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秦扶苏的满级帝王账号 【6】自导自演的一场刺杀,破局!

沙丘,秦始皇驾崩之地。

此时,赵高正以秦始皇的名义,带领东巡大军从沙丘快速赶回咸阳。

心急如焚,恨不得插翅回到咸阳。

无论是赵高,还是胡亥,都没想到一向纯良忠厚的太子扶苏会杀了李斯,然后更是矫诏回咸阳,控制咸阳。

这让赵高、胡亥猝不及防。

一旦扶苏登基,那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

“还好,我已经快马加鞭,将信笺送给了咸阳各大家族……”

赵高期盼各大家族能够压制住扶苏。

……

……

咸阳这一边。

扶苏自导自演的一场刺杀行动,顺利进行。

太子扶苏被刺,咸阳乱成一团。

“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快醒醒!”

“快传御医!”

“快!”

众人进入到扶苏房中,却见扶苏倒在血泊之中。

纷纷惊恐地大喊起来。

霎时间,太子府中,一片混乱。

房玄龄跟‘吐血’的吕布对视一眼,笑意是一闪而过。

紧随着,无数禁卫军得到命令,守卫太子府!

太子遇刺!

消息很快传遍整个咸阳城。

顿时咸阳城内瞬间变得人心惶惶。

城内,一个隐秘的密室,咸阳城府尹韩云在疯狂地咆哮:“你们谁不长眼睛,竟敢派人行刺扶苏,不是说好了等赵府令和丞相回来再做打算吗?”

“该死!”

“该死!”

“该死!”

在座的,赫然是咸阳城权势熏天的六大贵族族长!

可在韩云的咆哮中,这六大贵族族长,面面相觑,一片噤声。

扶苏乃秦朝太子。

太子,即国本!

谁敢行刺太子,即是动摇国本,其罪等同谋逆!

本来韩云及咸阳城六大家族密议,一旦扶苏联合王翦身后的王氏、蒙氏一族,在咸阳城内发动兵变。

他们则会第一时间拿出赵高秘密遣送回来的始皇帝虎符。

全收咸阳城禁卫军兵权,然后治王氏、蒙氏一族一个谋逆之罪。

至于太子扶苏……

将其软禁,一个没有兵权的太子,能掀起什么风浪?

接下来只需再下一个矫诏,借机废掉太子之位,鸠之!

可现在!

竟然有人不长眼,行刺太子扶苏!

这不是把自己的把柄,往太子扶苏手里送?

秦法:若国本动摇,禁军须在保证皇帝安危之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护卫太子!

如此一来,太子扶苏就有了调动咸阳城禁卫军的理由了!

或许。

禁卫军大部分统领之位,都被咸阳城的李斯、赵高及六大贵族所掌控。

可现在扶苏遭受刺杀。

只要知道点秦法的兵卒,都知道这个时候,到底是听虎符的命令,还是太子殿下的命令了。

毕竟。

现在始皇帝不在咸阳城内,保护始皇帝无从谈起。

可保护太子殿下,这确实是秦卒应当做的事情!

能够戍守咸阳城的禁卫军,那个不是对大秦帝国忠心耿耿的兵卒。

遵守秦法,维护秦帝国安危!

这是禁卫军的首要责任!

于是,一道道命令开始从太子府中传出!

“禁卫军西门镇守校尉乔当,调任太子府亲卫左校尉!禁卫军西门镇守校尉一职由长孙延接替!”

“禁卫军东门镇守校尉林伟,调任太子府亲卫右校尉!禁卫军东门镇守校尉一职由公孙客接替!”

“……”

禁卫军无数要害位置,被太子府下达的命令,进行了更替。

李斯、赵高及六大贵族布置下的棋子,在王翦的配合下,一个个揪了出来,“升官”成为了太子府亲卫的“大官”,而他们原本的职位,则由王翦的亲信和扶苏的死士担任。

面对严酷的秦法。

那些李斯、赵高及六大贵族布置下的棋子,哪敢反抗。

一个个乖乖地赶到太子府点卯就职。

而王翦跟扶苏,也趁机将咸阳城禁卫军的兵权,牢牢地掌控在手中。

房玄龄所献计策第三步:收咸阳城禁卫军兵权,完成!

不过。

咸阳城内,六大贵族及其他一些豪门屯养的亲卫死士,仍旧在他们城中的府邸中潜伏着。

此刻。

咸阳城,仍非一个安全之地!

太子府的一处密室中。

扶苏、王翦父子还有吕布一起密议,房玄龄因为在城外掌控三万秦军,所以不在此。

“经过本次刺杀事件,咸阳城内的兵权都落入了我们手上!”

“可那些李斯、赵高的余党,还有六大贵族他们私底下暗藏起来的亲卫死士仍有不少!”

“这些人一点联合动乱起来,咸阳城恐怕会付之一炬!”

听到扶苏的话,吕布讶然:“殿下,咸阳城可是六大贵族的家,他们怎么舍得放火?”

一旁,王贲却摇了摇头:“殿下所言不虚,咸阳城并非六大贵族的家!他们家族真正所在,都随着昔日征战六国之时,扎根原六国故地!毁了咸阳,他们正好从进行大转移,将家族的中心从咸阳转移到六国,再度燃起六国围秦的态势!”

昔日,王贲也是灭六国的主力大将。

灭国的过程,王贲自然知道,这六大贵族在背后的动作。

王翦也一叹:“可惜先帝昔日不听老臣所劝,非要往六国、边陲、南越转移关中秦民,如今关中空虚,六大贵族一旦作乱,大秦帝国危矣!”

吕布却有些捉急,不解道:“这些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居然还能抗衡大秦天下无敌的军力?”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秦扶苏的满级帝王账号书评: