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九日,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安平镇,两百多艘船密密麻麻的停泊于安平镇外的海面上,其中有二十艘是高达四层的三桅炮船,郑经就站在其中一艘三桅炮船上,船长20丈,布置有红衣大炮8门,千斤佛郎机40门,红衣大炮的威力自不必说,可以发射27斤以上的实力弹八里远,千斤佛郎机可以发射24斤的实力弹四五里远,三桅炮船的火力之凶猛,即使跟荷兰人的战船相比也毫不逊色。
看着不远处原来一片繁华的安平镇已经变成废墟,郑经心想清为了对付郑氏,真是不择手段,宁可用迁界禁海的政策,把沿海地区变成废墟也在所不惜。
周全斌、黄廷、陈永华、冯锡范和陈辉站在郑经身后都沉默不语,洪旭和郑泰没有跟来,其中洪旭留守厦门,郑泰返回金门,这次接清皇帝诏书的地方又安排在晋江县安平镇,让他们想起先王不愿剃发接清皇帝诏书的事情,没想到到头来这发终究还是得剃,只希望藩主的预言准确,他们将来还有机会重新蓄发。
为了等下跪接清皇帝的诏书,郑经已经剃发了,他让理发匠把脑袋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后脑勺中心的头发,其状宛如金钱,头发则结辫下垂,形如鼠尾,就是后世俗称金钱鼠尾辫。
郑经用铜镜看过理发匠帮他剃的这个发型后,恶心得直接吐了,可是形式所迫,现在只能委屈就全了,为了不让部属看到,他不得不戴了一个黑纱翼善冠,这种冠明朝皇帝、太子、亲王和皇室成员都能戴,他戴也不算违制。
“藩主,斥候回报,安平镇周围没有清军。”周全斌得到一个军官的报告后,走到郑经旁边,说道。
“好,那就让士兵们上岸列了吧。”郑经转头跟周全斌,说道。
“是,藩主。”周全斌答应一声,转身让旗语兵挥舞令旗,让快哨船的士兵们先登岸。
为了以防万一,郑经这次足足带了十个镇的士兵,一万二千人过来,其中有两镇是大名鼎鼎的铁人军,虽然铁人军在南京城下损失惨重,不过郑成功后来又全部补充了,等下如果清军变卦翻脸,大不了撕杀一场。
八十艘快哨船来回跑了七八趟,才把郑军陆上部队全部送上岸,为了防止清军的骑兵突击,郑军在安平镇两侧布置了大量的拒马、铁蒺藜和绊马索。
郑军刚刚布置列阵完毕,郑经就看到远处扬起一大片灰尘,传来“哒哒”的马蹄声,明显是有一大队骑兵正在赶过来。
估计是为了避嫌,骑兵队伍走到离安平镇两公里处,停了下来,灰尘慢慢散去,露出一大队穿着正黄色八旗铠甲的骑兵,看骑兵数量大概有六千人左右,数量不算多也不少。
“是汉军正黄旗的骑兵,耿继茂来了。”站在东山书院废墟前一小山坡上面的郑经转头跟站在他旁边的陈永华,说道。
“是的,藩主,估计李率泰也来了。”陈永华说道。
“这么重要的事,他们当然都要来。”郑经说道,他想了一下,转头跟冯锡范说道:“希范,派人过去,让他们过来宣诏。”
“是,藩主。”冯锡范答应一声,走下小山坡安排人去了。
这一次宣诏的地方还是安排在安平镇的东山书院,上一次郑成功和清谈判时,清廷的使者就是在东山书院准备宣读招抚诏书的,不过郑成功没剃发,不是大清臣子,清使不愿意宣读诏书,双方就这么谈崩了。
一名郑军的骑兵上前上喊话之后,三名骑着马,穿着长袍马褂官服的清文官脱离大部队,进入安平镇。
队伍走近东山书院后,郑经看到清为首文官官服的补子上绣着一只仙鹤,这代表此人是一品文官,在福建的一品文官只有闽浙总督李率泰,他的级别是从一品,对明史有一些研究的郑经记得他是原来明朝游击将军李永芳的次子,其实是个汉人。
“唉,这里的人其实都是汉人。”郑经在心里感概道,我们汉人还是太喜欢内斗了,不然满人哪有入主中原的机会。
看到李率泰等人骑马走近东山书院,郑经领着众人走下小山坡,走进东山书院,书院虽然荒废了很久,不过郑军士兵刚刚把这里打扫了一遍,书院里明显比外面干净多了。
“希范,让侍卫镇的士兵都出去。”郑经看到书院里布满郑军侍卫镇的士兵,赶紧让统领侍卫镇的冯锡范把人都叫出去,他要跪接清皇帝的诏书了,不希望被士兵们看到。
“是,藩主。”冯锡范答应一声,赶紧转过身去给士兵们下命令。
等李率泰领着两名随从走进东山书院时,书院里只剩下郑经和周全斌四人了,李率泰捧着一个黄色的锦盒,他的两名随从分别捧着清的顶戴、衣服和印玺。
“王爷,接天子诏书要剃发才能接。”李率泰捧着一个黄色的锦盒,走到郑经面前,小心翼翼地提醒了一句。
“本藩已经剃发了,请李总督宣诏吧。”郑经把戴在头上的黑纱翼善冠拿开,露出了他的金钱鼠尾辫。
“好。”李率泰打开黄色的锦盒,从里面拿出一个有七种颜色的卷轴,说道:“郑经接旨。”
“臣郑经接旨。”郑经跪在地上,说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郑经率部来归,助我大清完成一统天下之大业……………………,着封郑经为安海王、加太保衔、授靖海将军印,管理福建泉州、东宁、中左所、金门和广东潮州等地,上述地方税收一律由郑经派员办理,除广东潮州官吏任免归广东巡抚管理外,其余地方官吏一律由郑经自行任命。将此谕通知之。钦此。”李率泰大声地念完了诏书的内容,把诏书递到郑经手上。
