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女将召唤 第35章 李世民的新策略(求鲜花评价留言等)

徐茂公等人实在是羞愧难当。

没人敢说一句话。

可是他们越是不说话,李世民就越生气。

“你们都哑巴了!说话呀!”

李世民怒吼。

“臣等羞愧,望陛下息怒。”

“望陛下息怒……”

李世民更愤怒了。

他想听的是对付郑明的对策。

可不是这些废话呀!

“啪!”

李世民又拍了一下龙椅。

“息怒!息怒!你们除了息怒还会说什么?朕要听对策,不要听这些废话!全都给朕想办法,想不出来谁都不准走!来人,给朕沏茶,朕要陪他们慢慢想!”

看得出来这次李世民是认真了。

这些臣子若是真想不出来对策,可能要被留在这里饿死。

过了一会,杜如晦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一计,陛下可以参考一下。”

“克明,快说来听听。”

杜如晦深得李世民信任。

李世民当初剿灭王世充、窦建德,杀掉李建成等重要大事。

杜如晦都给他出谋划策,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这危急时刻,他能站出来,李世民非常高兴。

因为李世民觉得他一定会有好办法。

杜如晦看问题非常透彻。

郑明之所以能顺利在各个城池之间穿梭。

那是因为每个城池的守将都不敢主动招惹他。

他们可能是担心自己打不过,就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杜如晦就建议李世民立刻昭告天下。

郑明所过之处,那里的守将必须不惧生死与之作战。

附近的城镇必须无条件,快速支援。

任何人敢违抗旨意,直接诛灭九族。

光靠朝廷兵力,显然对付不了郑明。

那就只能发动地方官员联手。

只要所有城镇的守将都同心协力,一定能将郑明剿灭。

虽然杜如晦没有看头郑明的游击战。

但是他也想到了发动民众的策略。

足以见得他的智慧有多高。

郑明能这么轻松应付朝廷大军。

靠的就是走进百姓,发动群众。

但是他毕竟名不正言不顺。

如果李世民以大唐皇帝的身份颁发圣旨。

全天下的百姓都必须听命。

要不然那就是抗旨不尊。

这可是灭门的罪呀。

李世民大笑。

“哈哈……克明,还是你聪明呀。朕就想不出来这么高明的对策!”

“陛下是被那逆贼给扰乱了思路,无法静下心来想对策。过几日,陛下冷静下来,肯定也会想到这样的办法。”

“哈哈……克明太谦虚了。那就按照克明的办法来,朕立刻就昭告天下。谁敢不从,诛灭九族,绝不姑息!”

满朝文武松了一口气。

大家都对杜如晦投去了感谢目光。

如果他想不出来让李世民满意的对策。

他们可真要在这里一直待下去了。

“退朝吧!唉……”

李世民唉声叹气,转身走了。

群臣恭送他离开,然后都赶紧感谢杜如晦关键时刻想出了对策。

杜如晦笑着给大家回礼。

很快,李世民拟定了圣旨。

他派人往长安以东的所有州府传送圣旨。

再让州府给辖内县区传令。

等他的圣旨传遍长安以东所有城镇的时候。

郑明已经接连攻克了许州,陈州,颍州,寿州,庐州。

队伍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万五千人。

此时他们正在往江宁赶去。

在郑明原先那个时代,江宁就是南jing。

从地理位置上说。

江宁和徐州一样,都是东部沿海城市的枢纽。

战略位置特别重要。

若是能将江宁打下来,大军一路北上再攻打徐州就简单了。

江宁和徐州同时被郑明控制。

那大唐东部沿海地区可就完全是郑明的囊中之物了。

这些可都是鱼米之乡。

更有利于提升士兵的战斗力。

粮食多了,士兵们能吃饱,才会死心塌地卖命。

再说了。

郑明的政策是打赢了就分田地。

相比较中西部地区干旱的土地。

谁都会更想要沿海地区更加适合种植的土地呀。

郑明带领大军在和州休整,商讨进攻江宁的对策。

大家商量对策的时候,郑武几次三番想说话又憋了回去。

郑明看出来他有话想说。

“郑武,你有话就说,跟我别见外。”

“公子,属下确实有话想说。当然,这是属下的愚见,公子只听一下就好。”

“呵呵……你别这么说,你们的意见我都会听取。但凡有利于我们大业的建议,我一定酌情采取。有什么话尽管说。”

郑武点点头,大胆地说了出来。

江宁郡守叫崔明。

此人是博陵崔氏的人。

江宁旁边的润州守将叫崔仁。

此人是清河崔氏的人。

一旦郑家军攻打江宁,润州肯定会支援。

这样就意味着郑家军要同时挑战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

此前郑家军已经杀了王仁贵,王瑜等人。

这些都是太原王氏的人。

想必太原王氏已经在想怎么报仇了。

对付一个太原王氏,尚且好办。

可是同时对付太原王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那就比较麻烦了。

郑武的意思是最好先避开江宁,直接北上攻打徐州。

这样就可以避免跟两个崔氏直接翻脸。

“哈哈……”

郑明一听就笑了出来。

他一笑,郑武懵了。

公子这是什么意思?

(读者大佬们,求鲜花、评价、留言、收藏,各种求。)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女将召唤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