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说,吴王李恪和郑恭遇害的事到底有没有关系?”
这天夜晚,李世民召见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
房玄龄不由得眼珠一转,心想陛下果然对一切都洞若观火,没有真正的相信这事和吴王李恪无关。
杜如晦也在心里盘算,如今郑恭被杀,受损的是太子和李泰,唯独吴王李恪没有任何损失,即便吴王如今前后表现似乎和此事都无关系,但吴王李恪的怀疑无疑很大。
长孙无忌自然是早就笃定了此事和吴王李恪有关,尤其是从太子李承乾这里知道本来郑恭欲谋害吴王李恪后,长孙无忌相信吴王李恪正是因此才决定下狠手除掉郑恭,以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也只有吴王李恪才有杀死郑恭的动机。
但是。
房玄龄、杜如晦没有说话,因为两人都没法拿出实际的证据证明李恪和郑恭之死有关。
长孙无忌倒是有证据,但是他却不敢提出来,毕竟他可不想让李世民知道太子李承乾有想谋害李恪的心思。
李世民知道这三位宰相的心思,便重新问道:“朕换个问法,你们说吴王李恪到底有没有夺嫡之心。”
房玄龄先站了出来:“陛下,这也正是臣在思考的,若说吴王殿下没有夺嫡之心,当不应该如此积极表现,但若是吴王殿下有夺嫡之心,却也不像,因为吴王殿下先杀封德彝和窦顶,又灭萧家满门,彻底得罪了世家,若真是有夺嫡之心者,不应自绝于世家才是。”
“臣认为吴王殿下或许目前还没有夺嫡之心,不然,吴王殿下绝不会冒险去单骑闯突厥大营而房相所言,自绝于世家也是一个理由,而且以臣看,即便吴王殿下有夺嫡之心,他现在自绝于世家,只怕也难以成事的。”
杜如晦也附和起来,他对吴王李恪的警惕心没有那么强,或者说他知道李恪在李世民心里并不重要,因而也觉得在皇上心里,吴王李恪或许威胁性还没有太子李承乾大。
“陛下,臣认为无论吴王殿下有没有夺嫡之心,对于诸皇子,我们都需要请名儒教导之,太子作为储君,将来继承大统,需大儒教习圣贤之道,其他皇子将来也要治理藩州之民,也需要大儒教习圣贤之道,不然,兄不友弟不恭,恐非社稷之福”。
长孙无忌建议了几句,他知道现在说李恪有没有夺嫡之心都没有意义,因为现在没有任何直接理由惩治李恪,所以,他只能建议皇帝李世民给这些皇子请老师,这样自己就好安插自己信得过的儒士监督这些皇子。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建议很是赞同:“爱卿所言极是,传旨,明日召诸皇子进宫!包括李泰!”
……
“郑恭之死牵扯到李泰,但朕相信这事肯定没有那么简单”。
李世民说这句话的时候看了李恪一眼,见李恪风度怡然,一时也只好转变话题:“至少李泰昨日在朕面前无端指摘吴王李恪的行为让朕很愤怒!你们是兄弟,是手足,朕不希望也不允许你们同室操戈,但朕发现你们完全没有兄友弟恭的样子,所以,朕决定请名儒指教你们!尔等敢对先生不敬,若是让朕知道,朕必不客气,明白了吗?”
“谨遵父皇教诲!”
李恪跟着其他皇子回应了起来,他也注意到了李世民在用余光看自己,不过,他并没有因此紧张,他知道李世民就是靠同室操戈起家的,自己刺杀郑恭的行为即便再天衣无缝也瞒不过李世民,但他不后悔,因为他当时不杀郑恭,郑恭就会杀他。
李恪知道李世民现在说要给自己这些皇子派名儒做老师,肯定是想要派个人监视自己这些皇子,很明显自己和李承乾、李泰之间争斗的激烈化让李世民产生了警觉。
……
“殿下,臣打听出来了,派给您的先生是褚遂良,此人与长孙无忌关系甚好,只怕是长孙无忌派来监视您的!”
秦怀玉向李恪禀报道。
“殿下,要不要直接把褚遂良也干掉!”
程处默现在搞暗杀搞上了瘾,见秦怀玉说褚遂良是长孙无忌派系的人,就直接冷冷地问了一句。
“不行!褚遂良不过一介儒士,且操守端正,不会像郑恭与太子一样不择手段,对本王威胁不大,何况,郑恭刚死,再这样玩,只会让皇上彻底震怒,长安城连续出现暗杀事件,你觉得朝廷会轻易容忍这样的事发生吗?”
李恪说了一句后,就又道:“走一步看一步,长孙无忌应该只是派褚遂良来监视本王的,到时候本王慢慢对付这个褚遂良!”
……
“褚公,这次在下让您做吴王府讲官,你应该明白在下的意思,虽说吴王英武有才,然文才未得良师教导,有你教授吴王,在下相信吴王必定成为我大唐一代贤王,而不是觊觎储君之位,怀有不臣之想!”
长孙无忌此时对褚遂良秘密说了起来。
“长孙大人放心,褚遂良定会竭力教好吴王,以报陛下提携之恩,且不负大人举荐之德,吴王但有不臣之心,在下会予以谏阻,必要时必上报朝廷”。
褚遂良回道。
长孙无忌也点了点头,他没有让太子李承乾告诉郑仁泰郑恭谋害李恪的事,而是有意让郑仁泰恨上李泰以免郑仁泰迁怒于太子的同时也故意削弱李泰在朝臣中的影响力,唯一让他捉摸不透的是吴王李恪,而如今他成功劝动皇帝李世民让自己好友褚遂良去监督李恪,他自然是放心不少。
……
果然。
万寿节过后。
褚遂良一来到李恪这里,就直接谏言道:“吴王殿下,您现在是秦州都督,需治理一方百姓,不能久居长安,还请吴王殿下速速回秦州,臣也好尽老师之责,为吴王殿下教授学问。”
“褚先生见谅,非学生贪玩,而是慈母挽留,再加上学生还在等着马周聘请铁匠、木匠等回秦州,所以还得再等等,如今天下大定,秦州百姓日益增多,然却无打铁之工匠,以至于百姓无农具耕作,所以,学生得寻几个工匠回去。”
李恪这么一说,褚遂良只得作罢。
但三日之后,褚遂良又来催促,而李恪听马周禀报说已招募到足够的工匠,便也就从了褚遂良的建议,立即赶回了秦州。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