“臣郑经谢主隆恩。”郑经双手接过诏书,说道。
“王爷起来吧,以后再见面,卑职还得给王爷请安呢。”李率泰笑了笑,说道。
“李总督客气了,大家同殿为臣,不必如此拘礼。这回辛苦李总督跑一趟了,我给李总督和靖南王都准备了一份厚礼,等下回去时一起带上。”郑经站起来后,笑着说道。
“客气了,客气了。”李率泰笑容更甚了,这一趟总算没有白来啊。
“应该的,应该的。”郑经笑着说道。
“王爷,你要拟一份你部下的名册上来,朝廷会酌情一一给予新的册封的。”李率泰说道。
“好的,李总督,名册拟好后,我让人带往福建。”郑经说道。
“还有,王爷,你的部下也得尽快剃发了,过完元宵,朝廷就会派人去你那里巡查了。”李率泰看到周围周全斌等人的衣服发饰都没变,轻声提醒郑经道。
“谢谢李总督提醒,过完初六,我就发告示,让民众和部下剃发。”郑经轻点了点头,回道。
两人寒暄了一番,李率泰让随从把清朝的顶戴、王服、印玺交给杨来嘉和吴荫,带上郑经给他和靖南王的礼物,回去了。
“对了,既然本王已经向清投诚,以后不要称呼本王为藩主了,这是倭国的称呼,今后一律称呼本王为王爷或殿下。”郑经转过身郑重地向周全斌四人,说道,他一点都不喜欢藩主这个称呼,不过为了不让属下觉得自己变化太大,他才一直忍着没让众人换个称呼,这次借向清投诚,赶紧让众人换个称呼。
“是,王爷。”周全斌四人愣了一下,说道,他们有些奇怪先王不是挺喜欢这个称呼的嘛,怎么王爷却不喜欢,父子俩观念差异这么大。
——————————————————————————————————
——————————————————————————————————
大年初七,思明州、金门和东宁的民众还沉浸在欢度新春的节日气氛当中,不过官府的一纸告示却让民众们大吃一惊,延平王已经在大年初一宣布改元,不再使用明朝的永历年号,改为使用清朝的康熙年号,公告要求民众在两个月内要全部完成剃发易服。
怕清廷不满,郑经还在公告里宣布把思明州改为厦门,让民众写书信时一律把思明两字改掉厦门,写错一次要拘禁五天。
此官府公告一出,民众大哗,嚎哭者有之、叹息者有之,厦门、金门和东宁等地都有民众围堵官府门口闹事。
“王爷,你看怎么办?动用武力压制民众的反抗,恐怕不妥,地方官员都询问该如此处置。”陈永华把各地民众的反应报给郑经,请示该如何处理。
“围堵官府就围堵官府,只要不砸东西就不用理,让民众发泄一下,如果砸东西就抓起来。民众都要吃饭,命令各地官员只把粮食卖给已剃发的百姓,未剃发者一律不得出售,同时愿意剃发的民众,每人给赏一百文钱,前面几名可以酌情增加赏钱。还有,让各地官府的衙役一律先剃发做表率,不愿意剃发者一律开除。”正在看人替换王府牌匾的郑经转过头,跟陈永华说道,民众有反抗情绪,不愿意剃发,他完全理解,不过现在不是心软的时候。
郑经想到在粮食上做文章,民以食为天,眼下厦门、金门和东宁等地因为粮食紧张,一直都是配合制,民众可购买的粮食是定量,如果没有新粮食购入,许多民众家里的粮食顶多支撑半个月,到时在饥饿的逼迫下,再给一些金钱方面的奖励,民众自然会乖乖剃发。
“王爷,这样恐怕要花不少钱哦。”陈永华说道。
“该花的钱就要花,以后想办法再赚就是了,有钱人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郑经训斥道。
“是,王爷。”陈永华答应一句,转身走开去传达王爷的命令了,他心想王爷这招真是够狠的,竟然用粮食和职位来逼迫民众和衙役。
陈永华刚刚走开,冯锡范跟着走了进来,他走到郑经面前,从袖子里拿出一封信递给他,并向他汇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我的伯父郑泰跟拥戴叔父郑袭的黄昭有书信往来?”郑经露出震惊的表情,说道,其实这个事情他早就知道了,毕竟这个事情历史书上是有记载的,他又不是没看过。
“是的,王爷,这就是从黄昭家里搜出来的信。”冯锡范指了指郑经手上拿着的信,说道。
“好的,我知道了,希范你不要再跟其他人说这件事了,我伯父这招叫做两边押注,很正常的。”郑经想了一下,把信拿到一根蜡烛上烧掉了,这个时候不是内斗的时候,他需要郑氏团结一致。
“是,王爷。”冯锡范愣了片刻后,说道,他还真没想到王爷会有这样的举动。
“对了,对我叔父的惩罚也够了,你传我命令,把我叔父放了。”郑经想起他叔父郑袭还被关着,他决定把他叔父放掉,这样才能显示他的大度嘛。
“王爷您这决定要慎重啊!”冯锡范劝阻道。
“希范,去传达我的命令。”郑经决定的事,很少更改。
“是,王爷。”冯锡范答应一声,转身走了出去。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