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带着仓库到三国 第16章 令人啼笑皆非的原因!

“接下来是重中之中,那就是采购粮食的问题,你派一个人专门去办,让他去跟那些粮食商行,不过要求他们必须把粮食送到林家庄,有多少要多少,可以在原来的粮食价格上多给他们两成,相信这么大的利润,这些人肯定愿意大老远的往这里运输粮食。”

“至于钱财的问题,你不用操心,我手中有着大量的铜器,明天你就可以看到一大批铜器,到时候你让人来我的屋内来取,找一些工匠,把这些铜器全部给融了,用来生产铜钱。”

林汗青本来没打算制造从前,不过想到仓库当中有着大量的铜锭,这些铜锭当中含有大量的杂质,只是经过初步的提存,用来生产铜钱没有一丁点问题。生产铜钱的话,他打算采用铸造的方式,工艺品仓库里面有这个时候钱币的模具,到时候从中取出来交给那些工匠,一次性可以铸造出来1000枚铜钱,一天12个时辰换人不换班,开竹马力生产几个月,一年之内不会缺少任何的铜钱。

“关于那个塑料片的事情,我在这里好好的跟你说一下。用那个塑料片可以兑换所有的日用品以及粮食、药品。具体是如何兑换,到时候你们列个章程出来,各种物品的价值不一样,价格应该有所区别。”

“另外,我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嘱咐你,这件事情重要程度超过上面的任何一件事情。你让人去寻访两个人,一位叫做张仲景的人,另外一位叫做华陀。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涅县人。张仲景的家族是一个大族,应该很好打听,打听到之后要把张仲景给我请回来,这位可是一位名医。另外一位华佗,自元化,沛国谯人。少时曾经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河南郡等地,生意非常显著,派人找到他,也要把他给请回来。”

“这两位名医我打算让他们做我成立的医学院的山长,我明天会给你二本书籍,把这两本书籍交给办事的人,让他们把这本书给那两位看,应该能够让那两位来这里任教。对待这两位名医,一定要尊重,不要有任何懈怠之处。请他们来交流医术,相信他们应该愿意。一路上一定要安排好他们的食宿,走的时候给他们多带点钱财,在他们走之前,选几个身手好的随行,一定要保护那两位的安全。”

“只要他们能够把人带回来,就给他们记一大功,给他们家里每个月送去100斤大米和面粉,十斤肉,只要他们办好这件差事,回来之后还有重赏。”

“咱们一起出去走走吧!去那些书生的家里看看,咱们林家庄一共有八位书生,今天晚上咱们去那些人的家里看看,书院的事情还需要这些人帮忙,先看看这些人的情况,别到时候误人子弟!林家庄内要上书院学习的孩子,估计得有300人左右,不和这几位书生沟通好,到时候说不定还会闹出什么乱子!”

林汗青和婉儿带领着一小群人,向着林峰的家里走去。距离林峰家门口还有二十米左右的距离,就已经有仆人提前上去敲门,等到林汗青来到林峰家门口的时候,林峰他们一家子人已经到外面来迎接林汗青的到来。看到他们三人一脸惊惶的模样,林汗青不禁摸了摸自己的脸蛋,难道他就这么可怕,还是说他长得像妖怪,因此把人给吓着了。

林峰一家人要是知道林汗青此时的想法,不知道会不会郁闷死。进入林峰家里之后,林汗青非常郁闷,在这个时代流行跪坐,虽然开始已经流行起一种叫做胡床的东西,但是并没有完全发展开来,只有那些大的豪强才会使用,对于这些普通老百姓来说,平日里连饭都吃饱了,怎么可能有多余的钱来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说起现在东汉的一些习惯,林汗青就想要吐槽一番。在汉代,人们以跪坐为合乎礼节的坐姿,还形成了一整套以跪坐坐姿为基础的礼仪制度。臀部坐着,双膝在身前屈起,足底着地的现代坐姿,古代时叫“箕踞”,被认为极其不礼貌。

