斗被九叔拿来降妖,也是十分妥帖了。

刀是真刀,就是用来劈砍和正面刚。剑是木剑,又叫桃木剑,是茅山道士最常用的武器。桃木能够避邪,用桃木剑斩杀僵尸最为有效,同时桃木剑也是九叔日常背在身上用来防身的居家旅行良伴。

除了这“五字真诀”,林正英在电影中还曾使用过许多独门技法,如在《一眉道人》中一眉道长(林正英饰)将圆形方孔的古代铜钱穿上红线,借此困住僵尸。

又如使用糯米拔尸毒,或将糯米撒出去震退僵尸。在《僵尸先生》中,许冠英饰演的文才被僵尸咬伤。为了防止他僵尸化,九叔要求文才在糯米上跳来跳去,场面一度非常好笑。

林正英的出现一手缔造了港片中的“僵尸片王朝”。如同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和周星驰的恶搞整蛊电影,林正英可谓香港乃至整个天朝为数不多自带体系的电影人,香港的僵尸电影因他而兴起,也因他的离去而衰落。

1997年,年仅45岁的林正英因肝癌晚期去世。他的离去引发了迄今为止长达20年的致敬和追忆。

1998年香港亚视(ATV)制作了一部经典的恐怖爱情电视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曾引起各界回响。这部剧集的开篇就有一行字:谨以此剧献给一代僵尸道长林正英先生。

《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片头字幕致敬林正英《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片头字幕致敬林正英)

进入2000年以来,已经鲜有香港僵尸电影问世,即便制作推出,也大多影响甚小。

直到2013年,香港上映了一部由新晋导演麦浚龙执导的影片《僵尸》,此片也正是麦浚龙向林正英和他的传统僵尸片致敬之作。

影片中我们又见到了阔别多年的钱小豪。他与林正英合作过6部电影,最经典的是扮演九叔的徒弟秋生。在林正英去世之后,钱小豪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拍过僵尸电影,转而去拍摄武打片。直至麦浚龙找到他在《僵尸》中饰演一个演惯僵尸片但已无片可拍的老演员,以此来向九叔致敬。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僵尸世界:抽嘴巴就变强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