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带着聊天群闯三国 第十九章 东莱太史慈《求鲜花,求收藏!》

海面上恢复了平静,只有海水碰撞的的潮汐声,天空渐渐的放亮。

赵风在船上走来走去,有种急迫的心情,然后对着船家问道:“我们还需多久到达青州!”

“不出半日即可抵达!”船家见赵风如此急迫,便没有迟疑地回答道,昨夜他面前地这支队伍与海盗地拼杀,那场景尽现眼底,此时船夫对赵风的口气也是温和了起来,毕竟赵风将这群海盗重创,可能已经是掀不起什么大浪了,以后他们在海面上活动再也不会有什么威胁了。

到达青州之后,人生地不熟的赵风也不知道东莱具体位置在什么位置,于是是一边赶路一边询问着着周边的百姓,经过这漫长的问路过程,赵风等人终于是来到了东莱黄县。

在距离黄县不远处,赵风派人在附近找了一个即偏僻又宽阔的地方将部队安扎了下来,布置好军中之事后,赵风与赵云乔装打扮了一番,这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来到黄县之后,赵风才知道,这几天有一批黄巾军来过黄县骚扰过。

现在黄县的县衙已经是一片狼藉,县衙里面大大小小的官吏被黄巾军所屠杀,有些百姓也是受到了骚扰。

赵风看到这一幕,虽说有些同情,但是他过来不是来声张正义的,他现在也没有这么多闲情逸致来个个为这些难民进行安顿。再说了,黄巾起义自爆发以来,天底下这么多的地方都遭受了灾难,即便他想管也管不过来,而且,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来求贤纳士的,然后尽快赶道正面战场。

在街道边,赵风随意拉住一个小伙,然后手里拿着一些碎银塞在小伙手里,然后询问道:“你可知道黄县太史慈住在什么地方吗?”

那小伙只是要摇了摇头,然后拿着碎银跑得飞快消失在了赵风面前,生怕赵风要回这些银两。

赵风没有放弃,继续到处询问,问了大概十几个人之后,终于有一个人知道太史慈住所的地方,知道太史慈住所之后,赵风非常高兴,于是二人在此人的带路之下,来到了太史慈的家。

“咚咚咚...”

赵风连续敲了大门好几下,可是还是没有人出来开门。

赵风见多次敲门未果,于是对着赵云道:“我们先去找个地方歇息一下,晚点再过来拜访!”

赵云点了点头,然后二人便在附近找了一个客栈住了下来。

下午时分,赵风和赵云二人再次来到太史慈的家门口。

“咚咚咚...”

赵风再次敲了几下门,可是屋内还是没有什么动静。

“大哥,这样干等着也不是什么办法,这墙壁也不高,不如翻过去先把门打开再说?”赵风道。

“这样翻墙入室有些不礼貌吧!”还不等赵风把话说完,赵云身形一个闪烁便进入了室内,然后从里面把门打开了。

赵风也是有些无奈,他只是不想让太史慈知道了,对他有什么误会。不过事已至此,他也只好与赵云一同进屋查探一番了。

进到内屋,呈现在赵风面前的,不管是桌子椅子,到处都是灰尘,而且还布满了蜘蛛网,显然是很久没有人打扫过了。

本来欣喜若狂的赵风,看到屋内这种景象,再次失落起来,嘴里发着牢骚道:“这次可能白跑一趟了!”

失落的赵风见到太史慈许久未归,本打算离开走到门口的时候,一个中年妇女走到赵风的面前,然后对着赵风道:“你们是来找太史慈的吧?”

“对的,不知大嫂可知他之去向?”赵风眼前一亮,从失落的情绪中回复过来道。

“自从他母亲去世,他便很少回家了,就在上过月,他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了!”那中年妇女回答道。

赵风从口袋了拿了些碎银交到中年妇女手里表示感谢,得知这一消息,赵风的心情再次好了起来,心中突然想到:“既然他的母亲去年才去世,那作为孝子的他,必定会在他母亲的坟前守孝三年!所以他现在一定还在黄县。”

“那大嫂可知他母亲葬在何处?”赵风追问道。

“就在黄县西边的山坡上...”中年妇女回答道。

为了不扰民,赵风赵云二人这次并没有骑着战马而来,也没有带上兵器。于是他们随便在街上租了一个马车,朝着黄县西边的山坡上开去。

在山坡底下,赵风下了马车,与赵云二人独步山上而去。

走了没有多久,就从旁边树林了杀出一群人,大概二三十人,而且头戴黄巾。

“黄巾军!”赵云脱口而出。

由于二人都没有携带兵器,所以依靠手中双拳想要一一制服,那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就在这时,旁边树林里射来一支又一支的箭羽,不一会儿,这些黄巾军一一倒地。

然后从树林走出了一个浓眉大眼,穿着朴素,腰系白布,手持弓箭,背着箭筒的少年,与赵云年纪相仿,慢慢的朝着赵风二人走来!

“二位没有受伤吧!这些黄巾军是冲着我来的,前几日我组建了一些乡勇与之对抗,重创了他们,这次来这里是来找我伺机报复的,差点误伤的二位,实在有些过意不去!”少年道。

赵风与着少年两眼对望,然后对着少年道:“哪里哪里!壮士好箭法,我是冀州常山赵风,字子虎,旁边这位是我的二弟赵云,字子龙!”

“我是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本地人!”少年出于礼节也做了个自我介绍。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带着聊天群闯三国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