相传嵇康就是因为见权臣钟会时“箕踞而坐”,结果钟会大怒,在司马昭面前打小报告,让嵇康丢了命。我国古代很早就开始穿着裤子,男女皆穿,但通常穿着于袍服内,并不会把裤子露在最外面。初期裤子都是没有裤裆的,后来才出现了合裆裤。后世习以为常的东西,总会让人形成这样的错觉。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人们骑着马驱赶牛羊,逐水草而生。在以前的黄河流域,人们都是穿着宽松的长袍,但是对于骑马的游牧民族而言,长袍就太要命了,马背会时刻摩擦大腿内侧的肌肉,很容易出血,完全没法骑马。因此,这些人就穿羊毛制成的裤子,就可以减轻人所受的罪,算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改变。

事实上,裤子的发明应该更早些,因为普遍认为人类在大约4000年前开始骑马,而裤子显然是必需品。不过,对于当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而言,裤子就并非必需品了。那时的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有块布料把身材围起来就已足够。

以前的战争无需骑兵,直到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打仗都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国家的实力也用战车数量来衡量。战车用马拉着,士兵站在战车上,上衣下裙,也不用担心走光。

上衣下裙,也就是古代所说的“上衣下裳”。衣,依也,人依以庇寒暑;裳,障也,人依以自障蔽。这是上古时期的常服,不论男女。上衣一般为窄袖、高领。衣领直接左右襟,在胸前相交,左衣襟压右衣襟,称为“右衽”。相反,右襟压左襟,则是“左衽”,因为北边蛮夷的上衣的衣襟就是这样,所以“左衽”便被称为“蛮服”,甚至作为蛮夷的代称。

春秋时期的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天下,孔称赞他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将披头散发,衣襟压向左边,成为蛮夷了。

到了战国时期,就有人发现穿裙子的不便了。他是赵武灵王,赵国处在北方,接壤匈奴,而匈奴骑兵多,速度快。赵国屡次跟匈奴交战,自己笨重的战车总是被匈奴机动性更好的骑兵击败。

有鉴于此,赵武灵王便决定进行军事上的改革。这改革,首先就是改变服装。他带头穿上胡服,将原来宽大的衣袖变窄,让士兵都穿短衣、长裤,从而便于活动,进而学习骑射。有了裤子以后,才有了骑兵,这才让赵国军事力量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穿上裤子的,仅限士兵。普通人还是穿裙子。不过,那时已经有了“胫衣”,类似于后世的裤子,但是没有裤裆,没有裤腰,就只有两只裤管,套在小腿上,用带子系于腰间,但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也就是现在的开裆裤,其目的是便于私溺,因为在胫衣之外,人们还穿有裳裙,所以不会显露下体。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战国时的张仪和苏秦“两人非常好学”,外出时看到什么典故,就马上记下来。当时纸还没发明,他俩手边也没有木简,所以在手掌上和大腿上记录,回到家里后就将这些字抄写下来。

所以《礼记》中就提出“劳毋袒,暑毋褰裳”,说的就是做活时不能袒露身体,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来。人们穿胫衣,是出于防寒考虑,毕竟穿再长的裙子,裙底也会灌风进来。

《韩非子》里也有个有趣的故事。齐国有个盗贼,专门披着狗皮行窃,他儿子很得意,向小伙伴吹嘘:你看,就我爸爸有尾巴!没想到那小伙伴的父亲是一个因犯了罪被剁去小腿的人,这个小伙伴就反击说:我爸爸到了冬天都可以不穿绔。“绔”,也称“袴”,也就是胫衣。到了夏天,穿绔就太热了,人们就只穿衣裳。

为什么要跪坐着呢?原因很简单:避免走光。唐代以前,我们的服饰特色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无论男女都穿裙子,所以不要以为穿裙子是女士的专利,古代男子也是穿裙子的,而那个的时候的裙子里面不穿内裤,因为还没有发明内裤。

所以,为了避免走光,人们以跪坐为合乎礼节的坐姿,既避免了走光,又能尽显礼节,为了古人还专门制定了一整套以“跪坐”坐姿为基础的礼仪制度。

所谓跪坐,就是臀部放于脚跟上,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做“长跪”,也叫“起”。

在《后汉书·列女传》中“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有句成语叫“促膝谈心”,是说两个人跪坐在地上的席子上谈话交流,越谈越亲密,不知不觉地越来越近,膝盖都碰到一起了。

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类似后世的马扎,从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坐这种难受的坐姿。可以说跪坐才是华夏古人的标准坐姿。不过这种胡床,基本上只有那些富贵之家才用,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东西。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带着仓库到三国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